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孝文化的当代育人价值及在中职学校德育中的应用

2017-10-25 20:27陈小英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孝文化实例分析育人价值

【摘 要】本文阐述中华孝文化的三重内涵,分析其在培养学生感恩情怀、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正确理想等方面的价值,并以广西物资学校为例探索中华孝文化在中职学校德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孝文化 育人价值 中职学校 德育 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B-0016-03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华大地上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历经几千年,内涵丰富,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孝文化”,它影响着历代的中华子孙的思维方式,成为人们的处世准则与道德判断的标准。孝文化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其所蕴含的“感恩、仁爱、忠诚、服从、和谐、责任”等品质是当代中职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三纲五常”的愚民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制”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观念、对圣贤的思想理念守成的文化保守观念等,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中华文明前进的步伐。因此,在传承中华孝文化过程中,我们应结合现实情况,以辩证的方法,有选择地传承和弘扬,在传统中华孝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内涵,让中华孝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勃勃生机,彰显其在品德修养方面的育人功能。本文探索将中华孝文化引入中职学校德育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华文化品格特征的优秀青年。

一、中华孝文化的内涵

《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明确地阐述了孝的三重内涵。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内涵,伦理道德的基础;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内涵,体现了孝与忠的结合;爱众亲仁则是孝的内涵的升华。

(一)敬养父母,孝的伦理基础。中华孝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家庭伦理。孝道首先倡导的是敬养父母,其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养父母之身。这是为人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在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要求为人子女,在平时要多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父母生病时要悉心照料,如果父母不幸去世,要按时祭祀父母的亡灵。二是谨遵教诲、恭聆训勉,悦父母之心。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遵父母的教诲,用恭敬的心态,及时回应父母的呼唤,努力落实父母的命令,严谨遵奉父母的教诲;在行为习惯上要顺承父母的心意,努力改正和去除那些令父母厌恶的做法或习气,在处理兄弟姊妹的关系时要团结和睦,让父母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三是弘扬美德、劝谏过失,厚父母之德。为人子女,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弘扬和彰显父母的美德与教诲;如果父母在思想或行为中存在某些不妥当的地方,要善巧言语地予以规劝,当劝谏不奏效时,仍然要保持耐心和恭顺。若明知道父母有过错,不劝,陷父母于不义,也为不孝。

(二)立身报国,孝的对象范围的扩大。在当代社会,对“忠君爱国”的理解,要去除“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专制和愚忠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和对领导的尊重与服从。童蒙经典《弟子规》从人们的日常行为入手,把忠孝立身立业贯穿在待人接物当中,体现在履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上。如在对待领导、长辈上,要做到“对尊长,勿见能”(保持谦虚和恭敬的态度),“路遇长,疾趋揖”(注意必要的礼节礼貌);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时,“见人善,即思齐”(努力向思想进步、业务精良的同事学习),“见人恶,即内省”(时时警醒自己,忠于职守,发奋工作),“事勿忙,忙多错”(耐心细致地完成各项任务,既不拈轻怕重,又不粗心大意),“过能改,归于无”(勇于正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失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等等。

(三)平等爱众,孝的内涵的提升。“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也就是说对父母有爱心的人,对他人也会有爱心,不会对他人有恶心,对父母有礼敬的人,对他人也会礼敬,不会对他人怠慢。这就是孝道的迁移与升华,把对父母的孝升华为对他人的爱,以慈悲仁爱之心,普遍地对待所有人,与人交往要有平等心,待人接物要有恭敬心,对他人的善行善举要有随喜心,对他人的缺点错误要有包容心,对他人的帮助要有感恩心,等等。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弟子规》中所述的“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都蕴含着中华孝文化的“由己及人”的爱的迁移与升华,扩大爱的外延,爱的情感升至“博爱”的高度。

二、中华孝文化对当代中职生品德教育的育人价值

从以上中华孝文化的内涵中分析,中华孝文化中蕴含着感恩、责任、博爱、和谐、立志、忠信等道德品质,这些对当代中职生的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实意义。

(一)开展中华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爱己爱人、知恩图报良好品行。当前,部分中职学生情感意识淡薄,不懂感恩,以自我为中心,逃学、旷课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传承中华孝文化,在学生中开展中华孝文化的学习与力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培养他们对父母、老师、朋友、社会、国家的爱心与感恩心,激发他们对父母、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二)开展中华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这要求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基本技能,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并始终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华孝文化的“忠”与“孝”,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孝而忠,善事父母,忠于民族和国家。中职生正处在“三观”形成和即将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理想信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学校教育中大力倡导中华孝文化,发挥中华孝文化的育人价值,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树立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价值观。endprint

(三)开展中华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的立身处世准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一直注重对人诚实守信的培养,它讲求“童叟无欺,相互礼让”,“言必信,行必果”,把诚实守信置于为人处世的较高境界。因此,在学生中倡导中华孝文化,发挥中华孝文化追求诚信、注重品行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行、塑造学生的良好形象是非常有利的。

(四)开展中华孝文化教育,有利于改善学生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在学校教育中面临着许多阻碍学校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如自私主义、享乐主义等动摇着学生的思想,使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导致不思进取、追求享乐等思想在一些学生中蔓延,这给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障碍。中华孝文化倡导温顺、礼让、宽容,恰是改善人间关系的润滑油,是解决矛盾的调和剂,是构建校园和谐的助推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华孝文化传统教育,让学生领悟中华孝文化的真谛,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校园和谐与稳定,进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优美的校园氛围。

三、中华孝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应用

广西物资学校作为全国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全国职业教育德育示范基地,在学生德育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也做了不少的实践尝试。近年来,该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研发并开设以中华孝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具体如下:

1.研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学校成立以德育课老师为主的课程研发课题组。首先,前期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广西物资学校先后到广东、山东等地的兄弟学校和传统文化机构学习考察,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教育效果分析。其次,开展本校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编写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设计活动及考核标准等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弟子规》为主要内容,其中又以孝道教育为首要内容,辩证地增加大量具有当代价值的古今孝道案例与故事。

2.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每个班级均开设每周2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确保课时充足。课堂教学与课外力行相结合,设计《广西物资学校学生个人德行力行记录表》,要求学生每天从日常的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反思、内省与改过,力求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与其他德育课相比,这是一个创新的举措。

3.开展“写一封家书”活动。在课程教学中,为检验“孝道”教育效果,广西物资学校开展“写一封家书”活动,布置每一位学生给父母写一封家书,由学校统一邮寄。学生通过写家书活动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关心父母,学会表达爱心。

(二)开展多形式的具有中华孝文化特色的德育实践活动。具体如下:

1.开展专题中华孝文化导入教育活动。自 2014 年秋季学期以来,学校在新生各班中开展为期两天的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孝、礼文化”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和形式均围绕主题设计,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2.举行中华传统拜师礼活动。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孝文化的具体表现。根据传统仪式举行“拜师礼”,通过一系列隆重的程序及老师对学生在立志、担当、自信、勇敢等方面的祝愿与企盼,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及感激之情,激发学生立志奮发、自信担当的精神。

3.组织师生参加“2016中国—东盟孔子文化周”活动。学校排练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艺节目,参与文艺晚会表演,组织师生观看晚会;安排师生参与文化周论坛等,让师生进一步感受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4.组织师生参与社会公益志愿者活动。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慰问,为孤寡老人和孤儿献爱心、送温暖,践行孝道,培养学生的博爱情怀。

(三)中华孝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效果分析。为了解学生学习践行中华孝文化的实际效果,学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效果反馈,结果显示效果十分显著。

1.收集家长对学生的“一封家书”反馈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变化。为了了解真实的效果,2015 年秋学期末,广西物资学校设计了《家长问卷调查表》,对家长收到学生的“一封家书”的反馈作了收集。调查结果表明,95% 家长收到孩子的家书,90% 的家长表示看到家书“很感动”“很欣慰”,明显感到孩子“变化很大”,“长大了”。(下转第28页)(上接第17页)具体体现在:(1)孩子懂得与父母友好的沟通了,叛逆现象减少了;(2)懂得了关心父母,懂得问寒问暖;(3)能够理解父母的付出,懂得感恩;(4)思想变得成熟,学会了反思;(5)不少家长反馈“孩子表示要痛改前非,认真学习,不再让父母操心,将来好好地工作,为父母争光”。这些变化说明,通过中华孝文化的学习与力行,教育教学是有明显效果的,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心性的成长,大多数学生学会了孝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对自己负责,学会了担当,思想行为日趋成熟。

2.学生每日填写的《广西物资学校学生个人德行力行记录表》。在力行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按要求反思、改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不足,填写“力行表”,改变平时的不良现象,如乱扔垃圾、吃饭浪费、学习不认真等,在学习、纪律及同学关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自信心不断地增强。

3.学生期末考核,写学习心得。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文化”,理解了“孝”的含义,懂得作为儿女应该如何行孝,对中华孝文化有了较为理性认识,增强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胡元江,陈海涛.中西方孝文化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2]尹映霞.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作者简介】陈小英(1966— ),女,广西宾阳人,研究生学历,广西物资学校高级讲师,研究向:中职德育、中华传统文化、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等。

(责编 刘 影)endprint

猜你喜欢
孝文化实例分析育人价值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依托行业协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引导性设计在公共设施领域的应用研究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多种地质找矿手段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以实例分析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