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的有心人

2017-10-21 09:44郭玲
写作(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攀岩德育老师

郭玲

德育,一株植于教育土壤,散发幽香的蔷薇花,向人间播撒着启迪与教导,给予人们以精神的充实、灵魂的高尚。

教育先贤孔子曾明确提出“因材施教”之主张,认为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其实,除了发展智力,以促进道德修养为目的的德育工作的展开同样需要这一思想的指导。

一、靠身体力行给学生引导

德育,除了借助“言传”这一途径,“身教”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对于我们的体育生来说,他们可能早已厌倦老师居高临下式说教及训斥,而更愿意通过师生共同遵守某一协定的方式来落实老师提出的相关要求,践行一定的道德准则。

基于此现状,我会在学生面前尽量做到“身体力行”。比如,看到面前有纸屑,俯身拾起;桌椅凌乱,则动手摆放整齐。广播操时间为了杜绝学生缺勤,和大家约定,我们不找借口一齐下楼;去到一片狼藉的寝室,我会亲自拿起扫把,为他们打扫整理……看到我的举动,有的学生便二话不说地行动起来,或是查看周围,或是接过我手上的活儿,继续干完。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行动的力量是巨大的,胜过千言万语。想要真正地引导好学生,通过切实的“干”更加直观且直接。

二、以爱心耐心和学生交友

我们也应细心地看到,除了这群敢大声疾呼、甩手迈步的学生外,还有一些性格内敛,沉寂无言的个体,胆小地只在一小块既定的角落里存在。他们习惯于安静地将自己隐藏,不愿甚至不敢散播信号以使老师靠近和了解。作为班主任,我认为,他们更应成为用心关照的对象。那么,以何种方式走近并走进他们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的课代表是一位性情温和、笑容洋溢的女生。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她只是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而已。但在接连两次作文中,我却意外地读到了她内心深处久未愈合的伤和寒凉的痛。因为,她有着幼时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守,而后父母离异而又遭遗弃的经历。当我得知内情后,开始有方法地靠近她,先是以工作为纽带密切联系,继之在生活中把她当亲人来对待。日复一日,我用爱了打开她的心扉,驱散了她的寒凉与孤独。她开始相信,除了父母亲情之外,还有很多种情感可以温暖内心,对生命的理解不应止步于过去的记忆!看到她的改变,我很欣慰,因为我用爱心与耐心唤回了她应有的纯真与美好。

还有一位女生,在我接班后两个月内几乎没有与我有过单独的接触,但因为参与了一次违反校规的生日聚会,她被迫羞愧难当地来到了我的面前。看着一直低头不语的她,我放弃了呵斥与责骂,而是选择温和地交心,从女生深夜外出可能遭遇的安全隐患向她娓娓道来。听完我的劝说,她不露心声地离开了。出乎意料的是,在两天后的晚自习,刚返校的她便带着大方而温暖的笑来到办公室,从口袋掏出五颗口味不一的糖果,说:“郭老师,我妈妈昨天从北京出差带回些北京特色小吃,我特地给你挑了这几种口味,你应该喜欢”,然后便满意地离开了。待回过神时,我不禁高兴起来,因为小姑娘这番举动正是她那天不露心声离去的最好注解!

三、凭巧妙智慧给学生激励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智慧的化用者。借助巧妙与智慧,很多德育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有一位还算持重懂事的男生,在我刚认识时便表现出较高的情商,总能于细微处给我以关心问候,和同学相处融洽,对父母也孝顺体贴。但随着相处的深入,我看到了他对学习的兴趣寡淡,上午第一节课前总是习惯性地迟到几分钟。结合着他的性格特征,我设计了一次谈话。首先,我向他询问是否看过攀岩,他立刻点头。接着又问他,面对脚下的千仞陡壁,攀岩者会有什么感受?他说:“肯定想快点顺利到达终点啊,吊在中间总是有危险的嘛。”得到满意的答案后,我开始转入谈话正题,说:“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学习过程就像一次艰苦而有意义的攀岩,我们需要勇气去面对并攻克前进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最美好的年华收获知识与本领,并在将来领略顶峰的胜景。”他想了想后,点头赞同。于是,我问他:“前进的过程中面对的困难多种多样,对你来说,因为赖床而迟到是不是首先应该攻克的一道难关呢?若是这道难关难以攻破,是否你就处于悬崖峭壁的中路而随时有掉落下去的隐患呢?”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若有所思。

之后,他用毅力与决心向我证明了谈话确有成效,不但严格控制好时间、上课不迟到,还因为认真对待学习而颇受任课老师表扬。看到他的改变,我不由欣喜,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不断探寻巧妙激励法的决心。

四、借恰当时机助学生转变

班上现有一位模样俊朗、幽默健谈的男生,在同学间有着不小的号召力,也颇得老师喜欢。第一次见他,我便被他的气质所吸引,并向他提出我的期望——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做全班同学的领头羊。可是尔后,他的表现却让我意外,旷课、闹事、晚归寝等相继上演。出于责任心,我多次和他谈话,但收效并不明显。直到有一次,因为兄弟义气,他为同学出头打架,造成严重后果并惊动学校、家长、派出所等多方力量后情况才出现好转。当时,我在得知打架消息后便第一时间和他取得联系,询问事情原委,但他却很镇定地想要隐瞒过去。于是我开始思考该从何着手对他进行引导,却苦于无计。后来,在三方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他的父亲,并了解到较多家庭情况。在与他一起返校的途中,我突然意识到,对他来说,父亲可能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于是,我从父亲的举止谈吐、思想气度以及对他、对家庭的付出等角度切入,与他展开随和的交谈。果不其然,他的内心受到触动,并由动容转为痛哭流涕。我告诉他说,“尽管你总给我们阳光与开朗,但我读到了你内心的空虚与迷茫,因为你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自己的体育专业又不抱希望……”,他抬头望着我,又望着远方,说道:“感觉自己是一個一无是处的废人,没有前途可言”。我立刻对他的陈述加以否定,并和他分享了“习惯改变命运”等道理以及几个相关故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要求他以父亲的生活现状为直接激励,鞭策自己从每天按时起床、到班上课做起,持之以恒,一点一滴地做好,一定会有改变。他擦干泪后从我面前离开,令人欣慰的是,他的确开始履行我们的约定,尽管中途有过反复,但通过不断提醒,总体而言有了可喜的转变。

当然,除了以上所述,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在被广大德育工作者所采用。但我认为,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学生本体论是其核心,只有做到因不同“材”而施教,德育工作才能取得根本性成效。

猜你喜欢
攀岩德育老师
波比攀岩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攀岩
攀岩世界杯:速度之争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