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宇薇
摘要:哈哈珠子由清代宮廷教育中的伴读人员发展而来,专门指在皇子身边伴读的侍读及侍卫。哈哈珠子在康熙时期权势快速发展,成为清代皇权政治生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在随后皇权高度集中与强化的雍正乾隆朝时走向没落,至晚清已彻底沦为皇子的底层服侍人员,再没有往日威权。哈哈珠子身份地位在清代政治中的演变,体现了皇权高度集中的结果。
关键词:哈哈珠子;伴读
一、哈哈珠子的来源
清代“哈哈珠子”最早由宫中伴读发展而来,所谓“天子之子,系天下之安危”, ①清朝对皇子的教育一直非常重视。清朝自入关后,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定,统治者对皇子的教育逐渐形成系统化。顺治二年( 1645),多尔衮接受了国子监祭酒薛所蕴的建议“命满洲子弟就学,分为四处,每处用伴读十人”。 ②多尔衮在选这四十名伴读人员时,要求与满洲子弟年龄相仿且年少聪颖,人员大多数来源于大臣子弟。这些人员很可能被送入宫中,与包括皇子、王子等在内的满洲子弟一起读书学习,充当“伴读”,笔者认为哈哈珠子正是由这些伴读人员发展而来。康熙帝临朝后,对皇子教育高度重视,皇子教育逐渐形成制度化,成为严格的家法制度。我们所熟知的“哈哈珠子”即是在清代宫廷教育中设置发展来的,《啸亭杂录》中记载“上书房有伴读,功课与皇子不同,其伴读另有伴读师傅”,该“伴读”亦可出入上书房,且作为受业者,此描述的应该是哈哈珠子。哈哈珠子即为伴读人员与皇子年龄相仿,又同为受业者。
二、哈哈珠子的选任
根据现有史料并没有直接证据能找出哈哈珠子的选任情况,但我们仍可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出哈哈珠子的一些选任变化情况。福格指出,国初哈哈珠子的选任来源于于“大臣子弟”,而“不必尽是旗人”。③造成此种原因应该跟政治原因有很大关系。清初刚入关,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政治环境仍不稳定,在政治建设中又缺少相关的人才,而不必尽是旗人的选拔制度,此举既有利于拉拢汉族官僚,又能培养专业人才,所以此时只要是大臣子弟,无论满汉,都是有被选为哈哈珠子的可能。哈哈珠子自小与皇子长大,如果所跟随的皇子将来能登上帝位的话,那就可能是在“在皇帝身边逐步发迹”。④这巨大的未来发展潜力,使得各位官员都极力推荐自己的子弟去担任哈哈珠子。至康熙晚末年、雍正初年,哈哈珠子的选任已由“国初的大臣子弟”扩大到了地方官员子弟,甚至还有不少宗室、觉罗充任。雍正帝时,觉得诸王自行挑选哈哈珠子有较大的弊端,不利于皇权集中统治。为此,他下令停止诸王自行挑选哈哈珠子,如有选中之人,也必须上报朝廷,听后朝廷安排。笔者猜测此举极有可能将哈哈珠子的选拔范围改变,从最初的大臣子弟到地方官员子弟,选拔范围越来越大,开始形成威胁皇权的不安定因素。所以经雍正、乾隆两朝对哈哈珠子的打压,哈哈珠子的地位已经远不如康熙朝。乾隆帝时出于对皇权统治的考虑,一方面要求外任官员子弟入京供职,以体现身为皇室奴仆须付的责任;同时又严禁外任官员子弟充任皇子之哈哈珠子,以防内外交结。⑤这时的哈哈珠子已经被各大官员家所嫌弃,再不复往日之辉煌。
三、哈哈珠子与皇权的关系
哈哈珠子自幼随皇子读书学习,自幼相伴的成长经历往往会使双方建立起密切的私人关系,这也使得哈哈珠子在皇子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哈哈珠子的政治参与程度深受皇权的制约。表面上看来是皇子与哈哈珠子密切关系的背后,本质是皇子与哈哈珠子背后家族“勋旧家道殷实大员”之间的密切关系。哈哈珠子与皇子、皇室、皇权联系密切,是清代中前期皇子争夺皇权与储权之争的一支隐形辅助力量。由于哈哈珠子在皇权中所处的特殊位置,自康熙朝哈哈珠子的迅速发展到雍正、乾隆时期经过刻意的打压随后的没落,哈哈珠子身份地位的迅速转变,凸显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注释:
①《明太祖宝训》卷2 《教太子诸王》。
②《清世祖实录》卷16,顺治二年五月戊戌。
③《听雨丛谈》,福格,第251 页。
④《历程·制度·人———清朝皇权略探》,杨珍,学苑出版社,2013 年,第296 页。
⑤《清高宗实录》卷422,乾隆十七年九月己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