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写人聚焦动作

2017-10-25 07:07孟纪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放风筝刘老师自然段

孟纪军

《理想的风筝》一文原作较长,在编入教材时做了删改,但依然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阅读教学中怎么做到长文短教,聚焦重点,突出核心教学价值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厘清故事之间的关联;

品味细节描写的作用;

判断环境描写的好处。

这篇文章堪称写人文章的典范,教师引導学生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是,因为我们有明确的阅读教学主张——关注文体,聚焦表达。所以,我们选定上述四个教学内容,解决了本课教什么的问题。其中,第三条是本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因为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体会作者、编者谋篇布局、精巧构思上,要落地生根,聚焦课文核心段落——课文第6、第9自然段,品味作者抓住刘老师动作特点进行细节描写的好处和作用。教学伊始,我就出示这四大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首先,进入教学第一板块,从文体入手,明确课文写的是谁。课文显然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属于叙事性文本。30多年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引导学生学习浏览,直奔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朗读教学时,可以抓住“深深地”引导学生体会这个词读的声音越低,表达的思念越深。两个“您”字,告诉我们第二人称的好处——拉近距离,增加亲切感,更有利于抒发思念之情。但是,原文没有这段内容,编者为什么要加上呢?显然是为了直抒胸臆,表达对刘老师的炽热思念。

接着,话锋一转,作者为什么对刘老师感情这么深?刘老师有何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值得作者如此思念呢?其实,课文直接告诉我们了。可以带领学生再次浏览全文,找出本文的写作意图或主题思想,分别在课文的第8、第9、第10自然段的后半部分,其中两处明显,一处隐秘。

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由此,全文的写作意图跃然纸上——赞扬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但是,第一句学生不容易发现,少年才代表着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这样的理解和教学,是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为什么写”。因为,古人常说“情动而辞发”。然而,作者立意最隐蔽的还不止于此,刘老师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是怎样放飞“我”心中理想的风筝才是表达的高明之处。而这个教学目标是弹性的,学生能理解多少是多少,不作强求。

最后,形成判断,指出:如果不写最后一个自然段,思念之情能体会到吗?答案是肯定的。相机指出这是编者加的,那最后一个自然段还要不要呢?绝大部分学生赞成要,因为,他们相信书本。我则抛出我的观点,可以不要,因为有画蛇添足和狗尾续貂之嫌。当然,我的观点不强加给学生,只是让他们形成判断。因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形成价值判断。这样,高年级的课才能上得理性而思辨。

二、厘清故事之间的关联

教学第二板块,由写人自然想到记事。课文到底写了几件事情呢?三件事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或者说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三个事例呢?其典型性体现在哪里?课文看起来是“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三件事,其实是抓住刘老师工作(上课)、生活(放风筝)两个方面来写的。课文中的这段话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教材这样安排,能比较全面体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其中,“放风筝”一事最为典型。很多教师这时会强调详略得当的手法,我以为这并不是本文的独特表达,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有这个特点。侧重这段描写更能反映人物精神,突出文章主题,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课内是工作,必须做;课外是生活,可以不做,因为,他是残疾人,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刘老师却坚持独立完成,更加突出其生命顽强、生活乐观。其实,三件事都紧紧围绕刘老师残疾的生理特点来写,这样的选材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构思精巧,可以使文章主题更为突出。

三、品味细节描写的作用

前面的教学侧重整体篇章教学,对于高年级来说尤为重要。课标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作为“例子”,我们认为其最核心的教学价值在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进行细节描写,从而打动人、感染人的表达秘妙。同样写动作,一个是抓住“转”字,写出了刘老师写板书的艰难;一个是通过一连串动作,写出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勇敢。写人抓住动作描写本没有什么稀奇,因为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是写人的常规写法。而本文作者却独辟蹊径,先后两次分别抓住一个动作“转”和一连串动作“撒脱、笑着、叫着、喊着、拄着、蹦跳着、追赶、抓住……”来表现刘老师写板书的艰难和放风筝的快乐,集中体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更为可贵的是,明明知道刘老师是残疾人,腿脚不便于奔跑,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抓住人物动作特点,进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仅仅是理解认识到这些还远远不够,要反复比较、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写板书”的一个动作、五个“转”字时,首先要比较判断,编辑为什么去掉刘老师上课的具体内容,却唯独保留动作描写。同时亮明我的主张,赞成编辑此处删改,原因一是选文受篇幅限制,二是保留动作描写更能集中反映文章主题,突出人物精神品质。原文如下: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endprint

接着,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圈出五个“转”字。可以预设三读课文,一男生、一女生、教师分别读。读后引导学生体会三个问题(预设):(1)听了他的朗读,你最担心刘老师会怎么样?(摔倒、跌跤)(2)听了她的朗读,看了板书,你觉得刘老师写板书和老师写板书相比怎么样?(非常艰难)

(3)听了老师的朗读,大家心里觉得怎么样?(难受、感动等)由此,层层推进,体会深入。最后,小结抓住动作进行细节描写的好处。

教学“放风筝”的一连串动作时,我们更要走出传统“内容繁琐分析”和“情感过度体会”的

窠臼。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这样的:课文是抓住刘老师的什么来写的?(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作者的心理活动)然后,让学生找出来,画下来,细细品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其实,体会到什么,文中已经明明写出来了: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最后问学生是从哪儿体会到的?课堂由此失控。学生的理解体会是散点式、碎片化、无序化的。有的抓住“笑”说乐观,有的抓住“拄”说艰难,有的则抓住“现出”说幸福而充实。教师为了尊重和鼓励学生,一般会说:“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能把这种体会带入朗读中去吗?”课堂因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的做法则十分简单。一是巧妙导入,比较教学。“写板书”,作者抓住人物动作描写十分感人;“放风筝”,作者也是主要抓住人物动作(因为还有语言、神态等),先比较“放风筝”的两个自然段哪个动作描写多,进而聚焦课文第9自然段。迅速圈画出所有动作描写的词语(撒脱、笑着、叫着、喊着、拄着、蹦跳着、追赶、抓住、现出……)。

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二是板书“撒脱”,结合“故意”,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我在黑板上故意只板书“撒脱”,问学生:“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为什么老师只独独写下这个词?”由此引导学生聚焦刘老师的“故意”,深入体会其不向命运低头,像常人一样,甚至超越常人的顽强生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因为,即使常人放风筝也不会故意撒脱放手的。

三是基于学情,指导朗读。在学生自主朗读的基础上,重点读好“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这句话。动作描写要读出连贯,一口气,不能断,读出抑扬顿挫。此处相机点出动作描写的特点—— 一连串动作的描写对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的作用,教学显得水到渠成,不着痕迹。对于刘老师喊的话,教师更要示范,想象在空旷的原野刘老师会怎么喊,此处不能实读,只能“虚”喊,拉长“管”和“来”,就能读出刘老师的自信、乐观、开心、得意、满足。

明白了教什么固然重要,怎么教?为谁教?也是不容忽视的策略和理念。与其面面俱到,盲目求全,不如聚焦重点,精耕细作。此时,再和前面的“转”字描写前后勾连比较,相信学生定会印象深刻,终身难忘。

四、判断环境描写的好处

教学最后一个板块,则应像写文章一样,追求“凤头豹尾”的效果。直接跳到课文开头,让学生比较判断,去掉开头景物描写,行不行?写人的文章直接从“刘老师个子不高……”开始,行不行?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开头“柳枝”“连翘花”“风筝”的景物描写,因为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个个显得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这点和刘老师最像。由此得出结论,这样的开头,除了能引起下文,更能凸顯王国维先生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原来,作者是在借景抒情。当然,有人说“春天又到了”单独成段,一个“又”字都能突出作者的思念之情。这些都不错,只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特点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放风筝刘老师自然段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春天的样子
秋天
幽默的刘老师
美丽的秋天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