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2017-10-21 09:21张文斌
中国高等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校园文化

张文斌

网络育人

编者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 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本期特组约网络育人专题,敬请关注。

当前, 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变量,思想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 许多新情況、新问题依然因网而生、因网而聚、因网而增,迫切需要我们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互联互通:推动校园网络平台融合发展

目前,各高校普遍建成了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互动型学生社区、移动性“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但总体上看,各网络平台之间,各地各校之间互联互通还不够,基本上都是在单兵作战,没有形成集团优势。 要推动各地各高校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整合起来,加强沟通与协调,同频共振,形成网络舆论和网络文化强势,从而真正掌握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主动权。

推动校园媒体融合发展。 据调查,95 后青年学生在网络平台使用上呈现“双核多维”的特点,其中,“双核”是指微信和 QQ 空间,多维则包括微博、知乎、贴吧、豆瓣、A 站 B 站等。校园媒体要实现与这些平台的同频共振、优势互补,就要着力融合一批形态丰富、技术先进、 具有吸引力和黏着度的校园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交叉融合的校园传播体系。 从全局层面上看, 要继续推动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大力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着力形成“一体两翼”阵地建设新格局,建成覆盖大多数学生的全国最大的网络互动社区和主题教育网站。 从高校层面上看,要着力推动增强校园网站的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加强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和移动性“两微一端”与“双核多维”平台的融合发展,扩大网络阵地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

优化网络平台用户体验。提升用户体验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调研显示,超过 4 成师生认为目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话语体系不接地气”的情况。同理,网络平台服务也要接地气。 要注重提升各平台的视觉体验。 现在一些高校的网站,以及官方微信微博平台,从架构到风格,从技术到美工,都没有进行充分论证和研究,或是套用千篇一律的网站模板,或是随心所欲的随意组合,界面不友好,亲和力弱,没有“召唤感”,让校园网民望而却步,失去登录、点击的兴趣。

要注重提升各个平台的互动体验。各类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应该遵循信息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坚持、受众导向,坚持互动原则,突出科学性,做到标题新颖,包装时尚,满足师生受众更高层面的心理需求,进而亲近网站,悦纳信息。

强化网络平台有效管理。 当前,网络传播的舆情环境更为复杂, 自由传播行为存在着监管滞后和缺陷。 这就需要我们在管理方面互通有无,安全方面积极应对。 平台管理要归口明确。 要改变网络建设与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九龙治水”现象,从学校层面明确或设立一个牵头抓总的工作部门,赋予其统筹协调职能,捋顺管理体制,建立工作机制,实现对网络建设、网络舆情、网络评论、网络管理、网络研究等工作职能的归口管理。 平台更新要及时准确。 要着力健全各个校园网站信息内容更新的保障机制,对网站内容更新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关闭一些“僵尸网”“睡眠网”以及不活跃的公众账号。要及时排除校园网站尤其是一些二级院系网站或实验室网站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给“勒索病毒”这类黑客攻击提供可乘之机。

共建共享: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繁荣发展

平台要共建,内容要共享。 我们要共同建设好丰富网络内容,鼓励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共同守护好广大师生共同的网上精神家园。

丰富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互联网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 要适应新形势发展,就必须抓好网络文化作品的创新。 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等诸方面中,内容创新是最根本的。 关键是要创作出在内容上有深度、感情上有温度的网络名篇佳作,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百姓故事,讲好身边故事,弘扬网络正能量。 要搭建平台,创造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开展“网络文明进校园”“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参与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丰富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 要积极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网络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积极成果,是网络文化中的进步力量和价值精髓。 加强网络文明教育,维护网络清朗,不仅是为社会存正气,为时代聚精神,更是为人才培养净化环境、补充营养。 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积极为网络文明代言,使用文明的网络话语、遵守基本的网络规范,学习必备的防护技能,辩证思考、文明创作,不迎合媚俗,不跟风炒作,身先士卒践行理性平和、互动友善的网络表达,以公认的文化认知、共同的道德操守,让低俗淡出、让文明回归。

提升网络文化作品的影响力传播力。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和互联网进入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重合,是典型的“数字时代原住民”。要想在“众声喧哗”的网络中赢得主动,就需我们创作的网络产品更加贴合广大师生的接受特点和需要。 一方面,内容要体现网络特点。 要真正地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尊重学生的创意创新,摒弃对网络语言和文化现象的忽视、轻视心理,学习和使用学生的语言,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会用通俗的语言阐释深刻的道理,用熟悉的事例论证不熟悉的规律。 另一方面,作品形式要力求多样多变。 网络文化产品,文字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可视化、图解、动漫等越来越成为受青睐的网上传播新形式。撰写网络文章要应时而作、应需而作,把握社会动向,反映时代特征,解决现实问题,做到文风明快。 要学会应用视频、音频等文化传播形式,积极创作微电影、微课堂、微动漫、微公益广告等网络文化产品,注重标题的凝练性、内容的故事性、蕴涵的深刻性、语言的感染性、阅读的便捷性,切实提高点击浏览的愉悦感和接受度, 使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既满足趣味性,又保证信息量。

总结推广优秀作品和典型案例。要推出一批优秀网络文章,包括学术论文、时政博文、文学作品、精要评论等,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研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阐释师生关心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厘清错误思潮和观点。 要形成一批優秀“微”作品,包括微课堂、微视频、微电影、微公益广告等。 要汇集一批优秀工作案例,包括网络教育管理服务系统、手机 APP、网站栏目、网络公众平台、在线课堂、网络社团等,大力推广各地各高校在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网络文化建设、推进网络文明教育、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过程中研究探索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

同向同行:引导网络工作队伍专业化发展

当前, 各地各高校都组建了网络教育工作队伍,包括网络研究队伍、网络建设队伍、网络安全队伍等。要把这些队伍整合起来,共同管好用好网络,切实掌握高校网络管理工作主导权。

加强能力建设。网络建设的重点在于深化和内涵式发展,工作重心开始由“建成”向“建好”转换,这就对人才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精心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网络技术、网络管理、网络创作、网络评论、网络研究等工作的网络文化骨干队伍,并加强培训培优,以引领带动高校网络工作队伍的能力建设。 一方面,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提高这支队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纷繁芜杂的信息面前,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关键、把握核心,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规律和技术的学习。 深入研究网络文化传播发展规律,掌握网络新技术应用技能,对接网民心理需求,“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旋律。

强化分类指导。 重点做好三类人才的培养工作。一是网络建设人才。 这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需要能够保安全、可开发的技术储备,也需要懂教育、会引导的网络思维,还需要发现美、欣赏美的人文修养。二是网络管理人才。 重点培养他们的分析研判能力,既不能过度紧张, 任何风吹草动都不加辨别的草木皆兵,也不能麻痹大意、缺乏政治敏锐性和前瞻性,要能够精准识别出网络风险区域,做到看得见、摸得准、想得长。三是网络文化人才。要让他们在网上“会说”,走出“故事讲不好、道理说不清、写了没人看,说了没人听”的怪圈;要让他们在网上“敢说”,坚决抵制抹黑言论受追捧、爱国立场受攻击的扭曲现象,着力培养一批、引导一批、挖掘一批校园网络文化人才,将他们的正面影响力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与弘扬。

健全激励机制。 目前,制约高校网络工作队伍的瓶颈问题,是网络文章和网络文化作品在职务职称评审、工作量计算等方面还不能当作“成果”。 这严重影响了高校网络工作队伍在网上发文发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建立健全网络创作激励机制。 目前,教育部会同国家网信办委托有关高校和单位正在建设全国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 加强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认证,并推动认证结果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审、评奖评优中的使用,以激励评价机制为指挥棒,发挥导向作用,唤醒“沉默的大多数”,调动高校一线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专家学者参与网络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要建立完善网络工作队伍的培养考核机制,做到有任务、有考核、有奖惩、有淘汰,特别是要加强对勇于发声、善于发声的同志的有效保护,不能让爱党、言党、护党的同志流汗又流泪。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校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网络平台犯罪及其治理对策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谁远谁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网络平台下家园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