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 明
推进“上海品质”建设铸造上海品牌形象
文/朱 明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品牌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三个转变”要求,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指明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2016年,连续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围绕品牌建设的政策文件,多角度、多方位地推进品牌建设。今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国家把品牌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5月10日,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品牌日”,这意味着品牌已是国家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和品牌工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实施“名牌战略”。在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转型、提质、增效,一直是上海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创中心建设和发展“四新”经济,又为上海品牌建设增添了新的内涵。《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质量和品牌作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本市陆续发布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等“十三五”专项规划、行动计划中,都把质量品牌工作放到了十分显著的位置,体现了上海当前坚持创新驱动、品牌引领、提质增效的战略思维。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将按照国家质量品牌发展的最新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打造新时期的上海品牌,打造国际品牌之都,为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注入活力。
上海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民族品牌的发祥地、集聚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的一些传统品牌由于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等种种原因,传统品牌优势逐渐消失,上海本土品牌地位也未能像“德国制造” “瑞士制造”那样,对这一体现出上海独特地理、文化、历史和技术特点的品牌形象树立其应有的地位,而我们传统的产品和服务品质评价机制难以进一步适应市场的新需求。当前德国、美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第三方认证的方式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市场化的评价,由专业的第三方的认证机构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依据制度化的评价规则,来证明产品、服务以及管理体系符合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规范的评定活动,具有更加客观、更加专业和更加规范的特征,有利于让市场和社会来认可评价结果,也有利于国际互认。如德国在上世纪70年代建立了德国标准化协会(DIN)和电气、电子和信息工程协会(VDE)的认证体系,统一了“德国制造”的实施标准,并开展系统性的认证工作。
“上海品质”建设就是要构建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采取自愿性认证的方式,利用先进的标准来倒逼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引导企业更加重视自我品牌建设,使上海品质再次成为国内外市场上高质量和高信誉的保证,提高国内外消费者的满意度。具体而言,实施“上海品质”认证,一是具有专业化特点,将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产品(服务)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上海品质评价通用要求》为基础,以各行业管理部门牵头制定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为具体评价依据,通过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用认证的手段评定出满足“自主创新、品质卓越、管理精细、品牌引领、社会责任”五个方面要求的产品和服务。二是具有社会化特点,将发挥市行业质量工作促进会等社会化组织的平台作用,建立社会化参与机制,协调有关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标准化组织、检测认证机构共同参与“上海品质”建设工作,认证的结果要得到市场的认同。三是具有规范化特点,将组建以认证机构为主体的“上海品质”认证联盟,制定《联盟章程》《“上海品质”认证实施管理办法》《联盟自律工作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统一认证依据、认证规则、认证标识,实施严格的联盟自律,并通过信息公示系统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上海品质”建设工作是推动上海质量和品牌提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质量高地的重要措施,也是市政府今年重点工作的内容之一。经过前期的研究,初步确立了“上海品质”建设的制度框架。
1. “上海品质”的基本定位。“上海品质”的基本定位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将以上海文化的国际性、包容性、引领性为内涵,打造体现上海产业优势的标准技术基础,打造上海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端品牌。
2. “上海品质”建设的主要原则。一是坚持标准引领,以质取胜。以质量、品牌、技术、管理为核心,确立“上海品质”建设要求,塑造品质卓越、技术自主、管理先进的自主品牌形象,提升“上海品质”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美誉度。二是坚持客观公正,科学严谨。“上海品质”建设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做到实事求是、客观中立、公平公正,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科学确定评价对象的符合程度和关键指标。三是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上海品质”建设以企业自愿为前提,引导企业增强质量主体意识、品牌意识和品牌经营管理能力。将加强法制建设、政策推动和部门监管,加大对“上海品质”的培育和保护力度。四是坚持社会参与,市场认可。“上海品质”建设将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的作用,充分依托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力量,并加强“上海品质”宣传推广,接受社会监督,推进“上海品质”得到市场认可。
3. “上海品质”建设的工作体系。为发挥政府在“上海品质”建设中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市质量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由市质量技监局、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等23个委办局组成的“上海品质”建设工作推进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推进“上海品质”建设、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相关标准制定指导、重要事项决定等工作。
4. “上海品质”建设的法制体系。将依据认证相关法律规定,积极争取“上海品质”建设地方立法,优化“上海品质”培育、建设、发展的法制环境。加大“上海品质”品牌保护力度,进一步净化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完善企业自我保护、政府依法监管和司法维权保障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加强对“上海品质”建设的组织保障以及人才培养、资金等政策扶持。
5. “上海品质”建设的标准体系。将逐步形成由《上海品质评价通用要求》地方标准为基础,包括相应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的标准体系。其中,管理标准一是规范认证机构资质、行为规范等内容,二是规范标准先进性评价的基本方法;工作标准主要规范“上海品质”认证的实施程序;技术标准主要规范“上海品质”具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技术、管理等要求,形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海品质”产品和服务系列标准。
结 语
未来,我们通过“上海品质”建设工作的推进,积极培育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品牌、本土跨国公司品牌和世界级自主品牌,引导各行业和企业重视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提升质量品牌,为重塑上海品牌、加快四个中心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