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故里是界中的历史考证

2017-10-21 09:35孙凤阁
理财·经论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匾额范蠡故里

一、为什么要给范蠡故里正名

伟大的历史人物,理应有个千真万确的、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故里

大家都知道,历代名人、大家、文人、学者都对范蠡有很高的评价,评价他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治富,赞扬他是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家鼻祖,把他尊奉为先祖、财神爷,商业理论的奠基人,赞扬他是“富好行德”而彪炳千秋的楷模。他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研究范蠡不仅有学术价值,更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范蠡的人生哲学、处世哲学对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在北京王府井商业大街上,他的“经商十八法”仍被一些名店当作商业法则而高悬店堂;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出现了研究范蠡经济思想的专业机构。前几年日本经济大学教授酒井甫先生还专门来到南阳,亲自考察范蠡故里。范蠡的形象也被搬到舞台上和屏幕上。

2015年7月无锡和上海召开的范蠡故里研讨会上,统一认定范蠡故里在南阳宛城区。之前,全国有三大说法,即徐人说、吴人说和宛城说。徐人说就是古时的定陶,今日的山东菏泽市定陶县;吴人说,即春秋时期的吴国,今江苏无锡一带;宛城三户说,又分为淅川说、内乡说和宛城说等。

曾有人根据司马迁说“范蠡字少伯,楚宛三户人”,只凭一个和“三户”近似的地名,如三公城、三户城、三户亭、三户里等,硬把某地说成是范蠡故里。也有人把范蠡乡的“乡”,说成是郡、县、乡、里等;还有人只凭某地有一祠堂,就说某地是范蠡故里。居住地和故里是不同的,故里是出生地、祖居地。

2016年3月南阳日报记者赵林蔚以《寻求范蠡,我正与时间赛跑》为题,称赞我是“带着范蠡回老家而奔走探寻”。我便自勉“退而不休志更坚,发挥余热作贡献。虽然岁至夕阳西,晚霞定能红满天”。知道范蠡坟墓确切位置的人,现只有我和唐自山(原界中18队会计,平坟时他丈量了范蠡坟的位置,并做了笔录)。

二、范蠡故里界中的多项论据

(一)界中在春秋时期到范蠡去世称三户

第一,有司马迁的《史记》《宏道日记》《游居柿录》三部史料为证。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范蠡,字少伯,楚宛三户人。”据考证,从春秋到战国,宛是管不住现今南阳市境内除宛城区和卧龙区以外的任何县市的。这一点就排除了宛城区以外的任何说法。

《宏道日记》出自《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为清代陈梦雷所编,后经蒋廷锡校订,是清朝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皇帝写序,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列为中国古代三部皇家巨作大型类书,是一部傲视古今中外的巨型类书,为查找古文献最重要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我国一万五千多卷经、史、子、集的典籍,共有五十万页、一亿四千四百万字,内容浩瀚无比。

该书中说:明朝文学家袁宗道之弟袁宏道(湖北公安县长安里人,著名文学家,万历二十年进士)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1年)到过南阳,他在《宏道日记》中写道:“从林水驿(今瓦店)发,过光武故里(白水村,今叫八里铺),经范蠡乡,宛三户也。”在该篇日记中,袁宏道把地理位置交代得再清楚不过了。兄宗道,弟中道,都是著名文学家,都是进士,其兄宗道、其弟中道,中道也在万历三十八年到过南阳,在《游居柿录》中写道:“从林水(今瓦店)发,过光武故里(白水村,今叫八里铺),饭范蠡乡,宛三户也。”袁宏道、袁中道都明确指出宛三户就是范蠡乡界中。司马迁的《史记》和袁宏道的《宏道日记》、袁中道《游居柿录》相互佐证。

附:袁宏道、袁中道行进路线示意图(图1)

第二,有南阳知府叶佩荪的诗作为证

界冢①范蠡庙②

叶佩荪③

涅阳④古道没沙墟,

界冢何年少伯庐⑤。

故国久辞三户⑥远,

扁舟长向五湖⑦疏。

风流今古吴宫⑧怨,

霸气春秋越绝书。

总为楚材⑨能雪耻,

寒潮不必怨灵胥⑩。

第三句诗应译作“离开故国(楚国)时间久了,并且离开老家三户的距离也很遥远”。很显然,这句诗中的“三户”指的就是界中。

第三,朱翔在《有关范蠡遗迹及纪念地》中说:范蠡乃春秋时期楚宛(今河南南阳)人,他于公元前473年9月携西施等家人出三江入五湖。于公元前472年定居于今南洞庭的赤山岛,国策家用,竟很快先富起来,一“致千金”。五年之后(公元前468年)北上老家宛之三户,仍躬耕陇亩,再“致千金”。公元前465年,往宋致“陶”(山东定陶),耕作之余,且行商介入“市场经济”竟积“百万”,自称“陶朱公”,“乃三致千金”。

值得注意的是,朱翔说的是“北上老家宛之三戶”,强调老家是三户不是别的“故宅也”。

第四,朱绍侯在他主编的《中国历代宰相传略》(大象出版社)中说:“范蠡,字少伯,楚宛三户(南阳瓦店附近)人。”

第五,安徽著名学者魏启鹏在《商圣范蠡研究》一书中说:“‘蠡,宛人,祠即故宅也。据此认为,即以‘祠为故宅可信,故宅未必籍贯所在地,范蠡籍贯以三户为是。”

此学者强调范蠡籍贯为三户正确,故宅不一定是籍贯所在地。

第六,周新献在他主编的《走遍南阳》中说:“范蠡,字少伯,宛城区瓦店镇界中村为范蠡故里。”

第七,郭玉琨有一首诗作。

范 蠡

郭玉琨①

扁舟何处去?

浩渺费追寻。

文种非同调②,

谁知三户③心。

第八,曹文萃有一首诗作。

范蠡庙

曹文萃④

扁舟漂泊五湖间,

遗庙空存白水湾⑤。

剩有西风招不得,

寒烟落日苎萝山。

以上史料可作铁证:哪个村庄春秋时叫楚宛三户,哪个村庄就是范蠡故里。

(二)界中在范蠡去世后到明初称范蠡乡

第一,袁宏道在《宏道日记》写道:“从林水驿发,过光武故里,经范蠡乡,宛三户也。”

第二,袁中道在《游居柿录》中写道:“从林水发,过光武故里,饭范蠡乡,宛三户也。”

兄弟二人明确写道:范蠡乡就是春秋时期的三户,就是现今的界中。

第三,有界中孙喜公墓志铭为证。

界中孙氏家族在1971年出土了一块《孙喜公墓志铭》(图2),现存放在界中孙满坡家中,该墓志铭的撰文者就是朱诰,在《南阳县志·明清两代进士表》中查到他是“明万历十四年丙戌科进士”。制作的时间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距今419年。该墓志铭写道“翁姓孙氏,字世美,西河叟其别号也,世居于郡之南界冢镇,古称范蠡乡焉。……翁貌朴而中有泾渭,每为里闾人排难解纷,人亦無不推伏翁……”

该墓志铭明确说明界冢镇古称范蠡乡(是村庄名)。人们可能要问,既然是孙喜公的墓志铭,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范蠡的品德和事迹呢?这是因为该墓志铭重点是在赞扬孙喜公住在范蠡故里,他学习范蠡身体力行,学得特别好。教育后人要像孙喜公一样学习范蠡。

据《南阳界中孙氏族谱》记载,孙喜是界中孙氏始迁祖孙和的六世孙,始祖至六世一直居住于界中,其坟墓坐落于界中西南1000米,原孙氏墓园,1971年平坟时,在孙喜坟墓中挖出《孙喜公墓志铭》。该墓志铭是孙喜的儿子孙承文敬制的(图3)。

第四,有“古范蠡乡”匾额为证

1995年4月29日新瑞和国真两位先生在《南阳日报》上发表题为《范蠡故里新考证》文章中说,在界中村11组村民孙道魁家中,发现一块石匾额,上面刻着“古范蠡乡”四个大字,落款为清乾隆二十七季(年)桂月立。该石额于2005年由于金献主任征集,现保存在南阳市宛城区党委宣传部。旧时界中六个寨门上都有匾额,南寨门的外侧上下有两个匾额,上面是“范蠡故里”,下面是“古范蠡乡”;内侧为“御道长乐”;北门外侧为“金华旧址”,内侧为“气接舂陵”;东门外侧是“镜开五湖”;西门外侧是“淯水锦带”;东北门外侧是“紫气东来”;西南门外侧是“荆山映辉”共9块匾额(图4、5、6)。这些匾额,现在能找到的仅4块,其他下落不明。“古范蠡乡”匾额从前在界中小学门前的大坑里放着,妇女们常在上面洗衣服,我也曾在上面洗过脚,后被孙道魁先生做红薯窖盖,“文化大革命”时孙先生藏在自家红薯窖中,得以保存至今。

这块匾额的制作还有一段故事。清乾隆二十七年(1763),距今252年,乾隆帝微服私访,途经界中,夜宿界中南门外西侧华严寺内,寺中住持古道热肠,见客人精神欠佳,亲手熬制姜丝香醋茶以祛风寒,次日乾隆龙体康健,行前重金答谢,主持坚辞不受,乾隆深感此地民风淳朴,遂手谕“免除界中三年赋税”和“古范蠡乡”四个大字,一不小心却将“界冢写为界中”。皇上一言九鼎,从此就易名为“界中”至今。原称界冢是因为界中位于南阳县与新野县交界处有一冢子,该冢子就在范蠡乡,故称“界冢”,清乾隆二十七年,改称“界中”。

以上四项论据,足以证明范蠡故里就是古称范蠡乡的界中。

(三)界中就是范蠡故里

第一,有《水经注》和清朝光绪《南阳县志》为证。郦道元《水经注·淯水》 载,“淯水左右,旧有二澨,所谓南澨北澨者”。清光绪《南阳县志》记载,“县南四十里有北澨山,亦称蔓荆山,沙体少石,左濒淯水,跨南阳新野之界,当为汉代宛与淯阳之界也”(图7)。大家都知道蔓荆山就在界中对河的新野县辖的沙窝村,界中西南寨门门额为“荆山映辉”; 界中也正处在汉代宛与淯阳之界(淯阳,古地名,在卧龙区英庄镇大胡营村,距界中西十里)。

第二,有《清光绪年间南阳县境全图》为证。

最近笔者又查看了《清光绪年间南阳县境全图》(部分),在该图中界冢地名右下方明确标着“范蠡故里”四个字。

第三,在逵富太所著的《界中是商圣范蠡的故里》文中写道:民国时界中南寨门上方还有一石匾,白底红字,上书“范蠡故里”四个字。

第四,原河南省省长助理孙泉砀于2016年3月30日中午在南阳森林半岛酒店接见于金献、赵宗礼、孙凤阁、齐英杰四人时,他说:“1985年,我任南阳地区宣传部副部长主抓文化工作时,曾通过文化局长任积泰指示文化局副局长王建中到界中寻访我小时候看到的“越大夫范蠡故里”匾额,没有找到,我建议他到界中东门外的小石桥看看,结果拆桥时发现该匾额。送往博物馆。建中送我两张拓片。后来,拓片不慎丢失,你们去找建中问明下落。”这一横匾至今下落不明。

第五,界中私塾课本上印有一首民谣:“川林巍巍,淯水泱泱。唯我家园,范蠡故乡。”

第六,袁海东同志所著的《中州名镇钢瓦店》上记述,“每到清明时节,界中学校的教师都会带学生前去扫墓,当时的教师刘善堂曾教学生唱歌曲:“川林巍巍,淯水泱泱。唯我家园,范蠡故乡。”

(四)界中建有范蠡庙

第一,逵富太先生在所著的《界中是商圣范蠡的故里》文中还记述:“范蠡坟坐落在界中五条路,旧时称为南湖的地方,原有墓祠和石像生。”

第二,南阳知府叶佩荪的诗作,题目是《界冢范蠡庙》。

猜你喜欢
匾额范蠡故里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范蠡卖牛
天安门匾额“消失”之谜
漫悟漫画
项王故里
思乡
范蠡还钱
“知止”的天堂
弘扬传承匾额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看见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