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小瑾+蒯海章
摘 要: 大学生科研参与作为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有效地营造各高校相互交流、借鉴的竞争与学习的氛围;能够多元化地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内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创新与创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及认真面对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总结了大学生科研参与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并具体分析了科研参与对大学生自身及国家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科研参与 发展背景 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出新要求,不仅仅是片面的“纸上谈兵”,更注重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延伸与发展。在社会需求改变的背景下,大学生科研参与研究及分析成了大学生课外生活的“奇兵”,也渐渐成为各大高校之间“较量”的一把“利器”。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科研参与在各大高校的发展地位越来越突出。
一、大学生科研参与的发展背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当代新型大学生,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更应该注重科学素质的提高及培养。作为校园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科研参与成为高校间对在校大学生科学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科研参与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高校的大学生整体科学建设内涵和氛围。这仅仅是从校园的角度看待科研参与活动的发展背景,其实科学参与的发展背景不仅仅是高校这一“小方面”的建設要求,更是在当今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提出的新一代高校及学生的人才建设举措。
科研参与的经济背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格局的发展,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是经济发展、环境、疾病、网络共同发展矛盾的新兴发展问题,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大趋势不断凸显,科研研究及各国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是科技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大学生科研参与能够有效地从大学生群体中开发科学“新势力、新源泉”,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经济的科学化发展;文化背景:作为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规划与扶持,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科学研究开发与建设的脚步,大学生科研参与的开展是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创新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继承方针;政治背景: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趋势的不断稳定形成,各高校之间的合作与学习现象不断突出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政策及“中国梦”的建设,进一步彰显我国对科研项目的重视,从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抓起,不断地提高科研参与度,从小做起,由量及质,让当代大学生的“科学梦”加快“中国梦”的进程。
二、大学生科研参与的现实意义及必要性
1.大学生科研参与的现实意义
科研参与的发展不仅仅能够提升各高校的科研及综合实力,更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也是各个高校开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文化、思想政治“百花齐放”,21世纪的新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苛刻”,不但要求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各科课程知识,尤其是相关专业课程知识,还要具备课外实践经验,其中逻辑思维结构及创新、创造能力的要求更重要。所以全面提升当代新型大学生的科研参与度及培养创新性人才必然要成为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及深化体制改革过程的重要内容。人们对大学生的第一印象是仅会学习一些书面知识,但不具备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为了打破这一传统的惯性思维,创新性人才建设是新时代赋予各高校的新兴使命,同时是对大学生自我完善意识的自我挑战。大学生科研参与活动,作为一项培育与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引起关注的不仅仅是各高校的教育内容与体系,更是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及自我知识技能全面发展与提高的主动性和必然性。所以,科研参与活动的发展与建设需要各高校及其在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及重视,二者缺一不可。
2.大学生科研参与的必要性
大学生科研参与的必要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1)大学环境的功能需要,即在各高校教育体制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对于科学的探索与研究、人才的建设与培养、社会的贡献与服务、思想的创新等众多方向提出了更高的建设目标要求;(2)大学生本身成长的完善需要,即大学生科研参与的开展能够不断地强化大学生技能和素养,还有提高从发现、分析到解决问题的逻辑性能力,同时让大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付诸实践,增强其创新和创造的能力。一个是客观要求,一个是主观发展的要求,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不但能有效地推动各高校的发展,还能强化大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能力与技能。这就是各高校发展大学生科研参与的必然性所在。大学生科研参与是社会环境及自我本身发展的必要性条件,对此,我们不能忽视大学生科研参与活动的存在价值。
三、科研参与对大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1.参与科研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科研参与不仅仅丰富了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内容,还从多方面为参与的大学生提供了完善自我、突破自我的“平台”。因此,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能够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有科研训练意义。
(1)参与科研活动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意识。现在部分大学生得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在学习方面是被动的。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兴趣,大学生科研项目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使得理论知识变为实践源泉,让参与者发现学习知识后的乐趣,同时在科研开发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和总结经验,获取一套属于自己独有的学习途径和心得,激活学生的学习“细胞”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参与科研活动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21世纪教育的新目标,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要科学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将教育与研究二者结合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大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新事物的意识及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得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完善自身科学的思维体系,增强实践和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endprint
(3)强化大学生的团结与合作的能力。古语有云:“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充分说明了团队、团结的重要性,作为21世纪的新型大学生,团结合作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因为科研活动的开展和进行都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讨论和探索,如何处理讨论过程中的分歧,怎样进行结合各自参与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和合作,这样的研究探讨使得团队渐渐形成分工明确的合作关系,使得彼此各尽其责,相互扶持,发挥最大的效益,让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都能够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升。
2.大学生参与科研对教师的影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老师若想把每节课程讲好,则大量的知识和储备一定是必然的。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杯水”,要使自己的这杯水永不枯竭,那就一定要有不断的新鲜活水注入,而注入活水的源头就是教师要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和探讨,了解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所以让本科生参与科研,走进实验室进行实地操作和應用,特别是对于没有研究生的高校来说,可以成为教师科研的生力军和帮手,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从而提高教师科研效率和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毕竟是有限的,而教师利用学生参与科研的时间,不断地与学生接触,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有效沟通,可以大大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为他们指明方向。同时,老师通过从学生哪里了解的信息,清楚掌握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上课内容和方法,不断丰富自身教学素材和提高上课水平。
四、大学生参与科研对国家社会的影响
大学生科研参与能够多方面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授课水平。但是作为一项科研类型的创新型活动,大学生科研参与对于国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不容小觑。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质量有了新的要求,更多的知识力量不再像过去那样出谋划策,做历史的“幕后英雄”,越来越多的优秀知识中坚分子走出“幕后”走向“前线”,共同促进社会建设的科学化进程。正因如此,科研参与成了各大高校整合教育资源的新型目标,只有这样在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培养大学生科学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本高校的科研参与程度及强化校园“第二课堂”氛围的建设。科研参与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或许并不是“妇孺皆知”,但是各高校一定存在着那些热爱科学、喜好专研、勇于挑战的群体,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更应该重视这群“勇士”,通过这些“挑战者”的感召和带动,不断地向着多元化、整体化方向发展,“以一带二”,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科研参与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大学生科研参与项目。大学生科研参与的背景是多元化的,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当代大学生的参与度,也就是说,科研参与的中坚力量是当代21世纪新型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科研参与能够有效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科研项目中注重和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能够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优秀的专门性的人才储备,科学地发展科研技术与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及科学文化进程的发展。另外,科研参与的深入发展能够有效活跃高校的科研学习氛围,从而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推动教育体制的革新,推动当代高等教育目标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和跟进。大学生科研参与活动的发展不仅能够强化参与的主观对象(当代大学生),还有利于当代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的完善。因此,大学生科研参与的独特性和有利性更应该在各高校引起高度的关注,使得大学生科研参与这“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整个高校及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1]周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2]陈方红,王锋.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理论诠释与改革取向[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2).
[3]李斐.论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演变与协调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15(1).
[4]刘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双创”背景下大学生科研参与现状及能力提升策略研究”(16GL05)、南昌工程学院教学改革课题(2016JG021)的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