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波
摘 要:阐述了两种跳高教学方法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两个不同的教练对运动员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后的比赛结果和运动员输送结果的差异分析与研究。从而给小学一线跳高教练员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跳高训练;两种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背越式跳高的教学方法也有了很多的变化,最常见的两种教学方法分别是“逆序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前者是先学习过杆落地技术,再学习助跑起跳技术,重点在是杆技术的学习。后者是先学习助跑起跳技术,再学习过杆落地技术,重点是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
本文通过自己带队的实例与同行带队实例进行对比分析。
案例1:在2014年的新北区田径比赛的小学男子甲组跳高决赛中,龙虎塘实验小学洛建波与三井实验小学的张凯在1.32米的高度进行第一二名的争夺。最后张凯因挺宽倒肩技术失误,失败在1.32米的高度,获得第二名。洛建波则成功越1.32米,获得第一名。
剖析:通过表2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两位运动员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身高与弹跳力相差不大,比赛成绩差异也不大。同为训练半年后进行比赛。结合案例分析,洛建波平时训练的成绩在1.25米,在比赛中超长发挥,通过完美的背弓过杆技术获得了第一名,而张凯同学则平时成绩1.35米,拥有完美的助跑与起跳技术,却在关键的过杆技术上出现失误,无缘第一名。
结论:“逆序教学法”能够在短时间让运动员较全面的掌握背越式跳高的技术,成绩出的快,较稳定。而“常规教学法”,主体时间用于助跑与起跳技术,基础虽打的好,但是成绩出的慢,且不稳,在比赛中容易出现失误。
案例2:在2015年新北区田径比赛的小学男子甲组跳高决赛中,龙虎塘实验小学的黄宇阳与三井实验小学的邓文豪在小学男子甲组跳高比赛中争一二名。最终黄宇阳以1.52米绝对优势秒杀邓文豪。邓文豪的比赛成绩为1.43米。
剖析:通过上表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两位运动员在身高上有3里面的差距,在弹跳力上有7厘米的差距,最后的比赛成绩也有9厘米的差距。同为训练18个月,相对较长的周期,训练的成果差异不明显。
结论:两种教学法,在18个月的周期时,反应出的运动员差异并不明显,可能也存在教练员训练水平的差异与运动员先天身体条件的差异。总体上来说,两种教学方法,在一个相对适宜的周期中所呈现的教学效果差异最小化。
案例3:在2016年新北区田径比赛的小学男子甲组跳高决赛中,龙虎塘实验小学的高毫毫同学与三井实验小学的吴惠泽同学进行一二名的角逐。最后高毫毫以6厘米的差距名列第二。吴惠泽以完美的助跑起跳技术,优美的过杆技术越过了1.49米的高度,获得第一名。
剖析:通过分析上表数据得知,高毫毫比吴惠泽身高上高1厘米,弹跳上矮3厘米,平时训练成绩矮8厘米,比赛成绩矮6厘米。训练周期较长,相对掌握了比较完整全面的背越式跳高技术。结合案例的分析得知,吴惠泽的技术相对全面,高毫毫的助跑技术相对有点瑕疵。这跟教练员的教学水平也有一些关系。
结论:排除教练员的水平差异因素,“常规教学法”能在较长的训练周期中,把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磨炼到成熟,并不斷的完善,然后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逆序教学法”也能将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磨炼到完善,特别的对过杆技术的训练上,具有较好的效果,相对在助跑与起跳技术上还需加强。
总结
1.“逆序教学法”重点培养过杆与落地技术,能在短期提高背越式跳高初学者的运动成绩,但会造成助跑与起跳技术后期训练的阻碍。不利于向上级训练机构输送运动员。
2.“常规教学法”重点培养助跑与起跳技术,需要通过2年左右的长周期教会运动员完整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技术动作全面教完善。出成绩晚,基础扎实,有利于向上级训练机构输送运动员。
3.一线背越式跳高教练员根据自己训练的实际情况、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合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运动员水平一般,又急需在短期出成绩,可以选择逆序教学法。运动员的先天条件比较好,有较长的训练周期,两种训练模式都可以选择,但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
4.不管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打好基础是关键,为了孩子负责,还是需要教练员科学的进行训练,扎扎实实为运动员打好基础,从而为祖国的田径事业做出一点贡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