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应用研究

2017-10-23 18:39韩丽国
现代交际 2017年19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

韩丽国

摘要:全球化趋势的持续加深,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发密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申办孔子学院的热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全球共开设了476所孔子学院以及851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而在国内,中国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结合,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安家落户。本文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意义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传统文化 结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01-0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校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也在持续丰富,一般可以分为必修公共课程、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以及选修课,针对学生的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学知识等进行培养,强调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就目前而言,许多高校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并且对教学工作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从国际背景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了相互的交流,彼此之间的联系越发密切。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凭借自身独有的价值和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一堂,指出“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活下去,就必须回顾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从国内背景分析,早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就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通知》;2006年9月,正值国家十五规划期间,在文化发展规划的相关条款中,明确提出必须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确保经典和技艺的顺利传承;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提取精华,去除糟粕,确保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十大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建设精神家园。[1]

(二)意义

立足上述背景,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可以说是大势所趋,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之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前新的发展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将适合现代发展的部分提取出来,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汉语言教育的根基,这一点从日渐增多的孔子学院就可以看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地位

现阶段,普通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通常都是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系统性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以及相应的文艺理论素养,可以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与教育工作。从这一点分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以及对于人才素养的要求基本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事实上如果从广义层面分析,无论是中国的文艺理论还是汉语言文学本身,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更加重视。[2]

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能够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而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也需要依靠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传播,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对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专业必修课的范畴,一般每周1-2节课,连续开设一个学期或者一年,这也证明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占据了足够重要的地位。[3]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教材建设

在五千年的持续积淀下,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高校在开设相关课程时,考虑课时安排以及学生的需求,并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切实做好课程的教材建设,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与把握。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高校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教材类型繁多,质量也参差不齐,不过大体上可以将之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通常都会从中国的历史分段或者地理概貌着手,就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然后从中分离出不同的文化类型,如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等进行详细分析。[4]在这一类教材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通论》(朱耀廷)、《中国文化史》(吕思勉)、《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以及《中国古代文化基础》(马友)等;第二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剖析,包括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进等,一般都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分析,依照历史的发展和朝代的更替,从先秦礼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朴学等进行讨论,沿时间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叙述,同时也从横向角度分析了社会变革以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部分教材还针对西方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异同进行了分析,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龚鹏程)、《中国文化史略》(吴存浩)、《中国文化史》(李山)等。

相比较其他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从中学时期开始就积累了一定的文史知识,而且从其专业选择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至少不会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常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常规意义上的普及型教材并不能满足其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从这个角度分析,应该优先选择第二类教材。

(二)丰富教学手段

高校教学面对的是具备成熟心智和较高认知水平的成年学生,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自然不能与初中高中类同,而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模式,是现代高校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5]在汉语言文化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學可以采用更加丰富的手段:endprint

1.互动教学

应该将素质教育延伸到大学阶段,强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从宏观层面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分析,然后立足地方文化特色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例如,可以鼓励来自相同地域的学生自主结合,形成学习小组,对自身家乡的文化进行搜集和整理,分析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以论文的形式向教师和其他学生展示,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表现,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而通过小组的课堂论述,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6]

2.多媒体教学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多媒体及新媒介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升教学的效果。最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持续推出了一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如《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而在百家讲坛中,通过各个专业教师的讲解,极大地拉近了传统文化与我们的距离,原本感觉高深莫测的《论语》经过于丹的讲解变得浅显易懂,易中天则告诉我们,具备厚重感的《三国》也可以充满趣味。高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应的资料,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创设出一个更加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教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化遗址的实地考察,通过就地取材来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如西安的兵马俑、洛阳的隋唐遗址、北京的颐和园等。在组织相应的活动前,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的内涵,确保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将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化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提升教学的效果。[7]

(三)完善师资队伍

所谓术业有专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异常丰富的,对于师资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高校必须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由专业教师来教授相应的内容,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高校受自身客观条件的影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可以将内容相近的传统文化构筑成一个统一的模块,由擅长相应内容的教师进行统领和讲授,适当降低教学工作对于师资的要求。同时,高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尤其是如果选择了之前提到的第二类教材,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更加广博的知识,在熟悉教材的同时,还必须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如《中国文化通史》《中国学术史》等,拓宽视野,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提升教学的效果。[8]

四、结语

總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汉语言专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加快教材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完善师资队伍,能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玉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研究[J].现代交际,2016(13):158-159.

[2]李聪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浅谈[J].文学教育:中,2016(5):100.

[3]吴晓辉.论开放大学汉语言专业如何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6(16):44-46.

[4]王焕玲.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157-158.

[5]宋扬.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J].才智,2015(1):85.

[6]梁必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18-120.

[7]邓伟.简析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之探索[J].信息化建设,2015(8):254.

[8]江勇.通识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与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7(4):128.

责任编辑:孙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多元视野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