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遥亭
上篇:老延安
一
……
幾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
1956年,诗人贺敬之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经生活过多年的革命摇篮,也是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之际,诗人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回延安》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哺育了整整几代人的成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母亲延安是否安康健朗?我很想去延安走一走、看一看。
高亢的诗意传远。经典就是经典。
从学会朗读诗歌的那天算起,少年的风已经吹打了二十多年。我依旧能够流利地背诵那信天游式的诗篇。
一个旅行者站在延安宝塔山下的摩崖石刻旁,回眸风起云涌的历史长廊。
延安,简称“延”,古称肤施、高奴、延州,原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从古到今,延安在历史地理上自始至终扮演着一个铿锵有力的角色。
延安位于陕北南部,北接榆林,南通咸阳、铜川、渭南,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庆阳为邻。
地处陕北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腹地的延安,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延安老城区位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在岁月的河流中潮起潮涌,载歌载舞,一路前行。
2016年9月,延安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16年12月,延安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二
2002年6月,渭北高原的田野上麦梢开始泛黄。因为有了西出阳关闯荡的想法,我赶紧带着九岁的女儿前往陕北告别,也了却一下梦回延安的心愿。经白水、洛川、黄陵、延安、宜川五地县市,先后拜谒黄帝陵,探访革命圣地延安,亲临黄河壶口瀑布,大致完成了个人寻找延安的路线图志。
老话说的是——“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作为一个在渭北高原生活了多年的陕西人,在日后出门远游的旅途中,倘若有人问起陕北延安的英雄往事来,我总不能支吾着说些道听途说的故事来糊弄人吧。开不尽的山丹丹,吼不够的信天游,说不完的走西口,毅然勾起了一个人灵魂之旅的浩荡思绪。去看看吧,有了陕北之行的履历奠基,再加上“延安保卫战”这些硬朗的东西垫底,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走遍天涯都不怕。
来到延安,你不要奢望看到江南易碎的青山绿水,也不能走马观花打发自己,你得一步一个脚印老老实实地去观看去琢磨去品味才对。走在延安的风情圣景里,你不必担心烦人的纠缠叫卖。南来北往的客人,东奔西走的行者,打起背包一路风尘,“回延安”的人们大多是为了抒情还愿,为了寻根收魂,所以走在延安街头,你很少能看到那些人在景中游、心在景外飘的浅薄之辈。来到延安,一定要去延安革命纪念馆感受历史潮汐;一定要走近金戈铁马铮铮作响的文化走廊,带上优良传统和清洁如玉的精神去瞻仰去膜拜去回味。穿梭在陕北的山沟沟里,只见纯朴的陕北、淳朴的人,只见宁静的日子、宁静的天和地,还有远山远村纯净的美。在别的地方,我们是去游山玩水看风景。到了延安,我们是要观瞻那一系列烙印在历史额头上的风物意志和精神地理。
我和女儿要去枣园参观时,正巧王家坪小学的孩子们放学出来了。我问一个小女生去枣园的路线该怎样走,旁边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带你去。”几个可爱的孩子把我们引领到了路边的公交车站旁,告诉我坐三路或者八路车都可以到的。孩子们耐听的陕北鼻音里盛满了古道热肠的人情味,溢满了革命老区儿女那份真诚朴素的爱心。拾阶进院,步入窑门,在毛泽东、朱德旧居,我们盯着窑洞里那部老式的手摇电话机,聆听领袖人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历史宏音。看似简朴的土窑洞,布置得如此得体,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一代伟人们身居边区心忧天下的从容自信。
在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听毛主席的话:“延安是万里长征的落脚点,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站在那个弥漫着历史烟尘的隧道里,弹片、军衣、红缨枪、火炮、呐喊、冲锋号,以及胜利、欢呼、流血、牺牲、悲伤,全都裸露在了陕北的山沟峁梁上。杨家岭那边的土坡上,一曲信天游随风飘荡;延河边有人包着白羊肚头巾走过来;王家坪谁家的窑洞前还挂着风干的大枣和红辣椒。延安简陋的窑洞里养育了红军,陕北的山野滋润了革命。面对那贫瘠沉默的一道道山川,你难以置信革命的力量是怎样在这里蓬勃发展。走在河道两旁的黄土路上,你无法想象抗日救国、解放战争等战略部署能够在这般偏僻的穷山沟里飞扬传远。
三
从人口、物产方面来看,延安是个不算大的地级城市。但是,延安绝不是个小地方。它的内涵气象万千,它的历史叱咤风云,它的资历摧骨拉朽。且不说汉唐宋元年间的忠臣良将们戍边御敌的东挡西杀,且不说李自成、张献忠纵横半个中国的千军万马,就凭刘志丹、谢子长迎接“咱中央红军到陕北”的山高水长,那“一杆杆的红旗哟一杆杆枪……”,就足以让一群有志青年热血沸腾,意气风发。
一场大雪覆盖陕北高原的早春二月,来自湖南韶山冲的毛泽东漫步原野,写下一首豪迈的诗词《沁园春·雪》(原作写于1936年2月,红军长征抵达陕北的第一个冬天。首次公开发表是在1945年9月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公开这首诗词的时机恰到好处。重庆谈判之前,外界世人对毛泽东了解不多。延安地方偏僻,被敌占区和国统区重重阻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因抵达延安采访毛泽东、介绍共产党而一举成名。重庆谈判举世瞩目,中共领袖人物毛泽东头一次处在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精心挑选的一首代表性诗词作品。这时候的毛泽东和蒋介石不仅斗智,也在比拼个人魅力和个人形象。在“霖雨苍生新建国”之际,了解毛泽东成为一时“显学”。中外知名人士纷纷撰文、各路记者争相采访向公众介绍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公开发表轰动一时,人们看到了一个诗人毛泽东闪亮登场。这首空前绝后的诗词宣言所发挥的影响力,不亚于一支铁骑劲旅。它千古绝唱般的抒情,不仅表现了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所寄予的文化思想和理想情怀对后来的“重庆谈判”影响深远。
从“西安事变”国共联合抗日,到后来胡宗南擁兵数万逼近延安,中国共产党人转战陕北十三年间,地薄人稀的延安成了全中国聚焦的心脏,这个贫瘠的北国小城一下子升腾为革命圣地。抗大、鲁艺、精兵简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持久战》等吸引着无数有志青年向往陕北。历史的天空见证了延安的精神价值,延安的核心影响力是空前绝后的。纵观毛主席的全部诗词,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史和建设史的侧记,一代伟人用他的诗词书写了一部另类的历史旁白。难怪后来有外国人士评论毛泽东时,伸出大拇指说“一位诗人赢得了新中国”。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殷切呼唤,就是对于当年红旗漫卷西风时延安岁月的磁场与向心力的追忆抒怀。《回延安》的诗情画意带走了一个少年飞翔的心。
神往宝塔山,梦绕延河水。我来了,一个三十而立的渭北青年带着他九岁的女儿走进了夏天的延安,走进了一系列红色经典的历史画卷。
我在想,要是能够早生几十年,我必定是一名延河畔的红小鬼,三五九旅就是我的老营盘。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可能就是一颗光耀历史的子弹,也可能是一枚护卫革命的盾牌。那样也好,我的英魂就可以渗透在山丹丹花盛开的北山坡。
可惜没有假如。我一直在四处漫游中打探英雄往事,与那些散落消失在烽烟背后的历史碎片偶然相遇。
在延河边、宝塔山上跑了一整天,有点累了。我和女儿在杨家岭一家饭馆吃着荞面饸饹,喝着小米稀饭。一位模样俊俏的陕北婆姨给我们端上了炝莲白和麻婆豆腐。她围着蓝色碎花围裙的模样,有点母亲年轻时温馨的味道。
饭后回到宝塔山对面的宾馆,女儿就趴在床上睡着了。我站在窗前点燃一支“延安”牌香烟,听着窗外延河的水声思前想后。延安精神表层体现的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实质上是一种超越自然现状和社会生活的庞大动力,是一种优秀群体所凝聚迸发出的精神力量。这种坚不可摧的力量铸就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解放和拯救了一个深陷灾难和危机之中的民族与国家。
临别延安,我在杨家岭的院子里买了一本《陕北风情·散文卷》和两张原生态的陕北民歌唱片。回边城乌鲁木齐后,孤旅天涯的心魂就能在那高声野气的歌声中得到慰藉。
我常常在想,延安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是它的历史风骨,还是它的地域文化?这并不仅仅取决于它在传承历史的链条上处于边关重镇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在于陕北人世代衍生下来的倔强好胜的性格与凝聚奋发的精神。一个地域如果丧失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强悍之气,风光再美只能招徕匆匆过客,留不住打心眼儿里热爱它、仰慕它的人。
陕北的延安、榆林,不仅涌现过众多的历史名人,当代中国的习近平、王岐山、贾治邦等政治家,早年也曾在那里历练。至于那些与陕北水土沾亲带故的文化人,更是层出不穷。我所熟知的李若冰、路遥、赵熙、刘成章、李天芳、高建群、曹谷溪、史小溪,还有知青作家史铁生、梅绍静,都在陕北延安的山沟里生活过。他们叙说着陕北,陕北成就了他们。陕北不是他们的娘家,就是他们的婆家。
提起陕北,就会想起那个家喻户晓的兰花花。在走西口长路上,商人、脚夫、骆驼客们一句“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咱们兰花花好……”,就揉碎了人的心尖尖。唱的人动情会意,听的人撕心裂肺。延安的川道村落间隐藏了数不清的英雄故事和悲情动人的传说。
流年似水,古道沧桑。近年来有关陕北题材的影视作品热播传扬,吸引着许多人前往陕北寻寻觅觅。
在延安,美国记者斯诺曾经伸出大拇指夸奖,“八路军已经成为一种英勇的传说”。离开延安之前,他曾经担心:“我可能是最后一个在延安看到这支红色力量生存的外国人。”然而毛泽东这个倔强的东方人,用铁的事实证明了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几十年后,站在王家坪的窑洞前,聆听延河水,注目清凉山。我只能惊叹,当年如此穷困落后的延安,是怎样哺育着神奇伟岸的红色政权?在陕北的山水坐标系上,你得选准位置,认真站好,小心远眺。那些从江西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走过九死一生的长征路来到这里,与陕北红军会师,沸腾了这座原本就不寻常的陕北山城。穿越中国现代史的峥嵘岁月,在1930年代,人困马乏区区数万人的红军,在陕北延安的穷乡僻壤能够发展壮大,以一隅之地抵挡强敌外辱,担负起解放全中国的历史重任。奇迹的诞生离不开伟人的卓越思想,胜利的果实来自《论持久战》、整风运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光辉篇章。丰功伟绩的收获里,离不开陕北延安的窝窝头、南瓜汤,还有南泥湾的军民大生产和纺线车。
后来,有人把陕北边地诞生出胜利奇迹的现象称之为——“延安精神”。
四
今天的延安人,并没有沉睡在过去的史册上炫耀自豪。他们在加大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打开红色旅游的大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陕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馈赠着历经沧桑的边区老区人民。延安是热爱历史者心中永远的圣地。
我们应该记住1945年8月2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从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挥手之间”算起,那架见证历史转折点的飞机的马达声,已经在陕北的山野上空轰鸣了半个多世纪。
陕北是贫瘠、苍远的,延安是红色的。它是一个可以让人宁静从容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让人激情燃烧的地方。你听哪——山沟沟里依然有人在唱撩人的民歌,有人在窑洞前的小路上信步。
延安之行,我和女儿是唯一结伴登上烽火台、游完宝塔山全景的游客,也是一鼓作气走进王家坪、杨家岭和枣园等主要革命历史旧址的执着者。来去匆匆,一两天的时间里,你就是长了三头六臂,也不可能看遍那里数以百计的文物遗址。我们只能虔诚地面对最具代表性的几处红色经典注目致礼。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在血与火的磨炼中铸就了一副钢筋铁骨。
我甚至设想,假如中国现代史上没有延安这个红色圣地的出现,没有陕甘宁边区政府,可能就没有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风烟决战。那样的话,一切都会改变。我被自己的假想吓了一跳。历史无法假如,史实就是史实,经典就是经典,英雄就是英雄。
寻找延安好些年了。想了,去了,看过了,走远了,咋就忘不了?今生难为延安人,心中总是延安客。寻找延安的归途中,打开一坛酝酿了多年的老酒。醇了,香了,闻了,喝了,醉了,乐了,爱了,还是丢不下。回望陕北,无法抒发一段怅然若失的悠悠情思。我心里明白,我的陕北之行,是为了重温战争年代的英雄岁月。我的延安情怀,是浓缩在骨髓里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站在边疆望延安,那是一个让精神再生的圣地,一个让灵魂行走的福地,一个让思想宁静的宝地。我盼陕北大发展,我愿延安永高远。
下篇:延安新区
延安精神画外音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老一辈革命家在转战陕北的战争年代,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宝贵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延安精神的本质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942年12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提出延安精神。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起组成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民族解放开创建国大业的中华民族精神链条。它唤醒了亿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抵御外辱的革命意志,以摧枯拉朽的革命精神,肩负起内忧外患的历史抉择,在积贫积弱的艰苦岁月里,步步为营励精图治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具体表现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以说,新时期的中国梦,就是延安精神继往开来的理想宣言与崇高体现。
1969年至1975年,青年习近平曾经在陕北延川县文安驿公社下乡插队,以知青身份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从基层社会走来的习近平,深知肩负民族命运振兴中华的历史重托。
许多人都知道坐落于革命圣地的延安大学。延大由陕西省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为省属重点大学。延大历史悠久,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其实,延安还有另外一所传承延安精神的特殊学校——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它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由中央组织部管理的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对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进行党性、党史和党风教育的国家级干部培训院校。每年培训规模在两百期左右,培训干部上万人次。我的一位好友就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西安项目部工作。他采访了许多延安时期的老革命,整理汇编了一系列传承延安精神的真实记录。
每一次回到陕西老家探亲访友之余,我都会翻阅一下好友赠送的那套珍贵史料,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个散兵游勇的归宿感。我在想,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需要铸造自己的品格精神,一个人在路上也需要不断塑造自己的人生志向。
新城闪耀,万众瞩目
众所周知,名扬天下的延安是一座生长于陕北高原的山城。
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高高耸峙,三面合围。延安老城区密集分布在一个“Y”字形的三条主川道中。站在宝塔山顶俯瞰延安,地形最为开阔的东川宽度不足一公里,长度却超过了二十公里。地形更为狭长的南川,最宽处只有两三条马路的宽度。如此狭窄拥挤的延安老城,无法承载一座现代化城市更高更快的发展规模。
新时期以来,红色旅游带动人口增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延安新区的建设迫在眉睫。
延安市三十六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容纳了大约五十万人口,人口密度接近北京、上海。延安一百六十多处革命旧址的周边环境不断受到侵占和蚕食,保护革命旧址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难度与压力日益增大。面对社会发展城市扩容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延安市的决策者感叹说:“这一现状,与革命圣地的地位极不相称,与发展红色旅游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拓展城市新的發展空间,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成为延安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山川环绕、一“地”难求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局限性,制约着延安的前进步伐。
经过深思熟虑,多方论证,反复研讨,破茧求生的延安人决定实施“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城市发展新战略,总占地七十八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陆续在城市周边的丘陵地带铺排开来。他们宣称,“到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一个历史与现代相辉映,城市格局完备、管理先进的新延安,将会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呈现”。
延安新区建设如此“大规划”“大手笔”,相当于在山上再造两个延安老城区的面积。延安“削山建城”工程,是目前亚洲乃至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在世界建城史上也属首例。和很多城市化进程依赖于债务融资一样,延安新城建设的大规划也许潜藏了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如同那些资源性城市转型求生一样,延安也在摸索求证。
我更愿意把这种开天辟地的尝试与建设壮举,理解为延安精神的再次释放与积极探索。
“建设新区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那片地方将来就是新的市政中心,底下一大片山沟将被填平。”2017年4月19日,长安大学建筑学者出身的延安市新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功毅指着对面半山腰一排工程活动房,对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描绘着延安新区未来的面貌。
一个人的命运会跌宕起伏,一座城市的未来走向也是困惑重重。地处三山两河之间,城市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延安人只能在山与河的夹缝中寻求新出路,调整深呼吸。
我们不妨听一下当地老百姓对于延安新区的亲身体验:
“延安人是英雄汉,人居环境要改变。山上建了一座城,造福延安几代人。柏油马路平展展,条条大街很井然,城在林中好美观……”2017年4月11日,九十一岁的马华堂老人再次来到延安新区,站在贵人峁观景台上,满怀豪情地朗诵了自己写给新区的赞歌,表达了一位老八路对延安新区的美好祝愿。
我们可以把时间回溯到两年前的早春季节——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视察工作时,延安新区还没有柏油马路、延安大剧院、人民公园、图书馆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新近开工的延安新区,除了林立的塔吊、半成品的高楼,就是大面积裸露的山体和黄土层。如今,新区的各种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处处花园处处景的生态环境,不断刷新着人们过往的记忆。
“群众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 总书记心系民生,关注民情。
首次站在新区观景台上俯瞰新区的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仍是老百姓的安居问题。山体上的老百姓怎样居住得更幸福?拆迁的政策老百姓是不是满意?群众愿不愿意到新区来居住?总书记抛出了一系列细致的问题。两年后,延安新区没有辜负总书记的重托,老百姓的安置、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从2012年以来,一批批新区建设者们在这片黄土地上洒下了无数的汗水,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他们是新区建设的开路先锋平民英雄。
“新区最初连条上山的路都没有,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短短五年时间就变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城,的确很震撼。”延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锦刚感慨万分地说,看到新区一天天变化,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天天成长一样,让他充满了亲切和自豪感。
“我从老城区的交通拥堵中穿过,到了宽阔的新区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几年来,新区点点滴滴的变化让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雷广群感到无比自豪。“郁郁葱葱绿起来了,高楼林立建起来了,路网设施配起来了,灯火通明亮起来了,人口攒动、车辆川流不息热起来了,有人气了。”
“回过头来看今天的新区,我觉得新区人的汗水没有白流,为新区奉献的这五年很值得,愿新区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雷广群激动地叙说着。
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清新优美的生态环境,生活、工作在新区的人们身上总有一股蓬勃向上的劲儿,这也是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另一种气质。
2016年5月19日,延安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的全部窗口搬迁至新区为民服务中心办公。办理业务区域宽敞明亮,座位合理布局,秩序井然,崭新的环境能更好地发挥服务群众作用,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更加满意,真正实现了中心审批服务的集中办理、审管分离,实现一窗对外,充分授权。可以说,为民服务中心体现的不仅是政府服务职能的转变,同时展示了新区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区为民服务中心没有围墙,办事更加便捷了。”2017年4月12日,前来新区为民服务中心办理工商审批手续的李强说,新区新气象,不仅视野开阔、景色优美,政府这样开放的姿态也让人非常欣喜。
一位去过延安新区的朋友告诉我,走在新区宽阔的林荫道上,看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聞着淡淡的花香和甜甜的泥土味儿,每个延安人都对新区的发展有了一种殷切期待。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过去了,延安新城建设已初具规模。人们期待下一个五年、十年的延安在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再创奇迹,绽放异彩。
延安啊,延安,你是我这个流浪者心中一道坎,你长在了三哥哥的心尖尖。
转眼间,我们一家人西出阳关已有十七八年。当年那个手拉手跟着我寻找延安的小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儿子今年即将高考。我想重温一次那年那月延安行的记忆,去往延安新区走一走、看一看,感受老延安日新月异、新延安继往开来的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