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风景里的言语智慧

2017-10-25 18:23程明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写景落日自然段

程明

写景类文章,也就是描写景物的文章,是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面,它们有的描摹山川名胜,有的讲述地域风情,有的描写自然风光……这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丰富了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了他们的人格情操。可以说,在所有的文体中,写景类文章最能够展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也最值得我们去精读品味。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所有文本划分为四类,即叙事性作品、说明性作品、诗歌和非连续性文本。很显然,写景类文章就是对景物作细致生动的解说,所以在小学阶段应划归为说明性作品。此类文章在小学各种版本教材中均占有一定比例,就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写景类课文占据了全部课文的近30%。广大一线教师普遍感觉这类文章难教,也没什么好教的。但如果我们转变一下视角,从文体与表达的视角入手,寻求此类文章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核心教学价值,就一定能收获别样的美丽。

一、整体把握,感受篇章结构之精巧

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文中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是支撑文章的骨架,是作者写作思维的外在表现。作者在文中表情达意、叙事说理都要通过结构、段落、层次表现出来。因此,教学写景类文章首先要在整体上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感受文本篇章结构之精巧。

结构不同的事物,它的外显性质和功能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但由于结构不同,其性质就有了天壤之别。同理,一篇篇文章的结构各有千秋,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比如《三亚落日》这一课,我以为,它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不同的联系上:第一是“总分”联系。在第一自然段中的“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既是全篇的总领,也是这一自然段的总领。而下面的“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即是对这一总起句带有概括性质的描述。再如第二自然段中的“热带风情”,显然是这一自然段的总体概述,而下面的文字则分别从天空、海面、椰树、沙滩的特色描写来具体解说“热带风情”。第二是承接联系。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重点写的是“落日”。它从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写起,一直写到了落日与人们“再见”。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落日的光亮和颜色,而第四自然段则较为细腻地写了落日的变化过程。这一自然段又分成了三层:一是落日收敛了光线慢慢下沉;二是再一次在海面上“顽皮地蹦跳”;三是写落日颤动两下以后到完全沉没。第三是平行联系。这一联系形式主要体现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与第三、四自然段的关系上。如果说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三亚”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三、四自然段则主要写的是“落日”。建立了这种联系,既凸现了课题《三亚落日》之所指,同时也暗示了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感受文本结构之精妙,对学生是一种文学素养的习得,也是利用这一极佳的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习作的指导,这是写法的一种迁移与融通,有助于将学习所得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明确顺序,把握文本内容之大意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写景类文章亦如此,它必须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因此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常见的顺序有方位顺序、时间顺序、游览顺序等。如《三亚落日》按时间顺序来写景,把不同时段的落日分别比作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和跳水员,通过三个比喻句生动地写出了落日的特点;《烟台的海》按季节顺序写景,分别写出了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烟台海的不同特点;《黄果树瀑布》则是按空间顺序写景,作者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出黄果树瀑布的声响特点……

为何要理清文章顺序?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先生说:识文先辨体,解文先理序。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对我们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内容有极大的帮助。因为写景类文章的写作顺序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了文章顺序也就抓住了主要内容。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写作顺序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样的顺序学生很容易在文中寻找到,这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大意最快捷的办法。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讲的正是这个意思。

三、立足文本,揣摩言语表达之精美

前面两大板块,重在整体感知。脑科学研究认为,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接触事物的整体,然后再逐步对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的了解。因此,教学写景类文章我们不仅要对文章整体观照,还要体会细节之精彩。各版本教材中写景类文章大多文字优美,用词准确,修辞精当,给人以美的想象。

1.体会想象的精妙

想象是在原有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俗点讲,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印象上,进行再加工创新的过程。写景类文章之所以语言优美灵动,画面精美绝伦,意境深远雅致,是因为作者大胆运用了想象手法。因此,教学写景类文章,引导学生品析想象之美,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三亚落日》为例,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作者的想象,这篇描寫落日的文字就少了全部的奇异和美妙,更别说诗意了。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找出含有落日的语句读一读: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

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从这些句子里,我们很容易发现落日的轨迹,也就是落日的整个过程,即“太阳快要落山时,阳光还很……然后,渐渐地……接着,夕阳慢慢地……最后……”如果作者就这样简单地叙写落日过程,就感受不到诗意,就不会觉得三亚落日的精妙绝伦。那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美丽的三亚落日描写得那么有诗意,那么精妙绝伦呢?就是想象。作者把落日想象成了“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同样的一轮落日,一会儿成了快乐的孩子,一会儿又成了大红灯笼,一会儿又成了跳水员。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比喻,里面其实隐含着的是落日的变化。把落日想象成“快乐的孩童”,融入作者的情趣,这样的文字才最有温度,也最感染人,读起来方能感受出里面的诗意和美妙!把落日想象成“大红灯笼”,给这落日的过程增添了喜庆的气氛,给我们的心底抹上了一层喜色。把落日想象成“跳水员”,“轻快、敏捷”“悄然无声“和”水波不惊”的画面感,写出了过程之美,读起来才能感受到诗意和美妙绝伦。可见,没想象的景物描写 ,是单薄无力的。endprint

2.揣摩用词的准确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现代写景类美文也是如此,作者对于用词非常讲究,尤其是表示动作的词语。不同的词语,所传递的意蕴、情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为美文提供了教学的价值,因为作为教材,不仅仅是欣赏阅读,還有积累、品析、规范语言的任务。教师要善于研读文本,寻找到有教学价值的内容,不断强化儿童精确运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如《泉城》一文中,同样是泉水在“流”,却用了完全不同的“涌、汇注、喷吐、冒”。乍一看,有些词义非常接近,简直难以辨析出意义的细微差别之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所传递的情感、形象。珍珠泉中,泉水似珠串不断向上翻涌。于是,学生想到,这里的“涌”表示泉水流速快,流得很急,好像是顽皮的孩子争先恐后地挤出来的,把泉水写活了。此刻,晶莹剔透的“珍珠”、清澈见底的泉水、金灿灿的阳光洒在了这美丽的泉上,这一切在儿童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系列充满诗意和生机的画面。再如《烟台的海》一文,作者在描写冬天的海和春天的海时,都用了“扑”字,字虽相同,但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冬天的海浪扑向堤岸,表现了冬天海浪的凶猛;而春天的海浪扑上来,表现的是春天海的轻盈。相同的字,不同的情,这些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加以体会的。

3.感受修辞的妙处

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写景文章都是非常生动形象的。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约而同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具体、形象、真实、感人。所以我们应领着学生来品析、感受这些修辞带来的言语之美。如《黄山奇松》一课,作者在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时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迎客松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欢迎宾客的到来。把送客松比作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在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迎客松、送客松的语句进行品析,感悟迎客松、送客松姿态优美后,再把学生的目光由关注内容聚焦到表达上,提问:“作者是怎样把迎客松、送客松的姿态写得这样栩栩如生的呢?”学生在一番思考后,自然就能明白作者正是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把三大名松写活了。

总之,写景类文章相对其他文体而言,语言更富有独到的魅力,笔调更清新优美,里面蕴藏的言语智慧、表达秘妙还有很多。俗话说“教无定法”,写景类文章到底怎么教,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一个“读”字。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读,精美片段要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中的景色之美、言语之美,从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endprint

猜你喜欢
写景落日自然段
落日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秋天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大漠落日
落日
美丽的秋天
写景成语连线
多喝水
如何写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