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浅论

2017-10-21 22:58林雪琳
文教资料 2017年19期
关键词:德育思想现实价值

林雪琳

摘 要: 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在儒家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了解儒家德育思想的内容、方法与原则等,不仅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更能从中得到许多教育方法的启示,这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道德构建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德育思想 现实价值

“德育”旨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在儒家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以“仁”、“礼”为基础,以《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经为主要教育内容,从仁政的思想出发,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以培养“精于道”、“明人伦”的“士”与“君子”。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最终要达到双重效果:一方面培养能治国安民,修己治人的“士”“君子”,另一方面使人“立于礼”,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至于建立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由此可见先秦儒家教育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教育活动的最重要部分是道德教育活动。

一、儒家德育与智育思想

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要地位,他认为具有高尚的品德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怀德”。因此,在他谈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时候,说道“弟子如择校,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幸而余力,则以学文”(《学而》)。这就是说,道德教育及其实践是第一位的,知识教育是第二位的。

孔子是第一个在中国教育史上论述德育与智育关系,并且将德育智育放在首要地位的教育家。他并不完全忽略文化知识对道德的影响。“未知,焉得仁?”(《公治长》)即没有知识,怎样能够算是仁呢?可见他主张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统一的,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进行,知识教育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二、儒家有教无类的德育对象思想

孔子虽然接受了传统周礼的思想,但是摆脱了传统周礼的一些束缚,在孔子以前的教育是有类的。所谓类,是按照政治地位划分的贵贱等种类。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

“有教无类”的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平民,扩大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仁”的思想就是爱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精神,对统治阶级内部要讲忠、信、恭、敬,对劳动人民要讲“宽”。这就是孟子说的“亲亲而仁民”。把奴隶当作人看,使他们有了人的地位。

儒家德育思想是肯定德育的主体性和内在价值性的。儒家德育思想把德育教育的主体性和德育教育的内在价值结合起来,是对人的精神自由和人的价值的肯定。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人心、人有理性。“求放心、“不失本心”,如此方能为人。

三、儒家德育思想过程

(一)德育的内容

1.仁

“仁”字,在古代通训为“人”,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爱人,最主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把其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都當作与自己相同的人看待,并以自己的愿望和诉求理解他人的愿望。而孟子在宣扬仁时,以性善论和良知论为理论依据,宣扬要发挥良知良心的作用,强调人们要用良知抵御耳目口舌的诱惑。“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弃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衰哉”(《孟子·告子上》)。孟子充分发挥发展了孔子关于人性的思想,认为任何人的本性,从一生下来就是善的。“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耻之心义之端也”。(同上)

2.礼

礼具有多种规定。在儒家的著作中,有三部经书是专门研究礼的,即《周礼》、《礼记》和《仪礼》。在论语中,孔子一再强调约之以礼,“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为国以礼”。礼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选取士必须学习礼制得十七篇,孔子以复兴西周的鼎盛局面为己任,企图通过人们的道德信念、道德感情和社会舆论的力量维护统治阶级所要求的社会秩序。在道德修养中,“仁”和“礼”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礼在荀子那里得到了系统全面的阐述。荀子的礼是用于区别社会的贵贱等级的规定,是区分阶级社会中人的不同地位;礼是一种道德行为准则,道德评价的标准,特别是评价人的标准;礼是人类社会之所以维持自身存在的重要保证。

3.立志

孔子在教育学生如何让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他教导学生“谋道而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他认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应该迷恋于眼前的物质享受,更不能为了追求一时享乐而去贪图不义之财,从而葬送自己的终身前途。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是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持之以恒,有百折不挠的品质。

4.孝

在古代重视孝,孝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语》一书中有很多对孝的阐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首先是要能供养父母,但这还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孝;第二个层次是必须敬重父母,只有将尊敬与供养相结合才能称得上是孝的行为。在敬重父母的孝行中,还有一个隐于谏的问题。对父母的过失和错误,做子女的应该心平气和地对父母进行规劝,如果父母不能够听从自己的意见,不要和她们争吵,而是要对父母照常恭敬。除了要做到“养”、“敬”外,还要合乎“礼”,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所做出的规定。

(二)德育的方法与原则

1.克己内省

在儒家推己及人、修己安人的修养活动中,修己是根本。在修己中儒家十分重视反求睹己、内得于道、形成德行。在德行修养中最有特色的方法是内省。“忠恕之道”、“大学之道”都含有内省的思想。它要求把日常所作所为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检查,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和规范。一是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思想,一是培养自己的高尚的道德品质。endprint

2.身体力行

道德既然具有“成于内而形于外”的特点,这就要求主体把已内化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外显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孔孟荀就非常强调身体力行,躬行践履,强调通过实践在严酷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完善自己的人格。孔子等人非常重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老师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外化为行为,身践力行,“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荀子·劝学》,“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一个人对道德知识的了解再多,道德情感再丰富,结果没有道德行为则是幻景,同时道德水平的提高也要靠行为。

3.师法义礼的道德教育

荀子的观点同孔孟的内省法不同,在他看来,人的本性既然都是好利恶害,都是恶的,那就不可能通过单纯的自省、反省而达到善。善不是从内心中可以产生的,它是一种强加的,人为的外在的东西,主要的方法要靠外部来灌输,也可以叫“教化”法,即必须对人们施加礼义“教化”,才可能使人们有好的道德品质。荀子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即老师的教育和法律的约束。在强调师法教育的同时,荀子还特别注意到环境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他甚至认为环境起着决定的作用。他还强调道德修养重在道德的量的积累,最后必然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三)德育的目的和作用

1.德育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意思是说,用行政命令诱导百姓,用刑法整齐约束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避免犯罪而不知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教育百姓,用礼教约束百姓,老百姓不但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这一段话说明孔子认识到教育不仅和政治法律一样,是一种重要的统治手段,而且能起着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为德育能感化人们,征服人心。

2,德育对个人道德情操的培养

道德教育能培养人的理性人格,在孔子这里,君子仁人圣人是理想的典范。君子有两个条件:第一,君子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即修养自己;第二,君子要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即有治国安民之术。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那怎样才能达到君子的标准呢?由于人的不同特质,学习的效率和悟性就有所不同。

四、结语

儒家的道德思想是历史的产物,但同时也是经历了历史呈现给中华民族的思想成果。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同时,还应发现和汲取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成分,从他们的教育方法中得到应有的启示。而且儒家德育思想中有很多的内容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有些反而在今天煥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这些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现实价值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
低星级酒店员工晋升制度的优劣势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