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敏 郭元凯
摘 要:课程游戏化是推动我国幼儿课程改革的路径之一。通过对幼儿园数学课程游戏化认知和实践的调查发现存在五个问题:教师对课程游戏化的了解程度较浅;幼儿自主游戏时间较少;课程游戏化呈碎片化,未形成游戏化整体方案;教师了解课程游戏化的渠道单一,专业化水平不高;课程游戏化开展缺乏游戏材料及游戏方案。因此,需要从加大课程游戏化宣传力度;转变教师角色,增强幼儿自主活动时间;打造课程游戏化整体实施方案;加大游戏材料的引进与开发等方面提升实践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课程游戏化;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幼儿时期孩童最重要的活动方式。为了更好的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发,克服“小学化”思想在幼儿园中的蔓延,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是继《纲要》之后又一个对于幼儿园教育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文件。《纲要》和《指南》均明确指出,在幼儿课程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要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体,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课程游戏化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种探索,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关注。
随着以上两个政策性文件的落实,广大教师也开始利用多种方式,尝试将游戏与数学课程相结合。那么当前幼儿园中教师是如何认为游戏的?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情况如何?教师能否将游戏的理念、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存在着哪些问题以及实践中有哪些困难?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回顾,对当前的幼儿园中课程游戏化实践状况进行及时评估,通过评估获取幼儿园数学认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教学方案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依据,促进幼儿园数学教育科学实施和良性发展。
二、研究设计及样本选取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察当前幼儿园中教师对游戏、课程游戏化的认知与实践状况,找寻出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进而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在研究设计上,本文通过自编的《幼儿园数学课程游戏化实施状况调查》问卷,重点调查了幼儿园教师对游戏的认知与实践、对课程游戏化的认知与实践情况,同时在问卷的设计中还考察了影响课程游戏化实施的主要因素等等,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深入探讨,最后评估出当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具体的开展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等等。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全程博雅教育科技研究院开展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课题“基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采取网络填答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样本涉及了东部地区(38.1%)、中部地区(28.5%)、西部地区(19.3%)和东北地区(14.1%)。问卷发放的群体主要是幼儿园中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包含园长)。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人口学统计变量和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包含调查样本的年龄、性别、职称、教龄、幼儿园位置、类型、规模等等;第二是幼儿园教师对游戏的认知情况;第三是有关幼儿园及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认识及实践课程游戏化的,同时该部分问题还涉及了影响课程游戏化实施的主要因素等。本次调查共计发放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1份,有效率为95.16%。样本基本特征描述详见表1。
注:统计时不含缺失值。
数据显示,本次调研女性教师占了绝大部分,80后及90后是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并且教师队伍愈显年轻化。此外,在教师的教育水平方面,超过65%的被调研者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并且7成以上的教师是幼师专业。从教学时间来看,教龄与教师的年龄成正比,大多数的教龄在5年以下,3年及以下的比例为34.9%。由于相对年轻,大部分教师在园中的职务为普通教师(71.3%),且暂时没有职称(48.3%)。本次调研,70.8%幼儿园是民办私立园,四成以上的园所为示范园。
三、数据分析的结果
(一)教师认可游戏的价值,认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
游戏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也是幼儿在学前阶段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当前,游戏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一种手段已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知,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多次提到要重视游戏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本次调研来看,教师对“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教育理念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数据表明,比较认同完全认同这一教育理念的比例为39.2%,比较认同这一教育理念的比例为48.0%。而完全不认同和不太認同的比例合计仅为4.1%。并且超多八成的教师认为游戏并不是单纯的自然活动,它还带有教育属性,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认为有些只是单纯的自然活动或教育活动的老师仅占4%和11%。这说明当前幼儿园教师对游戏的认知状况较高,能够认识到游戏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游戏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调查结果方面,认为游戏有利于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被调查者比例为21.0%,其次比例较高的是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及学习特点(19.10%)和有利于幼儿的认知活动特点(16.5%)。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已经深入到教学一线,并且广大教师也认识到游戏形式对教育教学的价值,这些就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过程中堅守游戏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知晓度低,但有着较高的理念认可度
虽然多年来幼儿园及其教师对游戏理念的认识逐渐清晰,也一直找寻课程与游戏有效融合的方式与方法,但“课程游戏化”一词却在2014年之后被正式提出。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通知》,在此之后大量关于“课程游戏化”的研究被发表。从我们的调研数据可以看到教师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知晓度相对较低。被调研群体中非常了解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的人数比例为7.2%,比较了解的人数比例占总调查样本的42.0%,仅45%的教师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并没有深入了解。
虽然幼儿园中教师对课程游戏化的知晓程度一般,但被调查者普遍反映,大家十分认可课程游戏化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见图3)。数据显示,80.2%的幼儿园教师认同课程游戏化的理念,认为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坚持游戏精神。仅有2.2%的教师明确表示不太认同或完全不认同课程游戏化理念。
(三)外出培训是教师获取课程游戏化知识的主要渠道
课程游戏化及游戏理念、游戏精神在园所中普及与了解离不开对相关政策文本的宣传以及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对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及具体内容有了深入了解,才能在园所中有效的实施。从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教师了解课程游戏化的渠道相对单一,其中外出培训的比例最高,占到了总体样本的50.1%,其次了解课程游戏化的主要渠道是相关报纸、期刊、书籍等(14.0%)。此外,互联网媒体也是了解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渠道(13.1%)。但数据还显示,被调查群体中还有2.6%的幼儿园教师是没有了解过课程游戏化的。这说明当前课程游戏化虽然已经被提出,但在幼儿园中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并没有将这一优秀理念概念化、条理化等等。
(四)教师对游戏与课程之间关系的认识仍有待提升
从游戏发展史以及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脉络上来看,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与对学业知识技能的强调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制约两者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们的课程观。而教师对游戏以及课程之间关系的认识会影响着课程游戏化的具体落实。因为“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品质”。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明确游戏与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现有调查结果来看,教师仍然受到“知识本位观”的影响,认为课程是整个教学中的主导环节。其中认为游戏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手段”,从属于课程的人数比例为19.3%。但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超过7成以上比例的教师认为游戏与课程是不能够分离的,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游戏不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同时游戏还是课程建构的重要来源。详见表2。
(五)数学教育活动中游戏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幼儿自主游戏时间不足
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中能否有效实践不应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关键在于能否保证孩子足够的游戏时间,在于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能否尽可能的使用游戏形式来传达相关知识。“当前虽然我国在理论上倡导重视儿童的游戏,但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却是重上课、轻游戏;重教师编制的教学游戏、轻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的倾向,游戏并没有真正进入幼儿园的课程而成为幼儿在幼儿园的合法生活”。从本次调研的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幼儿园整个教学设计中游戏的使用频率整体一般,此外虽然园所中能够保证一定的游戏时间,但是针对数学教育而言,游戏的使用频率以及留给幼儿的自主游戏时间均有所不足。从图3可以看出,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每节课都使用游戏的比例为10%,比整个教学使用游戏频率的比例低1.4个百分点,而经常使用的比例前者比后者低2.1个百分点。
在对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时间的配比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幼儿园中给幼儿提供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以上的比例为9.1%,每天游戏时间在1-2小时的比例最高为36.1%,其次是2-3小时,比例为27.7%。整体上看,幼儿园在一日生活中给予儿童一定的游戏时间,但我们还应注意到仍有接近3成(27.1%)的园所,游戏时间在一个小时之内,这会严重影响到课程游戏化的开展。具体到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自主游戏时间上,每天超过1个小时的人数比例仅有14.5%,幼儿在数学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游戏时间大多数在15-30分钟之间(46.6%)。
(六)游戏活动主要在集体教学及户外活动环节开展
课程游戏化的实施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幼儿园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不但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要需要从教学的内容、资源配置、教育活动形式等多方面整体筹划。从课程游戏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也应该整体贯穿游戏化精神与游戏化思想。即游戏化的开展不应仅仅在单独的一个环节,而是融合到一日活动整体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但从整体的调研情况来看(图7),幼儿园在践行课程游戏化时虽然有意识的将游戏精神贯穿到教学之中,但大部分局限在集体教学活动(50.8%)和户外活动(33.1%),而在其他活动中游戏的使用仍有待加强。数据显示,在区角活动以及生活活动使用游戏的比例分别为11.0%和3.3%。后两者合计比例比前两者合计比例低了69.6%。
(七)游戏材料及课程设置是游戏与课程有效融合的主要因素
当前教师在教育理念上都是十分重视游戏的,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变现出了高控制、高干预的现象,使得游戏精神很难落实到实处。通过分析发现,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游戏理念的落实,但游戏材料匮乏以及课程设置。虞永平教授认为,幼儿园在落实课程游戏化时要服务游戏,即要努力为幼儿提供游戏环境、材料。但由于受制于教师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幼儿园资金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幼儿园中的操作材料存在着品种单一、数量不足、繁简不明、更换时间过长等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在更换游戏材料的時间7天之内的比例为26%,两周更换一次的比例为19%,而一个月更换一次的比例高达43%。从幼儿的发展特点来看,幼儿对新鲜事物总是抱有探索的心理,同时从课程游戏化精髓来看,游戏材料就是需要不断的更新,扩大其层次性等。因此,幼儿园之中更换游戏材料的頻率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在影响游戏与课程融合的因素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游戏材料是否丰富(18.5%)、课程设置是否合理(17.9%)、环境创设是否科学(15.4%)。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游戏化的实施离不开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以及科学的课程设置、有效的环境创设。
(八)教育理念转变仍是当前幼儿园实施课程游戏化的最重要因素
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问题的首要原因是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教育思维,没有紧跟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尚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教育观和游戏观。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与课程游戏化的深度融合必须坚持理念先行,从教育观念上提升和优化教师思维。幼儿园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较高要求,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核心是了解幼儿、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和发展。
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认为教育理念的转变对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在幼儿园中的实施至关重要。数据表明,有44.1%的被调查者持有上述观点。之所以这一比例最高,有可能跟数学课程的抽象性、逻辑性有关。在现有的数学课程中加入游戏精神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冲击还是比较大的。认为游戏材料的丰富程度影响课程游戏化落实观点的人数比例为15.3%。其次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这一比例占整体调研人数的12.9%。因此,在幼儿园之中实施课程游戏化时一定要抓住影响落实的主要因素,做到有的放矢。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上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幼儿园中对数学课程游戏化认知及实践状况整体较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游戏形式具有很好的认知,但对课程游戏化的了解程度较浅;第二,在具体实践中幼儿的自主游戏时间较少,游戏活动多为教师主导;第三,课程游戏化呈现碎片化,尚未形成游戏化整体方案;第四,教师了解课程游戏化的渠道单一,专业化水平不高;第五,课程游戏化开展缺乏毕业的游戏材料及游戏方案。鉴于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加大对幼儿园数学课程游戏化的宣传力度
从上文的数据分析来看,幼儿园教师对课程游戏化理念是十分认同的,但目前获取课程游戏化的渠道相对较窄,多数教师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对于课程游戏化教育理念还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念。对于如何贯彻课程游戏化理念、开展游戏化教学设计、准备游戏化相关材料、创建游戏化环境等都感到茫然和无从下手。鉴于此,本文认为应加大对幼儿园数学课程游戏化的宣传力度,从教育观念上提升和优化教师思维号召教师学习《纲要》和《指南》,深入理解有关学前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等内容的表述,在落实相关政策的过程中思考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课程游戏化等。同时相关部门要利用新媒体及其他传播渠道宣传课程游戏化的精神与内涵,搭建优势平台,帮助幼儿园数学教师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材料准备与投放、游戏化环境创设等一系列问题,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转变教师角色,增强幼儿的自主活动时间
“幼儿阶段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形成的对各领域认知以及个人品质、行为风格,不仅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并且会对儿童今后的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影响”。而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必经阶段,这有赖于幼儿充分发挥主动性,在社会环境中与社会成员进行充分的互动与交流,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当前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过分重视自身的主导性,缺少在教学活动中与幼儿的互动,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认为数学知识太深奥,幼儿时期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够通过“参与式体验”来理解相关知识。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幼儿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促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良性互动,了解幼儿学习与成长,引导幼儿正确的处理与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游戏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幼儿的自主探索、自主建構,让儿童更多的参与到课程过程中,增加孩子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帮助儿童看到数学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的有用之处,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三)整合课程游戏化资源,打造课程游戏化整体实施方案
课程游戏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了幼儿园教学的方方面面。有研究指出,“过去游戏或作为一日活动中的一种内容独立存在,或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而存在,仅作用于某些教育环节,没有真正融入幼儿生活;并且,游戏的系统性建构欠缺,不同游戏类型、游戏内容、游戏目标间缺少逻辑关联”。数学活动由于其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更容易出现上述问题。幼儿园数学课程游戏化实践中碎片化现象随处可见。因此,本文建议应该整合教育资源,以综合课程架构为基本建设思路,将游戏精神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不但包括集体教学活动,还要包括一日生活的所有环节,打造课程游戏化整体实践方案,真正聚焦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乐山市某幼儿园中开展的课程游戏化“3+3”模式就很值得大家借鉴与学习,围绕游戏、学习、生活三条轴线构建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体系;同时在实施支撑方面,以教师专业成长、时空科学规划、资源开发利用等三大支架构建了第二个游戏化体系。
(四)加大游戏材料的引进与开发力度
课程游戏化的精髓是将游戏精神和游戏意识贯穿到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但游戏的开展离不开游戏材料的投放与使用,当前园所中虽然认识到课程游戏化这一教育理念的优点,但由于受制于必要的资金及物质方面的支持,课程游戏化的实施状况打了很大的折扣。加之数学概念的抽象性、逻辑性等,更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应该多使用操作材料,通过操作材料的使用帮助幼儿认知和掌握数学的概念。调研发现,当前多数幼儿园的游戏材料在丰富性、多样性以及层次性方面都不太令人满意,存在着品种单一、数量不足、繁简不明等问题。因此,有效开展课程游戏化教学需要加大游戏材料的引进力度,通过游戏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层次性来为课程游戏化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此外,从教师角度来看,还应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现有的游戏材料进行改造升级,重视园本材料的开发与利用,为幼儿差异化教学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J].早期教育,2015(3):4-7.
[2]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58-362.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2-13.
[4]蔡敏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与实践——以“3+3”模式提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质量[J].教育科学论坛, 2016(14):62-64.
作者簡介:
刘云敏(1970—),男,单位:北京全程博雅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管理。
郭元凯(1986—),男,管理学博士,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研究方向:教育政策。
注:【项目资助】:本文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立项课题——《基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