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俊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 课程标准体系逐渐向以个人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转化,核心素养成为新课程改革深化的新目标。核心素养的养成必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养成的,应该是学生在接受高中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关键能力、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集中体现的带有物理特征的品质。在课堂下就应该从不同的方面来考虑才能完成教学的最终目的,下面笔者就从自己的一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来举例分析笔者的教学规程中是如何给学生已引导的,希望可以抛砖引玉,看到更多的好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要抓好基础知识的传导和课堂的开始引入
核心能力、科学品质才是物理教学最本质的追求,是核心素养中最具活性的部分,因为它们是学生进入社会以后适应环境、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它们的形成必须以核心知识形成过程为载体,以核心知识的掌握为基础。
整个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快的适应新课的教学,笔者更加注重的基础知识的贯穿,不让学生感觉新课的开始就很迷茫,但是又要勾起学生的兴趣,所以,笔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第一个教学引入环节就用到了一个小实验,三根管子,一根闭合铝管,一根两边开放的铝管,一根PVC材料的管子,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和学生做一个小活动互动,让学生自行推举出来一个他们中反应速度最快的人,拿一个粉笔给他,让他从管子的上边沿自由释放粉笔,然后摸一下自己的鼻子再去管口的下端接住粉笔头。这个时候学生因为已经学习过了自由落体运动,明白粉笔头在管子里面的下落时非常快速的,几乎很难接到。这个时候再用同样的闭合铝管,笔者把粉笔换成了一个强磁铁,笔者来演示这个实验,学生会发现强磁铁的下落比粉笔慢了非常多,在此用一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希望通过后面的课程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样子整堂课上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设想和问题去学习,效果比一般的灌输式的教学要好很多。
在引入性实验以后笔者又从前面学过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那节出发,让学生在引导下回答出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进而思考电动势和电流如果有的情况下方向又是如何的,这里通过设问的方式,讲课程的内容引入到“楞次定律”的核心内容上来。
二、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物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的核心知识,形成核心能力,拥有科学的兴趣、态度,合作意识,为学生进入社会后自主发展、更好的发展做准备。在高中阶段物理学科教学中,绝大部分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的。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生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工作者在课堂上,开展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过程,能学会简单的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并在其中发现一些问题,还能及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学会利用不同渠道收集所需要的科学信息,形成自己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并能对信息做出有效的判断意识,还能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这节课的核心部分,笔者安插了两个学生分组实验,一个是“判定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和电流的关系”,另外一个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实验“不同条件下感应电流方向”,教师先演示一个N极的插入螺线管的实验,让学生对这个实验有一定的认识的同时又可以节省一些宝贵的课堂时间,剩下的三组“N极拔出、S极插入、S极拔出”让学生自行填写课前下发的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后投影对比,可以得出楞次定律的结论的一部分,让学生自行总结和推导,然后加以引导,得出楞次定律的“阻礙”两个字的理解和“来拒去留,增反减同”的结论,在讲解的过程中拿笔者们前面学习过的导线切割磁感线的“右手定则”进行分析,与笔者们的楞次定律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课堂的最后就是例题加上课堂小结。
三、师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和谐课堂,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因此,构建愉悦和谐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和谐课堂,才能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在和谐的课堂上是完全可以形成并达到这一目标的。在和谐的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以学生对老师的喜爱,能把这种喜爱转移到课堂上去,能高效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容易接受知识和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还能使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他的想法、学习中的困难和快乐,能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
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以生活实例来让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来带动学生思维的运转,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向,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高认知兴趣,培养求实的探索科学的作风。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参与的程度在一个集体中也是有所差别的。因此,和谐的课堂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实现差异化的教学培养模式,尽量使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接受知识的传播,从而掌握知识、学会运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