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要
聲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一个人的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的获得和维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都希望自己能进行创造,能加入创造者的行列,都盼望自己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并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关键词:声乐教学、创造
1、引言
声乐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声乐教学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声乐教学应当是怎样的一种教学,声乐老师肩负什么样的使命,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声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科学。
2、声乐教育的特殊意义
世界各国有各种不同的语言,甚至在同一个国家内也有不同的语言,但是有一种语言对于任何民族都是公共的,任何人看到声乐符号不用翻译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它比任何语言都更有世界性。比如用声乐“语言”表述的下面的符号:
……
声乐应用是广泛的,声乐已经成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今天的声乐教育决定社会的和谐。
3、声乐教育面临的问题
纵观声乐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直觉无地位,归纳的作用被忽视,猜测不被精心的加以引导,而这些足以导致一个人失去声乐的创造性。
声乐教学中有严密的推演部分,且占大部分教学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对发现和创造感兴趣,如果仅仅给学生一个需要的证明,然后再告诉学生如何求证,这是不够的,光知道发现了什么,而不去思考是怎样发现的,我们要让学生试着去发现,然后试着去解决,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能够驾驭声乐。正常的模式应该是让学生去观察、去猜测,不要指责猜错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让他自己去发现自己如何猜错了,过程中也可能有新的发现,多次的错误可以使发现更为深刻。要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当然,这需要良好的气氛,让他们敢猜、敢讲。
4、声乐创造需要的条件
声乐创造需要勇气,在这个过程中是要经历失败和错误,需要打破常规,不要在意别人的讥讽和嘲笑,身为教师,绝对不能对任何一个学生持有这种态度,不要冷落或埋没任何一丁点创造的可能。
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一个领导的角色,诺斯豪思把领导概括为“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个过程”[1],领导要做对的事情,要聚精会神于愿景,也就是一个组织应该持有的方向,要吸引他人积极地追求目标。鼓励信任和正直,允许开放自由的沟通,并培育这种氛围,鼓励学生去实验、创新及分享成功,对结果进行持续的监控并做出及时的反馈,创造的最重要行为是尝试,而尝试最大的可能是失败,这种代价是可怕的。我们要鼓励合适的相关利益者直接参与学校活动[2],可以让高一层次学校的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可以让学生尽早地适应未来的学习方式;也可以让相关的用人单位来学校做技术指导,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观念,观念是思想和生命,教学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学生的观念又是我们经常忽视的,一个美国老师曾经说“如果我们倾听学生,他们会听到他们自己的答案。”[3]教学当然并不局限于学生已有的观念,是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在一个讨论班上,一个学生问道:“24除以8,究竟是什么意思?”另一个学生回答道:“24除以8意味着你有24个东西,你把它平均分成8堆,看每堆有多少个东西。”又一个学生回答说:“不对,不是这样。24除以8意味着你有24个东西,你每堆放8个,看一共能放多少堆”[4]。
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前提是得提供创造观念的条件。观念不断产生,教学则是有生气的。正如英国课程专家斯藤豪斯所说:“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5]
声乐创造需要好奇心,对什么都要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这个过程就需要强烈的好奇心,别人不注意的事情你自己注意了,别人认为没有问题的事,你提出问题了,这就说明你有好奇心。小孩阶段的好奇心是最强的,现实情况是被压制,是被丧失了宝贵的好奇心的大人的压制,这样,小孩的好奇心就逐渐消失。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为升学做准备的教育,为了明天,需要牺牲今天,以透支明天来适应今天,这样的话,小学生的创造力不容乐观,而高等教育需要创造时,却无从下手,越学越不敢有所思。学生在负重中长大,他们重复昨天的故事,艰难地前进,我们无法预测他们的未来与前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创新意识将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缺席。我们依然前行,在负重中重复每一天。
5、总结
声乐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是老师发现自我的过程,是双向的,学生内心深处最完美的一面被老师激发出来,老师自己的也被激发出来,这样,教与学就达到了统一,上课就是一种享受,每天都有一种新鲜感,每上一堂课,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学生是最活跃的生命,是渴求知识的年轻人,教学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我们享受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参考资料:
[1] Northhouse: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2] Cunningharn: The way we do things around here,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 54(11),24 – 26.
[3] Duchworth, E. (ed.) (2001). “Tell Me More”: Listening to Leaners Explai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 xiii.
[4] Duchworth, E. (1996). “The Having of wonderful Ideas” and Other Essay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 xii.
[5]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 Ltd. , p. 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