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凤
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开发资源,为我所用;形式多样,有的放矢;体现特色,发展个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作业;有效性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语文实践性作业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作业的指向性不够明确,脱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作业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单调,作业的设计不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流于形式;作业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这造成课外实践作业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导致教师不愿意布置,认为课外实践性作业不能短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不愿意完成,总觉得这样的作业可有可无。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有效性呢?
一、开发资源,为我所用
在我们生活的周边,有许许多多的资源宝藏值得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首先,广袤无垠的田野乡村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里有风光旖旎的自然风光,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有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有令人垂涎的美食小吃,这些都为开展有效的课文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那么教师可以设置哪些课外实践作业呢?例如,在开展“我身边的民间故事”,让学生走访村里的老人,让他们讲讲当地的民间故事,经过整理加工,在班级里交流,最后集结成册。每年的农忙季节,让学生积极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让他们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父母的辛劳,认识常见的农具,学习简单的农具使用方法,最后,在班级里开展一次交流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其次,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为实践作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比如,结合学校的“感恩教育周”活动,让学生去为父母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搜集有关感恩父母的诗歌散文,写一篇以“感恩父母,拥抱亲情”为主题的习作。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亲情的可贵和父母的不易。再如,结合学校的艺术周活动,让学生排练课本剧,撰写演讲稿等。
再次,重大的节日也为我们的实践性作业注入了“活水”。教师可以结合重大的节日,因地制宜地设计课外实践作业。例如:元宵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元宵、花灯、灯谜等,品尝美味的元宵,观赏琳琅满目的花灯,设计妙趣横生的灯谜;春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写春联、贴窗花、采购年货、准备年夜饭等。
最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实践作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身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可以开展“大美家乡”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外调查走访,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举行一次展览,有自己的笔描绘下下20年后的家乡蓝图。
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既让学生懂得了倾听,学会了加工整理资料,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形式多樣,有的放矢
教师在设计实践作业时,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如采访、表演、调查、演讲、制作手工、学习技能、录制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实践中运用。如在完成“家乡美食大调查”活动中,我设计了以下活动:首先,寻访家乡的美味小吃,了解它们的由来,观察它们的制作方法,品尝它们的味道;接着用相机拍下美食的图片,用文字描述你心中的家乡美食;最后,制作一份“家乡美食地图”“美食我来做”等实践活动。再如,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每年的四五月份正是农村春蚕生产的时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自己养几只蚕宝宝,观察它们从蚕卵到结成茧的变化过程,体会大自然的奇妙,把蚕宝宝每一次的变化记录下来,写成一篇篇的观察日记。教师在设计实践作业时,还要做到有的放矢,布置任务不能纷繁复杂,让学生不堪重负,一次只需要突出一个重点,掌握一两种技能。
三、体现特色,发展个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他们的个性、能力、兴趣都不尽相同。所以,在设计课外实践作业时,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谐发展。例如,对性格活泼的学生可以多设计一些调查走访的活动,对善于朗读的学生可以侧重于演讲、诵读,善于表演的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课本剧、小话剧等。教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可以采用“菜单式”的作业设计,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在展示实践作业成果时,采取自己的方式去展示。如同样是“春天到了”,学生可以用手抄报、诗朗诵、绘画、演讲、导游图等多种方式来展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实践作业是对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所以我们要充分重视实践性作业的有效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