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达
三北伏龙山是三北平原诸多濒海孤山中最高的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山岩突兀,远看像一条莽莽巨龙卧饮大海。
三年前秋高气爽的一天,我携妻重上伏龙山。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寻古觅幽。山下南麓东首即现今光华学校校址,明清时为接经禅院,占地30余亩,建有正殿佛堂三间,偏房十余间,专供香客居住休闲。下院登上佛道的山坡正道,民国时期龙山所人朱祖炳捐建双柱平门式大石牌坊赫然在目。牌坊高5米,坊额石勒“古箬山”三个大字苍劲挺拔。登上佛道,沿卵石爬上200米处,有一砖石混合结构的四方亭,供人驻足登高望远,俯视龙山全景,故名止观亭。越过止观亭,来到佛道顶巅,原岭上竖有“大云岭”石碑一块,站在岭脊东眺浩渺东海天水一色,北望伏龙山顶盆地中千年古刹伏龙寺如在仙境。
民间广为流传唐初开国元帅尉迟恭奉旨在东海沿海建七十二座寺院之说。伏龙寺为国内早期净土禅院之一,公元1070至1075年北宋熙宁中期更名“寿圣禅寺”。到了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刺史柳恭武请命改作“广福禅寺”,并题匾额于山门。清代中叶又改名“伏龙禅寺”。
伏龙禅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组成,左右两厢偏殿有方丈殿、执事房、寮房、库房、斋堂、厨房等60多间,结构严谨,布局宏伟。大门朝正东,大殿、后殿坐落与天地相衡,大雄宝殿门前古松参天,天王殿山坑边香樟古枫青翠。山门左侧小溪潺潺,当年尉迟恭用大青石围池,建造一口80多平米长方形荷花池,“千年水底蛇、口吐木莲花”的民间传说就出于此。一路往西北山坡走去,有北宋政治家、大文豪王安石为贯通山径建造的仙人桥。还有南宋刺史柳恭武所建刺史门,门前匾额题为“海天佛国”,上又书“咫尺西天”。正山门书写“伏龙禅寺”,匾额上有“唐代古刹”古铜色四个大字,相传是唐代元帅尉迟恭题写。伏龙寺建成后,从此香客不断、名人慕登,寺里留有历代文人墨客、官吏高士,吟诗作赋。
1941年5月26日,日寇炮轰火烧伏龙山,把一座好端端的伏龙寺夷为平地。当时抗日人士虞天石、虞金迅挥泪题诗为证:“古迹今时遭劫灰,佛国海天尽受灾,登极大云岭上看,应是瓦砾已非庵。”毁于日本侵略军炮火中的还有一座建于明初的观蜃楼,立于伏龙山东侧峰端,400多年来素有“导航灯塔”之称,三间屋宇今遗址犹在!
聽着远处呼啸翻滚的海浪,此刻,我的耳畔响起了抗倭英雄戚继光将军横戈立马挥笔题写伏龙山的千古诗篇:“梵宇萧条隐翠微,丹枫白石静双扉。曾于山下挥长戟,重向尊前醉落晖。衰草尚迷游尘径,秋云空锁伏龙机。遥看沧海舒长啸,百尺仙桥一振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