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三要素看其对朗读的指导及应用

2017-10-21 13:43缪晨颖
文教资料 2017年19期
关键词:情节人物环境

缪晨颖

摘 要: 朗读是语文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本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征,即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抓住人物语言、环境描写、悬念和情节突变的特点,结合具体文本对朗读技巧与方法层面进行分析与讨论,同时就朗读落实到具体实践训练中提出初步建议,以期对学生在朗读学习中有所启发,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 小说朗读 人物 情节 环境

何谓“朗读”?《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①,然而具体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至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均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学习要求,显然,清晰、响亮地念出文章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具体而言,这里的“有感情地朗读”,新课标在阅读教学部分给出了实施建议,即“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②。朗读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用清晰、响亮的普通话有感情地读文章,把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活动,简而言之,即用声音表达情感。由此可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朗读环节是重要且必要的一环。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文学体裁众多,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学生朗读运用的方式和侧重点均有所不同,本文选取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应当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其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大方面,小说篇幅往往较长,受时间限制,有选择性地选取重点句、段、篇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故事情节这三个角度作为切入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语言运用作为指导朗读的方向,将小说朗读方法与技巧和实施应用两个层面进行讨论与分析,以期建立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掌握小说朗读方法和技巧

对于朗读学习目标指导,真正的朗读指导就是将朗读技巧与文本内容相结合。学生是通过朗读理解文本内容还是学习朗读方法、技巧,这就关乎学习目标的确定及学生学习所需教师提供的帮助,学生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导致感情的表达不到位,还是技巧不足,抑或兼而有之?这是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小说有典型的环境、立体的形象、精巧的情节,这三者又都是通过语言呈现的。由于语言的复杂性、模糊性、多义性,因而需要分析文本内容,品味语言的特点。基于此,读好的前提基础是理解文章内容,同时运用朗读技巧将文章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加深学生对语篇文意的理解和体悟。

(一)关注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

小说中的语言有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对于人物语言值得注意的是,朗读中应对以下两种声音进行区分,即对话中人物的声音和叙述者的声音。

人物的声音,即发出对话、独白、心理活动等人物语言的声音,叙述声音指的是在叙事作品中,以讲述故事所呈现的语言声音,即通过作品中叙述者的讲述而发出的其中的叙述声音。因为叙述者、对话中的人是两种不同类别的人物,两者语气、语调应有所不同,所以朗读的时候应该用两种声音来读,对话要站在那个人的角度上读及叙述者声音的特点要根据叙述者叙述的口气、态度等。简单从形式上对此进行区分,比如引号里面模仿人物的声音来读,而引号外面用叙述者的声音来读。比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即小伙计“我”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我”此时是叙述者的声音,而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即是作品中人物的声音。

在小说文本中,人物语言包括人物对话、独白和心里话等。人物对话属于对话语言,对话语言指由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语言活动③。交流双方既是听众又是说话者,需关注对话前后的发展变化,很多对话并不是一个回合就能结束的,往往要来回很多个过程,在这個过程中对话有了变化与深入。这样的人物对话又是有意图的对话,其语言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均是值得揣摩的,朗读时需要考虑到角色的变化、状态的异同。如在《荷花淀》一文中,水生嫂“你总是很积极的”,此时表现了水生嫂的自豪、埋怨又无可奈何的情绪,可以试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体会其内在意蕴。又如,水生嫂面对水生要去参军,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此处一方面表现出水生嫂对革命是支持的,另一方面表明其家里确实有困难的家庭妇女的特点。

此外,当对话中出现变异的现象,如使用反复等修辞的时候,应抓住凸显的重要信息,从而捕捉人物语言的真正意图。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是“我”内心的独白语言,独白语言是指由个人独自进行并完成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连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④,不选择叫出声来是因为父母的态度不敢相认。这里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作者设置于勒是“我”的叔叔的身份意图,其间应是有亲情存在的,心理距离上应是较近的。“我的”“父亲的”“亲叔叔”词语应重读并稍作停顿,表现自己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及对父母重金钱轻亲情的不满和困惑。小说朗读应当把握好人物矛盾复杂的心态,从而读好人物的语言凸显人物特征。

(二)关注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有作用。从色彩看,有冷色调、暖色调,将文本中的自然环境从一幅画的角度看,环境描写也有冷暖色调之分,而文本中色彩的构成则是通过语言表现的。环境描写有渲染氛围的作用,在朗读过程中应加以明确,从而正确读出这样的气氛。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第一处景物描写是在去哲尔赛岛的路上,“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绿色是偏暖的色调,渲染了明丽的气氛,应读出欢快的心情;第二处景物描写是在偶遇于勒后回来时菲利普一家改乘船只,“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紫色属于偏冷的忧郁的色调,渲染了灰暗的气氛,应读出全家人失望、沮丧的心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以很自然融入语言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社会环境的朗读,可通过查找写作的背景资料正确把握其时代内涵,即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等。如《变色龙》,文中篇始社会环境的描写,即四周沉静,广场空无一人,商店、饭店空无一人,营造凄清、萧条的场景,揭示沙俄专制统治下死寂的社会现实,因而这一句的朗读语气要低沉,语速放缓。endprint

(三)关注悬念和情节突变。

小说情节常具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在整个成文过程中,作者谋篇布局体现了张弛有度、有紧有松、有快有慢的叙事节奏,其间通过设置悬念和情节突变增强戏剧效果,更有波澜。悬念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疑问的地方并吸引其继续读下去探究问题答案的部分。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悬念始于菲利普总是重复一句话:“唉!如果于勒就在这条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呀!”全家都在盼于勒,基调是轻松快活、充满骄傲的,传达对过上富裕生活的热切期盼之情。“多么”一词应该重读,语调上扬。当全家都盼望着发财的于勒出现,却在船上出现像穷人的卖牡蛎的于勒,情节突变,人物心理随之发生了变化。穷苦不堪的于勒的出现引发了父母不安的心理,父亲为了消除疑虑,侧面找船长求证,比如一句“啊!啊!好……很好……我并不感到奇怪……谢谢您,船长”,语言节奏的断断续续,显示其在确定船上卖牡蛎的穷苦人就是于勒时心里的紧张。这一句在读的时候“啊”要重读,应在省略号的地方稍加停顿并用慌张、短促的语气、语速将其读出来。

以上,关注人物的语言,环境的描写,情节的构成,捕捉人物角色变化,考虑到身份、经历等差异,人物的心理状态、情态及周边的人、事、物等都会发生变化,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即恰当运用好“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八字要诀,借此帮助或者强化想要表达的意思。

二、实施小说朗读训练中的具体应用

(一)分角色朗读,培养角色意识。

小说朗读致力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从小说形式较长的特点上看,齐读的方式并不适合。另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不适合全篇朗读,应是有选择地选取语句、片段,本文结合小说文本的特点,从语言角度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适合采取分角色读的方式。人物对话中角色的变化及人物状态、心理状态的变化恰恰是朗读中需要培养的角色意识。反之,培养学生朗读中的角色意识,学生可以从人物对话中感受角色的状态变化。人物面对不同的说话对象时,他的语言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均是值得揣摩的。人物对话离不开发生的环境和具体的语境,文本的朗读要贯穿文本的阅读过程,以声带情,即通过声音表达感情,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掌握朗读方法、技巧。

(二)师生共同参与,互相评价。

老师范读、播放名家朗读是传统课堂上采取的阅读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聆听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尽快进入课文情境。但是新课标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引导者,从这个理念出发,课堂应将更多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同时从学习目标的实现来看,单一范读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达到指导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的效果。基于此,小说的朗读应该更多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可以在展开分角色朗读的课堂当中,比如尝试采取一男一女多种方式读,老师同样可以参与进去读,然后交由同学们评价读得好或不好,并尝试阐述理由。经过老师朗读,学生互动朗读,学生互动评价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实践环节,通过师生双方不断的演练、反馈、改进,逐步切实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三、结语

在小说文本学习过程中,朗读能力与文本内容的理解相辅相成,应充分运用好二者的联系。朗读在具体实施应用的形式上,重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气氛。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7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

③④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0,291.

參考文献:

[1]童志斌,尹菲.中学语文朗读指导教学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5(11).

[2]张持.朗读出小说的韵味[J].语文建设,2012(01).

[3]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系南通大学2016级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节人物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