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亚
很多学生在数学答题时如同走进了一座“迷宫”,有老师的提示,就能顺利答题,没有老师的提示,则怎么也无法独立走出这个“迷宫”。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答题思路及方法,提高学生独立答题的能力和错题纠错率,防患于未然,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巧用对比,理通顺序——走出思维定势的“迷宫”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分析,来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知识的来源,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经历探究的过程,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题】■÷(■+■)=■×■+■×■=■+■=■
很多学生认为这题和(■+■)÷■这题类似,在解答时超过半数的学生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包括很多优秀生。学生答题时,出现这样因思维定势而错的题目屡见不鲜。
有了前车之鉴,我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计算时,同时出示:(■+■)÷■、■÷(■+■)。学生做了(■+■)÷■后,想都不想就对■÷(■+■)进行简算,连优秀生也是如此。我指名學生板演计算方法,再对照板演,分组讨论:你认为哪个结果对?为什么?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哪题能简算,哪题不能简算。
整节课学生在对比中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是只有枯燥和无味,数学也是有趣的,学起来也是快乐的。
二、渗透策略,看清本质——走出思维肤浅的“迷宫”
数学中有很多数学思想和策略能帮助学生弄清本质,理清思路。所以教师如能重视渗透策略,通过策略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掌握解题思路,帮助学生由纠错到少错,甚至不错,就能走出思维肤浅的“迷宫”。
【例题】一个长方体容器,长8分米,宽分6米,高5分米,这个长方体容器最多可容纳多少个边长2分米的小正方体货箱?
错解:8×6×5÷(2×2×2)=30(个)
学生的理解是:在容器里装正方体,就是看容器的容积能包含几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学生自以为这道题是懂的,实际却解答错了。我引导学生画图并观察分析:按照同学们的计算,容器里应该能装进30个正方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请大家画图来验证一下结果。容器最下面一层能摆多少个正方体?一共可以摆几层呢?
对于复杂的题目,可以根据题意画一个直观示意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就能比较容易列出算式,正确进行解答,走出思维误区。
三、手脑并举,建立模型——走出思路混乱的“迷宫”
数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的课堂。通过猜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达到化难为简的目的,实现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和意识的创新及情感的陶冶。实现了数学教育从“文本教育”回归到“人本教育”。
【例题】一个圆柱形铁皮水桶,它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4分米,做一只这样的水桶到底要多少铁皮?
错解:3.14×4×4+3.14×(4÷2)2×2=75.36(平方分米)
从错解可看出,大多数学生多算了一个底面,也就是把水桶算出有盖的了。为了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系统地理清知识的脉络,形成准确的知识结构,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题中出现的各种实物的模型,如:做金鱼缸、水桶、油桶、通风管、水管等不同事物的模型。通过把火腿肠切成几段来理解切一次就增加了两个面,切n次应该增加2(n-1)个面。
通过做和思,学生理解了不同物体的面个数并不相同,所以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各不相同,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去解决。
数学学习中,“迷宫现象”总是紧随着数学错题的产生而产生着,错题是教师教学的宝贵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宝贵素材。我们要善于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发挥数学错题最大限度的作用,挖掘内在的“闪光点”,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掌握答题思路及方法,在错误未发生之前就减少错误、消灭错误,防患于未然,为学生的学习铺设一条阳关大道,就能让学生早日走出答题的“迷宫”。■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