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和理念的当代实践价值

2017-10-23 11:24董文文
学习导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实践价值当代

董文文

【摘要】和理念是人类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它产生于中国的当代政治实践之中,又指导着中国的当代政治实践。总结和理念在中国政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阐释和拓展中国和理念的当代实践价值。

【关键词】和理念;当代;实践价值

和理念有着深厚的中国哲学根基,也有着非常鲜明的哲学特征。“和”是在承认客观事物有不同的存在方式的基础上追求不同或异质事物的有机统一,它是差异中的协调、变化中的统一;“和”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斗争性和有序性的辩证统一;“和”是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优长而克短,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进新事物产生,推动其发展。

一、和理念与中国的外交准则

新中国国建立后,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来恢复并发展经济。而当时有许多国家和中国一样也刚刚从长期战乱中走出来,也渴望和平。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和理念为指导,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设想。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先后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万隆会议制定“万隆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再现和延伸。从此,这个原则开始走出亚洲,走向世界。在这个原则的指引下,中国先是发展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接着引发了震撼世界的“外交核爆炸”——中法建交,开始了在此原则指导下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达成共识,明确规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双方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同世界各国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逐渐强大起来的中国仍然以和理念为指导,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妥善管控分歧,尽力同一切国家发展外交、经贸等关系。同周边国家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成功地实現了与绝大数国家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稳定、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

二、和理念与中国的时代主题

时代主题是一个历史时期内世界历史主流的发展方向。任何政党、任何政府都要首先在时代问题上明确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以此来决定自己的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处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与包围之中。世界两大阵营的冷战对抗状态,五六十年代风起云涌的第三世界反帝反殖斗争,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论断。但20世纪中期以后,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毛泽东也提出了新时期争取和平发展的思想。但是很遗憾,1957年以后出现了“左倾”思想,开始误判国际形势。1960年代,在反对大国霸权主义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又将反霸斗争的正义性同革命导师论断的教条化理解在一起,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发生了误差。197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甚至提出了当前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不是革命制止战争,就是战争引起革命。由于中国共产党看不到时代主题的转变趋势,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艰难。主要是战争不可避免、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两个僵化观念不易打破。可见,在建国后的30年间,中华民族虽然渴望和平,但建国前长期遭遇的深重苦难几乎僵化了我们的头脑,我们仍然摆脱不了“战争与革命”思维的影响。

19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中共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也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的时间和平这是有可能的。这时,埋藏于国人心中多年的和理念已经苏醒,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把维护世界和平与创造有利于实现现代化的外部条件联系起来。到1980年代中期,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①“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我们才能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② 从此,中国走向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改革开放道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的难题与挑战。但是,中国依然坚定以和理念为指导,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和理念与中国的统一指针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别复杂的原因,中国决定暂不收回香港和澳门,以保留一个与外界接触的窗口。但对于台湾问题,国家领导人的态度是明确的,决心也是坚定的,即使用武力的方式也要尽快解放台湾。后来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国开始寻求另一种统一的方式,即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1950年代初,毛泽东认为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是“极为重要,尚希刻意经营,借收成效”③。因此中共在外交方面,与美国政府进行多次会谈,目的就是让美国从台湾海峡撤掉军队,并承认只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1956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台湾问题上强调“和为贵”,台湾和平统一后,一切可以照旧。1958年的《告台湾同胞书》进一步申明“建议举行谈判,实现和平解决”的原则立场。1979年,邓小平宣布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讲话。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至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绝非中国共产党的权宜之计和暂时性策略,而是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国际形势作出的具有战略性的科学决策。第一,这项方针是长期的,中国共产党是真诚的。中国在收复香港和澳门时郑重向世界承诺:对香港、澳门的政策50年不变,50年之后还是不变,实践已经初步证明了这一点。第二,中国将尽最大努力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台湾前途系于祖国统一。开展对话,进行和平统一,是我们的一贯主张。”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统一的方向和目标。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一定会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与实践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最佳具体模式,更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开辟了新的极富想象力的途径,是中华民族的和理念对世界的又一个重大贡献。endprint

四、和理念与中国的复兴战略

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人当然不会就此止步,他们还有更高的梦想与追求——中华崛起、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但是,很多国家都以一种“杞人忧天”或“贼喊捉贼”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崛起。但中国的崛起之路和其他国家的崛起之路有着明显不同,因为中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客观现实,选择走一条以和理念为指导的和平发展之路。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大国的崛起往往会伴随着激烈的斗争和冲突。日本政治家荒井正吾说:“中国绝大多数事物的背后都与历史因素相关,比如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整个国家的发展路径等。从历史角度去理解中国,许多事物就会看的更清楚。”④历史上的中国曾经非常强大,比如在唐朝时期,很多国家都争先恐后与中国交流,但中国没有借机凭势侵略过任何国家;再比如在明朝时期,中国远海航行能力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中国并没有走上西方航海强国那样的殖民扩张之路。现在,中国正处在历史复兴的关键阶段,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强大自己造福他人的品性,以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方式去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不会为打消别国假想的忧虑而“投鼠忌器”,更不会在强大以后扩张侵略。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安全形势将产生广泛的影响,直接受益者是中国的周边地区。中国和平崛起将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大国向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言权的提高,将使那些强国学会与世界的各大力量进行协商及和平相处,将使那些弱国小国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有力维护。和平崛起的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将促进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承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改革开放38年来,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不容中国有丝毫的懈怠,善于学习仍是今天的重要问题。总之,中国和平崛起對世界和平、国际政治、世界经济乃至人类文明的影响必将是积极而深远的。

当今中国,“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和理念最集中的体现。一个是针对我们国内而言的,另一个是针对国际而言的,无论在国内、国外,我们都举起了和理念这面旗帜,也必将一直坚持以这面旗帜为指导,积极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②《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页。

③陈冠任.《治国录: 毛泽东与1949年后的中国》[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326页。

④王杰克.《千年历史的力量更强大》[N].《环球时报》2009年4月3日。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价值当代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三个转向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论王阳明民族观的当代启示
概念—属性分离加工及其实践价值研究
关于参与式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的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