叙事类文本:紧扣人物特质,提升感知能力

2017-10-25 20:07朱伟慧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9期

朱伟慧

[摘 要]教学叙事类文本,关键就是要指导学生感知其中的人物特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情节,在梳理中促进人物体验;想象画面,在补充中夯实人物体验;紧扣细节,在揣摩中丰富人物体验;借助环境,在联系中强化人物体验。

[关键词]叙事类文本;人物特质;感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52-01

叙事类文本的教学,教师应在梳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入到文本内容中,丰富学生对人物的形象感知,并使之领悟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教师应将对人物的感知作为教学的重点。

一、抓住情节,在梳理中促进人物体验

叙事类文本其内在的核心要素是事件和人物。一般作品中,作者都习惯于将人物搁置在各种矛盾与冲突中,将人物最为突出与典型的特点揭示出来,从而为更好地展现人物精神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教师首先可以利用课文情节发展中的冲突,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文本资源中,紧扣课文中“挡道”“避让”等人物形成矛盾的情感点,感受廉颇高高在上、居功自傲的心态和蔺相如顾全大局、忠诚爱国的品质。然后,再抓住“请罪”“宽容”等情节来感受廉颇的知错就改和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对人物进行深入的感知。

这一案例中的教学,教师紧扣事情发展的矛盾,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之中,在促进学生感受能力提升的同时,使其言语能力也获得了发展。

二、借助环境,在联系中强化人物体验

阅读教学必须引领学生结合故事发展的具体语境,洞察人物言行背后所蕴藏的精神气质,从而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会用感情和心灵去欣赏人物、感知人物。

如《船长》一文,作者就借助高超的写作策略展现了哈尔威的伟大形象:灾难发生时,借助人们慌乱的情境展现了哈尔威的临危不乱,借助先前的“不可开交”与后来的“井然有序”所形成的对比,凸显了哈尔威作为一个船长的非凡控制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语言,在想象中再现作者描绘的场景,并在情感驱动之下,真正走进文本情境中,从而在场景变化中去感受人物精神的不同维度。

教师高度重视文本中的环境资源,引领学生感受环境与人物精神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感知了人物。

三、紧扣细节,在揣摩中丰富人物体验

人物的刻画并不在于场面的巨大和事件的轰轰烈烈,而在于人物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行为细节。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关注力聚焦在文本表达的细节之中,让学生能够超越文本语言表层的樊篱,去品味人物在言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状态,从而为全面而深入地感知人物品质提供有效策略。

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在写肖邦决定离开时,作者有一个细节描写:“肖邦回首远望华沙城,毅然地离开。”很多学生并没有关注到这个看似矛盾的细节描写。教师则引领学生思考:既然不舍,为什么要“毅然离开”?既然“毅然离开”,为什么又要“回首远望”?这不是矛盾吗?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逐步向人物的内心世界迈进。他们在深入研读后发现,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其实正是人物当时心境的体现:“回首远望”正是肖邦不舍离开的表现,而“毅然离开”则是在鼓励自己铁心离开。

教师引领学生紧扣人物的行为细节进行感知,从而为丰富学生感知人物的渠道奠定了基础。

四、想象画面,在补充中夯实人物体验

小学生处于直观化思维认知层面,形象化资源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走进文本中,与自己的意识进行深入对接,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内在的認知渠道,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通过想象画面,更好地构建起对人物形象的认知。

如《郑成功》第五自然段,作者以褒贬分明的词语展现了郑家军和荷兰侵略者殊死搏斗的场景,展现了郑家军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特点。但整个语段并没有写到主人公郑成功,这难道是作者的失误吗?阅读后,学生充分认识到作者是采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郑家军的骁勇善战凸显了郑成功的治军严明和为收复台湾做出的努力。教师则顺应作者的创作思路,将关注力聚焦在文本空白之处,引领学生想象郑成功在战前带领将士们刻苦训练的场景,在激战过程中镇定指挥的场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描述中,课文的未尽之言得到了进一步地拓展与丰富,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走进了课文,丰富了对人物的认知。

对人物的感知是叙事类文本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紧扣文本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创作手法,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内核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中,以促进学生感知能力的有效发展。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