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娜
(长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长春“一汽”工业用地演变对市民人文情怀的影响研究
孙 娜
(长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以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业用地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地图、实地踏勘、调研访谈等方法挖掘长春市“一汽”自建厂以来,工业用地空间格局演变的范围和程度,并对应其发展过程的相同时期,揭示工业用地空间演变对市民人文情怀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春市“一汽”工业用地主要经过三大空间扩张演变阶段,市民对其的情感变化是随着“一汽”工业用地规模扩张而呈现收缩变化。从1953年建厂之初,企业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使当时市民引以为傲;随后形成了独立的行政区划,市民却对其产生了隔膜;“一汽”子公司建设过多造成大规模人口流动,加上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使得人文关怀也逐渐淡化,市民甚至出现了抱怨不满,“一汽”企业制度老化、机制臃肿,大规模裁员现象使得市民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日益下滑。针对此现象,本研究提出厂区环境整治、企业文化延伸、提供交流平台及发展工业旅游四点对策建议。
长春“一汽”;用地演变;人文情怀
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产业,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汽”)工业发展始终是政府、各方学者关注的热点。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探讨“一汽”的营销策略[1-2]、汽车部件技术研究[3-4]、汽车企业文化研究[5-6]、工业空间改造及用地发展[7-8]等方面。对于“一汽”工业用地发展的研究方法集中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或是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取Arc GIS技术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处理空间问题。
“十三五”规划纲要出台以后,要求将建设和谐宜居城市重大目标的实现提上日程,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空间的使用载体——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与人文情怀的发展。自建国以来,长春市“一汽”工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16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位于长春市的“中国一汽”排名第130位。本研究立足于长春市“一汽”工业用地演变发展,探讨“一汽”工业用地的演变对市民人文情怀的影响,打破工业空间研究的界限,从人文地理学的维度发现两者间的必然联系,进而为长春市“一汽”工业用地与人文情怀更好地协调发展提出参考性对策建议。
1.1 研究对象
长春市“一汽”由最初的第一汽车制造厂不断发展为如今的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承担加快长春市国际汽车城建设、建设长春西部新城区和承接“一汽”剥离社会职能三项任务。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位于长春市西南部,东起普阳街、长沈铁路,南接公主岭市范家屯镇,西至西新开河,北到景阳大路、支农路、长春西湖。102国道、长沈铁路等对外交通线路在辖区南部穿过,绕城高速公路在辖区中部穿过。开发区行政管辖面积110 km2,管辖2个街道办事处(12个社区),9个行政村。建成区面积23 km2,区内总人口22.3万,其中非农人口19万,全区各类企业3160余户。
1.2 研究方法
采用Google地图判读法读取长春市“一汽”工业三次典型空间扩张的规模形态,标记时间节点,应用Sketch Up软件识别出扩建区,用于分析“一汽”工业用地空间的演变程度;采用实地踏勘法针对“一汽”现存的土地空间,包括汽车城内用地、汽车城周边用地进行全面调研,挖掘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中城”的现状问题;采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针对“一汽”内工人、“一汽”内管理者、汽车城中居民、汽车城外市民等群体进行人文主观感受信息的提取,用于分析人文情怀发生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汽”自1953年建厂以来,作为国家重点工业,承载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工业用地演变主要经历了的三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初建时期(1953-1982年)
长春市“一汽”完成了占地1.5 km2企业基地的建设,1956年底竣工验收。“一汽”于1953年建厂时在300工地、301工地建设“一汽”第一生活区,不仅为职工提供宿舍,还包括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等生活福利设施,道路、供电、给排水等基础服务设施也相继完善,基本能够满足职工日常生活需求。企业成立了专门的房产处、生活福利处等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从1956年建成投产到1982年,“一汽”周围产业配套相关的企业并不多,相应的用地规模如图1所示。
图1 长春“一汽”第一阶段用地范围及用地性质划分
2.2 第二阶段:扩建时期(1983-1990年)
1983年开始,“一汽”的发展步入新阶段,完成对老厂区西侧2.93 km2土地的征用,建设“一汽”二厂,开始启动建厂以来最大规模的扩建工程。1984年,“一汽”大规模建设第二生活区,总占地2.25 km2,由东向西分期建设,第二生活区经过专门的规划设计,商业、服务业布置在生活区中心,包括百货商店、银行、书店等,小学、幼儿园、菜市场等散布于生活街区内部。职工基本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需求都可以在本区内解决。1987年以后,“一汽”厂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带动了周围配套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图2)。
图2 长春“一汽”第二阶段用地范围及用地性质划分
2.3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1991年至今)
1991年至2003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总占地面积1.16 km2。1993年长春汽车贸易城在城市西南区成立,毗邻“一汽”集团;1998年长春汽车贸易城正式转为省级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物流、汽车零部件贸易、汽车销售服务三大行业,在产业上与“一汽”紧密衔接。
2004年“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轿车二厂、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三大基地基本完成竣工验收。2005年由长春市政府与“一汽”集团共同合作建设了全国首个政企共建开发区——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占地面积110 km2(图3),宗旨之一就是“服务一汽,承接一汽社会职能”。经过多年的发展,“一汽”工业不断壮大,“一汽”集团仍然是长春市捍卫“汽车城”荣誉的轴心,长春市甚至整个东北地区都因为它的存在而更具有区域竞争优势。
图3 长春“一汽”第三阶段用地范围
3.1 新、老员工情感差距大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选自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的员工,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整理收回了281份有效问卷。其中在回答“‘一汽’在您心中地位时”,大部分老员工认为“一汽”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热爱的事业,与“一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而大部分年轻员工只是把“一汽”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面对竞争的压力、生活的压力,青年员工对“一汽”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情绪(图4)。
图4 不同工龄的员工对“一汽”的情感
经调研发现,员工对“一汽”的情感变化受时代发展的影响较大,这种变化也与“一汽”的产业发展路径变化呈正相关性。这说明,“一汽”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其的主观看法,加强“一汽”的产业优化与升级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主要动力。
3.2 城内居民对“一汽”情感淡漠
本研究同时选取了汽车开发区内生活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2份。在回答对“一汽”了解程度问题上,仅有12.7%的居民非常了解“一汽”,而56.8%的市民表示知道“一汽”,但不了解(图5)。
图5 汽车产业开发区城内居民对“一汽”的了解程度
研究发现,汽车产业开发区是以“一汽”为核心的产业开发区,超过50%的区内居民对“一汽”不了解,市民普遍对“一汽”的认知是生产汽车的工业区,但是究竟生产什么品牌、什么型号汽车了解较少,甚至连基本的基地范围都非常模糊。这说明,尽管“一汽”是长春市乃至东北的支柱型产业,近年来产业发展仍然处于传统产业阶段,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宣传非常闭塞,使得城区内居民对“一汽”了解程度有限,人文情怀上比较淡漠。
3.3 市民对“一汽”的人文情怀演变
通过对50位汽车开发区城外居民的半结构式访谈以及600份问卷的发放,分析“一汽”员工和市民对“一汽”的人文情感,发现随着“一汽”工业园区用地空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其人文情怀逐渐变淡,二者成负相关性。
1953-1982年,第一汽车制造厂成立初期,相关企业配套逐步建立起来,企业发展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当时居民对“一汽”的发展引以为傲;1983-1990年,“一汽”厂区继续壮大,建成“一汽”二厂和第二生活区,带动了周边配套设施产业的发展,此时厂区形成了独立行政区划,厂区对外封闭,这时市民对“一汽”的人文情怀开始出现隔膜;1991至2004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汽车贸易城在城市西南区成立,比邻一汽集团,此时,“一汽”子公司成立较多,人员流动量大,并且汽车贸易城城区居民人口及土地存量逐渐增多,造成市民生产和生活相应的配套设施更新不到位,使得市民对一汽的情感逐渐变淡,甚至产生了抱怨和不满;2005年至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长春“一汽”工业区不断壮大,建成长春“一汽”产业开发区,核心宗旨是服务“一汽”,承接社会职能。但由于企业体制、机制老化、臃肿,甚至不得不裁员维持产业运转,此时厂区、城区员工、市民的向心力逐渐下滑,使得人们的“一汽”人文情感逐渐淡漠。
本研究发现,市民对“一汽”的情怀变化随着厂区的扩大而逐步淡化,这种情感的变化受厂区的空间发展影响较大,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相应措施来解决人文情怀的消极演变,使“一汽”更好地发挥出东北核心产业的社会辐射效应。
4.1 整治厂区环境
“一汽”的建筑是特定时期的代表,结合了中国与苏联建筑的特点,在长春的工业文脉传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汽”厂区的空间环境要素齐全,但在厂区环境管理上仍然存在缺陷。建议将“一汽”厂区的苏联厂区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延续“一汽”厂区的历史文脉;重新规划街道景观,丰富景观层次,保留街道的历史韵味,代表着特定时期城市发展的印记。使“一汽”厂区成为长春市的城市名片,增强人们对“一汽”历史地位的认同。
4.2 延伸企业文化
“一汽”厂区管理封闭,非本厂人员难以入内,并没有形成一种开放对外、不断改进创新的工作氛围,不利于“一汽”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议将第一汽车制造厂、汽车主题博物馆、红旗文化展馆等面向全市市民定时免费开放,并制定相关参观流程,让市民了解“一汽”的文化特色和工业生产线,增强“一汽”在社会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3 提供交流平台
通过扩大“一汽”经营规模,使产业向多元化发展,主要发展路径为:一是提供技能竞赛平台,开设有偿技能培训。开设有偿培训部门,培训项目可以是汽车的组装,甚至是整个生产过程。二是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人才交流。降低专业限制,招纳人才,为他们提供学习环境,有专人负责指导,采取专门的考核评定机制,使公司结构更为多元化。这种企业培训既减轻了公司资金投入的压力,也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4.4 发展工业旅游
长春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东北老工业城市,历经了百余年的发展,工业文化已成为城市文化中的一部分。在长春,汽车见证了这座城市从“共和国长子”到“振兴东北老工业”的角色转变。“一汽”集团给这座城市带来无数荣誉、财富和话语权的同时,也带来了汽车文化,具有50年的光辉历史和多种以汽车为主题的相关品牌,如汽车博物馆、红旗汽车文化馆、汽车博展会、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国际汽车公园、汽车名人街等,为长春打造汽车工业旅游提供必要的条件。通过打造合理科学的旅游路线,增强“一汽”工业对外宣传力度,加深人们对“一汽”的了解,带动城市发展。
[1]张金华.微型车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以吉林一汽佳宝微型车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4(23):307.
[2]樊靖钊.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数字化营销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3]伍星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物流网络的优化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4]常香云,钟永光,王艺璇,等.促进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政府低碳引导政策研究——以汽车发动机再制造为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11):2811-2821.
[5]张立鹏.一汽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6]康艳霞.一汽集团与丰田公司企业文化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7]杨雪.人类工程学应用于长春一汽旧工业建筑改造[D].天津:天津大学,2009.
[8]方飞,刘四宇.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空间发展演变特征[J].四川建材,2016(3):71-74.
EffectofChangchunFAWIndustrialLandEvolutiononHumanisticFeelings
SUN Na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angchun Jilin 130032,China)
Take the industrail land of Changchun Faw as the obje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s,such as Google map, on-spot survey,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explore the range and level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land’s spatial pattern since Changchun FAW built. Besides, corresponding to the same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uncover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land space’s influence on the changes of citizens’ humanistic feelings. The resuls shows that the industrial land space of Changchun FAW mainly has passed three large spatial expansion evolution phrase. The citizens’ emotional change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e scale of FAW’s industrial land scal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establishing in 1953,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has been rising day by day, which has made citizens proud of it. Later, it has formed independen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then citizens produced estrangement to it. The branches of FAW are too many, which has led to large-scale population mobility. Besides, supporting facilities are not perfect, which dilutes the humanistic care. Then lots of grievance has produced. Aimming at the phenomena,promot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the factory,extenting the enterprise culture, providing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developing industrial tourism were provided in this paper.
Changchun FAW; land use evolution; humanistic care
K901
A
2095-7602(2017)10-0072-05
2017-06-25
孙 娜(1988- ),女,助教,硕士,从事城市-区域空间综合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