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经书院对晚清巴蜀地区文化教育的影响*

2017-10-24 11:32
关键词:新学巴蜀学堂

袁 月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巴蜀文史·

尊经书院对晚清巴蜀地区文化教育的影响*

袁 月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晚清巴蜀地区地理封闭,传统蜀学凋零,同时新学不昌,薛焕等人请建新书院。光绪元年,尊经书院招生开学。从成立到改制,尊经书院只存在二十七年,而在此期间,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风,成为蜀中文化教育的楷模。传统蜀学不仅得到继承,更与湘学交汇,有新的发展。同时,在晚清内忧外患之际,新学传入蜀地,尊经学子们以尊经书院为基地将新学广泛传播,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而后尊经书院改制成学堂,也促进巴蜀地区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尊经书院;巴蜀地区;文化教育;新学;四川通省学堂

尊经书院从成立到最后改制成学堂,先后只存在二十七年,却在四川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重振和深化了蜀学的内涵,广泛传播了新学,将蜀湘文化结合,更是促进了这一时期新式学堂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带动晚清巴蜀地区文化教育走向新的发展。

一、尊经书院沿革

二、尊经书院对晚清巴蜀地区文化的影响

(一)尊经书院促进了传统蜀学的复兴

“蜀学”一词源于《华阳国志》卷三《蜀志》:“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蜀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分别于两汉、两宋、晚清时期呈现出三次高潮。蜀地原本交通闭塞,文化衰败,自文翁兴学于此,儒道思想得以在蜀地广泛传播,蜀地一时人才济济,一改此前文风凋敝的现象,但这一时期的蜀学还仅是指蜀地文教事业的繁荣发展。及至两宋时期,四川地区的学术呈现出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以苏轼的儒学学术思想为代表的“苏学”在南宋时期被尊为“蜀学”,与当时二程的“洛学”、王安石的“新学”并称为三大主要学术流派。宋代蜀学融合了佛儒道三教,重视躬行践履、实事实功。晚清社会剧变,一度凋敝的蜀学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内涵——摒弃八股、讲求通经致用、融汇湘学、发展新学等,使蜀学再次走向高潮。

井研来凤书院,“光绪以来,院长吴克昌、陈箫、廖平先后购置各种书籍至万余卷,资助院生徒肄习,于是士子始知乡学重藏书。”考课制度上,“光绪初年,知县王琅然筹款加课,岁以二月收录,三月至十月月试之专贴,括试律,别增堂课八次,由院长考较住斋生经义、诗赋、实务、掌故,择其优者奖之”。资州艺风书院仿照尊经书院印刻刊有院生文章的《艺风书院课艺集》,并先后聘请宋育仁、吴之英、廖平、蒲莹等为主讲。孙桐生主讲绵阳治经书院,严格对人才的选拔和取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既重视理论学习,也注重实践。他在治经书院主讲十余年,“学徒鳞萃,自与及门切究古学数年,左绵学风为之丕变”。凤池书院亦“明伦理,勤考课”,造就不少人才。总之,尊经书院以通经致用为宗旨,复兴传统蜀学,引导巴蜀各地文风转变。

(二)尊经书院促进蜀学和湘学的交汇

(三)尊经书院促进新学的传播

重庆府的东川书院在以传统儒学教育为主的同时,注重实学,增加新学的教学内容,先后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增设经席,后从东川书院分出改设致用书院(后改名为经学书院),于光绪二十六年增设算席,后从致用书院分出改设为算学书院。1899年,蒲殿俊在广安创办紫金精舍,张澜在该院任教,废除了传统书院的旧习和八股制艺,按照学生的兴趣分科教学,教授内容除传统的经史词章外,还包含时务、舆地、博物等新学,开创广安新学的先河。1901年,大竹县凤鸣书院,派人赴上海大量购置书籍,包括西方学者的著作和应用类的书籍,其中光“数理部”书籍就有23部之多。

三、尊经书院对晚清巴蜀地区教育的影响

(一)尊经书院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尊经书院首批的一百名学员是从全川三万多生员中选拔出的,因此它一开始就是全川人才荟萃之地。张之洞亲自制定院规,强化书院管理,历任山长、主讲皆为名师,注重发展实学教育。因此,尊经书院便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较为著名的有经学大家廖平、胡从简,史学大家张森楷、刘光谟,教育大家吴之英、骆成骧、张澜,维新先驱宋育仁、杨锐等人。他们分布在晚清学术、教育、政治等领域,并都做出贡献。

宋育仁被称为尊经书院的纵横之才。他曾随参赞公使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接受西方新技术和新思想,回川后在重庆创立《渝报》,主张改革。后担任尊经书院山长,并以此为基地,刊刻大量西学书籍,广泛传播维新思想,成立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并请吴之英担任蜀学会主讲和《蜀学报》主笔,廖平担任主纂。民国之后,他又积极倡导国学,担任四川国学学校校长,主持编修《四川通志》。

张澜主张以教育救国,曾在广安紫金精舍讲学,开设新学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而后资助广安中学堂,推动广安地区新学的兴起和发展。又在顺庆府南充县创办新学,主持酉阳私塾等,广泛传播民主思想,革新旧式教育的弊端,在川内名声远播。吴之英学识渊博,在担任灌县训导时,治学有方,以治小学、通经术、习词章启迪后进,使全县学风为之丕变。主讲艺风、通材书院时深受学生喜爱,民国后担任四川存古学堂院正,倡导继承和发扬传统国学。

(二)尊经书院促进近代学堂的发展

在维新思想开始在蜀地传播之时,尊经书院正式增设了天文、舆地、商务等新学课程,在教学上首次实现了中西交融。宋育仁担任山长时,又通过尊经书局大量刊刻西学书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以培养“讲求实学,博通时务”的人才为宗旨,在成都创办了四川中西学堂,在学习传统儒学的同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内容有华文、西文、算学等,并聘请洋人讲学,是四川新学的萌芽。

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其教法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1902年,尊经书院同锦江书院、四川中西学堂合并组建为四川通省大学堂,同年改称四川省城高等学堂,至1931年成立国立四川大学,学校所在地就是尊经书院旧址。在学科设置上,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分别设立师范科、普通科、体育科、正科四类,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史、语言、物理、化学、数学、农工等方面,全面培养人才,成为真正代表巴蜀地区文化学术水平的近代高等学府。

清末改学堂、废科举,巴蜀地区也随之掀起兴学热潮。四川省城成立许多新式专科学校,涉及商业、铁路、师范、军事等诸多方面。如四川省城高等学堂、铁路学堂、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武备学堂等,并且大规模聘请洋教习。在地方,各种中小学堂相继涌现,数量不断增多,大多是改旧式书院而成,教学内容上中学课程不断减少,西学课程不断增加。

四、结语

尊经书院是晚清巴蜀地区众多书院中的一所,在仅存的二十七年里成为巴蜀地区文化教育的楷模。它要求院生严格遵守院规,并延聘名师讲学,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倡导实学教育,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它将蜀学和湘学相结合,使传统蜀学有了新的内涵。同时,它积极传播新思想,使巴蜀地区成为维新的重要领地之一,引导巴蜀地区众多书院整饬院规、改良学风,使各地为学风气大为转变,也为之后巴蜀地区的革命奠定基础。尊经书院最后改制为学堂,成为今天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更是促进晚清巴蜀地区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清)高承瀛等修,(清)吴嘉谟等纂:《光绪井研志》卷十《学校志》,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第7页。

②(清)高承瀛等修,(清)吴嘉谟等纂:《光绪井研志》卷十《学校志》,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第8页。

③蒲殿清等修,崔映棠纂:《绵阳县志》卷七《人物》,民国二十一年刻本,第23页。

④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4719页。

[1]涂文涛.四川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83-246.

[2]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277-297.

[3]胡绍曦.四川书院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四川大学校史编写组.四川大学史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1-27.

[6]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562-622.

[7]张凯.清季民初“蜀学”之流变[J].近代史研究,2012(5):107-127.

[8]杨毅丰.晚清书院改制学堂的嬗变:以四川为例[J].贵州文史丛刊,2016,(2):37-43.

[9]邓洪波.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5-11.

[11]魏红翎.尊经书院读书日程考[J].文史批评,2015(5):31-36.

[12]杨宁.尊经书院培养的理论家和实践家[J].人物春秋,2008(2):22-23.

TheInfluenceofZunjingAcademyontheCulturalEducationinBashuAreaintheLateQingDynasty

YUAN Yue

(College of Historical Culture & Tourism,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Bashu area was closed and the traditional Shu Learning was dying.At the same time,the New Learning was not very popular.XUE Huan and others reques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academy,and in the first year of Guangxu,Zunjing Academy started to enroll students.From the establishment to the reform,Zunjing Academy only existed for twenty-seven years,and during this period,it became a model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education with rigorous scholarship and good study style.Traditional Shu Learning was not only inherited,but also blended with Xiang Learning,thus obtained further development.Meanwhile,the New Learning was introduced into Bashu area on the occasion of domestic trouble and foreign invas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students took Zunjing Academy as the base,spread the New Learning widely,promoted the change of social atmosphere,and then reformed the Academy into a school.It also adv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Ba shu area.

Zunjing Academy;Bashu area;cultural education;New Learning;Sichuan Provincial School

K256;G649.299

A

1004-342(2017)05-56-05

2017-05-24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2017年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尊经书院对晚清巴蜀地区文化教育的影响”(项目编号:2017ZYXS106)。

袁 月(1992-),女,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晓红)

猜你喜欢
新学巴蜀学堂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唐诗新学
唐诗新学
唐诗新学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