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该文认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创新:一是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得到提升,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离不开文化建设。二是对文化建设的内容进行了丰富,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基础工程,丰富和发展了廉政文化,要求全面依法治国。三是完善了文化建设措施,提出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展示东方大国文化的独特风采与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 十八大;习近平文化建设;中华文化
文化建设不仅是“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具體内容的拓展、措施完善等几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举措,为进一步顺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踏步向前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理论指导。
一、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兴衰至关重要的精神动力,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无形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硬实力,同时也离不开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实力的发展和繁荣。
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党的十八大会议正式将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也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这充分证明党中央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2、文化建设关系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
党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论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须要辩证的运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离不开文化的调节、教化和化解功能的发挥。同时在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文艺的引领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习近平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4]社会主义文艺只有始终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导向,才会真正有生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的导向性作用和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路径指导。
二、文化建设内容创新性得到发展
1、提倡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独特的中国精神
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共存的社会中要想凝聚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就必须有与经济和政治相配套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系中起着积极的轴心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最重要、最基础的价值行为准则。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5]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教育引导作为基础性工作,还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突显道德价值尤其是道德模范的作用。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良好氛围,将之体现和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百姓习惯性的行为准则。
2、发展和丰富廉政文化,建设法治中国
自从有社会政治的产生,廉政便如影相随,它是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廉则兴盛、腐则衰败,在某种程度上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建设廉政文化的变革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取得辉煌的胜利、拥有人民群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与我党始终紧抓廉政思想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为更好地应对新形势新考验,我党对廉政思想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对从严治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十八大以来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党建理论,包括将权力牢牢地关进制度的笼子、“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没有“休止符”、“ 打铁还需自身硬”等。所有这些都在传递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将从严治党落实到实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6]正如习近平所说:“‘思想信念是总开关,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着随意、平淡、务虚等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党员干部‘‘总开关失灵的表现。”[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三方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下,道德和法治就像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要想把法治中国建好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标志着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更好地编织了监督权力的制度笼子,把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要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形成“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政治环境;严厉惩治腐败现象,让反腐的“利剑”时刻高悬,形成一种公正廉明、求真务实党内政治生态。这就要求要大力发展党内廉政文化建设,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党内要形成一种风清气正、廉洁自律的氛围。
三、完善文化建设措施,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endprint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中丰富多彩、卓越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向前进步。因此,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将为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支持。废除或改革阻碍文化建设发展的旧的体制、建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新型的文化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包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六个“紧紧围绕”,必须依靠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和革新文化体制改革。习近平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8]在改革的过程中,在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要位置的基础上,要敢于创新、放心大胆的迈出文化改革的步伐,提升文化创造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加速的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趋势下,应保持这种势头不松懈,趁着“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走出去,创新性的提出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及产业的大力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欣欣向荣。
2、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繁荣。同样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滋养着中华民族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壮大。在当今开放性与多元性的社会中,坚定“四个自信”的思想基础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特质。
为了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亲和力、感染力以及号召力,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做出了明确指示,提出要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就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也要把话语权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中。一方面就需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9]。然而当前国际社会也对我国存在不少误解,也对我国奇迹般的社会发展有着浓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作为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华传统文化既不能武断的全盘吸收,也不能采取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文化创新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升华,如果文化只有继承却得不到创新,那么文化将失去活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0]。同时还要避免犯故步自封、做井底之蛙的错误,“海纳百川,有容纳大”,只有积极学习和借鉴他国的优秀文化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展示好东方大国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最新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就必须用发展的文化理论来指导文化建设,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1).
[2][9][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P160.P156.P161.
[3][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P193.P189.
[4] 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
[6]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当从思想“总开关”抓起[EB/OL].人民网.2014-10-14.
[8]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2014.
【作者简介】
范玉凤(1992-)女,甘肃兰州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