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文化的探究与发展

2017-10-21 23:10朱文秀甄博姜新杰
科技风 2017年8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文秀 甄博 姜新杰

摘 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元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元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和方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探索道路;共同责任

元氏县的地理位置优越,它位于河北省的中南部,西边倚靠着太行山并与井陉县接壤,西南毗邻赞皇县,南与高邑县相接,东部与赵县、栾城区相邻,北与鹿泉区相邻。元氏县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元氏县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可追溯甚远,此处土地滋润万物,人杰地灵,有好多文人墨客出自这里。元氏早在战国初期就隶属于中山国,后因赵国灭中山国,元氏又因此隶属于赵国。赵王在此始封公子元,故元氏一名由此得之。在西汉时期第一次把元氏设为县,到如今已经有2000多年了。元氏代代人才辈出。元氏文化源远流长,迄今为止为元氏留下了许多的名胜古迹,在已被河北省定位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元氏西部的封龙山区其西部山区封龙山有诸多文物古迹,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有很多的唯美故事和传说发源于此。封龙山汉碑有3通被纳入我国百种名碑之列,被誉为“国宝”。周初分封诸侯,槐水流域建有诋国,封龙山南麓建在飞龙邑。战国时属中山国都城灵寿(平山三汲);上文有提到说赵国时期的赵国公子元封于此,因而元氏县得此名。秦朝属钜鹿郡。西汉初期被设置为县。汉代设恒山郡,郡治元氏故城,汉文帝时避文帝讳(刘恒)称常山郡。汉景帝时称常山国。西晋时常山郡治由元氏迁往真定(今石家庄北东古城一带)。隋复置恒山郡,治真定。

现在的元氏县故城村一带,做为常山郡郡址、常山国国都近500年,故城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的封龙山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有名的山脉,历史上有七通汉碑、三大书院、四大禅林、三大石窟、两大道观、两百多处摩崖石刻,河北省境内唯一现存的两块汉碑“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仍在封龙山上妥善保存。

封龙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是元氏文化中的亮点,这里不仅拥有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还蕴含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源,在我国文化史、科学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封龙山地处太行山东麓,即元氏县与鹿泉市交界处,东北距省会石家庄市区有22公里,它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秀丽的自然风光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饱受文人的吟咏与游人的赞美感叹。

据史料记载,封龙山(又名飞龙山)文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的文化,具有四个显著的特点。

一、封龙山历史文化主要显示在碑碣石刻上面

在封龙山有碑碣、题刻等200余处,它们大多都是东汉以来的文化财产,汉碑在这里最为盛名。封龙山上有许多七通汉碑,然而从全国来看,汉碑的数量仅有三十个,封龙山占三分之一,数量极其庞大。祭祀制度、营建制度、郡国官制及一些民族战争便是这些汉碑上所记载的主要内容,重要的是这些记载能与史书记载相印证,更重要的是它们还能为那些记述不详的史记做补充。《敕赐修真观额记》、《禁凿胜山石记》是封龙山石刻的代表作,这从不多个不同的方面显示了元氏古代宗教管理制度的井井有条,而且还显示出在明清时期封山护林、保护古文化的重要方式。

二、封龙山文化的精髓当属历史悠久的封龙书院所莫属

在河北历史长河中,封龙书院是第一个诞生的,早在汉代这里就已是教书育人的天堂,也是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区。历史上也有很多名人在这里执教办学。中原文化的发展与不断进步都要归功于这些名人名流及其学子们,而且为当时的统治者之所以能制定出进步的政治主张以笼络汉族名流、缓解名族矛盾大部分也是归功于他们。再者,李治在封龙书院这块宝地之上成就了《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这两部数学名著,其中,他在名著中所得的高次方理论,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也是在三百年后才问世的,由此奠定了封龙山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

三、封龙山历史文化的重要支脉属于宗教文化

封龙山的宗教文化既深刻传达出了中国原始自然文化所涵蓋的内涵,又纳入了佛教、道教、儒教等诸多流派的思想,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发展。早在汉唐时期河北中部的人们就把封龙山作为崇山信仰的中心之一,对于这事一点都不奇怪。佛教史上著名高僧释道安与师弟僧光于此进行了极具影响的禅学辩论,为封龙山在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四、存在于封龙山的民间传说和庙俗节俗共同构成了封龙山浅层文化的主脉

关于封龙山的民间传说,主要展示的精神就是要惩恶扬善、彰显品德、关爱弱小,这正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呼应。封龙山的民俗(包括庙俗、节俗等)同样是多元文化的一种。在反映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渗透了外来佛教文化对它的影响和渗透,在山区文化独特大胆中包含了华夏文化的共性。

常山文化,常山郡故城位于河北省元氏县殷村镇。阿汉初置常山国,都元氏。公元前180年国除。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赵国一分为六,封子刘舜为常山宪王,占据其一。至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宪王舜故,子刘勃即位不久,国除,改常山郡。汉常山郡(国)故城现仅存遗址。西北方不远处1991年发现两座大型古墓,发掘其一,出土银、铜、铁、漆、陶等器物残件一千多件,铜器上标有“常山”铭文。

古代诸多诗人也曾对元氏文化和风景作诗,感慨封龙山的鬼斧神工, 元氏县也有一些风流人物在历史长河里名垂千古。例如李牧、李左车、智浃、智审、李琦、智铤。

路南区域纳入元氏县改称元获县,1949年8月划分并归石家庄专区。1958年5月元氏高邑两县合并称为高元县,同年12月将赞皇并入,改称元氏县。1960年5月撤销石家庄专区,并将元氏县进行更改属石家庄市,1961年恢复设立石家庄专区,元氏复属之,1962年3月三个县分置,元氏县恢复原建置,等等。

作为一名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就读的大学生,了解且深入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弘扬当地优秀文化,也是一名当代大学生的职责,积极挖掘并且献身于弘扬我们的河北文化,将我们的瑰宝展示给全国甚至是世界的人民,为我们河北文化写一个完美的篇章,使河北文化走出去,各地人民走进来,与我们一同欣赏学习河北文化元氏风采。

(指导教师:包桂影,张志国)

参考文献:

[1] 元氏历史文化概览.

[2] 元氏民间故事:千年古县系列丛书四.

[3] 中国文化导论.

[4] 元氏县县志.

注:本文為2016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古常山文化遗迹调查与乡村文化旅游实证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紫砂原料市场的开采现状与保护创新研究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