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烁 徐 诚
(1.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75000;2.广西百色学院 人事处,广西 百色 533000)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在惩腐方面持续保持了高压反腐的态势,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积极改革创新,更加有效地发挥制度作用,逐渐减少腐败寄生的土壤,一系列举措使党的反腐倡廉建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好评。在当今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党将更加全面地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建设的各方面都将紧紧围绕一个“严”字,其中也包含了反腐倡廉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指引下,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无疑将展现更广阔的延伸以及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目的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以致“不想腐”,最终锤炼出一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秀队伍。
此时距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已经近五个年头,距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也已经过了相当的时间,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所形成的高压反腐的态势持续不断,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也呈现出越收越紧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发展必然引发新的阶段性的特征和阶段性的特征反馈于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而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又将和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那么,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否面临新的问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为保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首先采取了以作风建设为主要抓手的一系列自我净化的举措,紧接着,“打虎拍蝇”,狠抓反腐倡廉建设,形成了高压的反腐态势。随着形势发展,社会上出现过一些担心:高压反腐政策的打击面会不会太大?会不会使党员干部“不敢为”乃至“不作为”?会不会引发党内动乱以致阻碍党的发展?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后,无疑加剧了这种担心。在学术界,虽然有学者认为高压反腐不是“懒政”、“不作为”的根源,但是也有学者从社会学或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进行考量,认为高压反腐等政策会影响官员的政治信心和对未来的预期。那么,全面从严治党新的严格要求和反腐败高压态势的双重影响是否就是阻碍党发展的不利要素?其实,如果我们启用历史智慧,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对当前形势进行分析,就能知道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对党的建设的全方位的收紧不仅不是阻碍党发展的不利要素,反而是使党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积极发展要素。
纵观国际共运史,没有哪一支工人阶级政党是因为治党严格而走向毁灭的;同时反观苏联共产党,恰恰因为治党不严导致利益固化、腐败蔓延,导致其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先进性的丧失,最终被苏联人民所抛弃。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中也多次出现大规模的、以严格治党为目的整党整风运动,历次整党整风运动的实践基础以及具体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对党的严格要求却是相同的。整党整风运动必然以现实问题为指向,期间肯定会引发不少投机分子的不满,但党必然要净化队伍以达到自我更新;在整党整风运动结束以后,成绩一定是主要的,整党整风不仅没有引发动乱,党的发展也没有停滞不前。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次整党整风运动,不得不提的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1942年至1945年,全党范围内开展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整风清除了“左”倾的影响,破除了教条主义的桎梏,有效地加强了党的建设,为中共七大的胜利召开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当时也有不少对延安整风运动的质疑和诋毁,最著名的就是国民党方面的发难。任卓宣(叶青)在《毛泽东底三风运动》一文中诋毁延安整风运动是共产党派系斗争的表现;国民党《中央周刊》发表《中共批评本身错误》一文,“力图通过大肆渲染整风运动中揭露出来的问题达到混淆视听、动摇人心的目的”;国民党还在《共产党的三风问题》一文中讥讽延安整风不会有好结果。实际上,延安整风运动不仅通过了历史的检验,证明了其伟大的积极意义,后来连国民党的领袖——蒋介石在国民党日薄西山、每况日下的时候也“开始将目光转向日益强大的对手,也因此对延安整风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再考虑当今反腐败的高压态势的影响,同样以1983年至1987年的整党运动为例,这次整党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整治当时党内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如纠正群众有极大意见的领导干部的特殊化和特权现象,整治了违法乱纪、侵害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等现象。这对当今反腐倡廉建设同样有借鉴意义。在当今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加大对腐败的打击力度,将有效地维护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有效地履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庄严承诺,有效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将使党更加焕发活力,而不是消极沉沦。
如今,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毫不妥协地坚持“从严治党”,不仅逐渐摒弃了以往大搞“运动”来治党的方式,更采取了紧跟时代发展,依托制度、教育等更加科学的方式、方法,更加深入地“全面从严治党”。应当看到,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核心从未改变,党必将通过“从严治党”来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腐败是否是润滑剂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腐败是润滑剂的观点可以追溯至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对腐败正面效应的表述:“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制度不完善的国家,腐败可以帮助企业绕开无效率的政府行政干预,从而降低市场扭曲带来的成本而有利于经济增长。”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腐败现象出现过蔓延之势,危及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但同时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在腐败与反腐败的交锋中,腐败是润滑剂的观点在批判中开始折中,有人认为低水平的腐败是润滑剂,高水平的腐败才是有害的。如果这种观点继续存在,那么,在如今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在持续不断的高压反腐态势下,“低水平的腐败”也终将被消灭,高压反腐是否就不利于经济发展?
其实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反腐影响经济发展的论调本身就很荒诞。党的阶级立场在本质上是与腐败现象相互对立的,当前党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腐败现象区别对待本就是别有用心,如果在高压反腐的态势下再高唱反腐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论调,其观点指向无疑是在弱化党反腐败工作的积极意义,而“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基础也将有所动摇。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高水平腐败与低水平腐败的论点,涉及腐败程度的研究;而对于腐败程度的研究,学术界多是从国际视野下,在分析腐败成因的研究基础上,以跨国、跨地区的数据样本等,寻找腐败的结构性因素;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然是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腐败的,所以我国对腐败的表述大多是定义性质的,现阶段的国内学术界也没有对高水平腐败抑或低水平腐败作明显的区分,更多的是考量腐败程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对腐败的治理。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就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时期,党不断将反腐败斗争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将反腐倡廉建设纳入战略高度进行考量。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围绕着治国理政的主线,不断深化对反腐倡廉的认识,坚决反对腐败,并将反腐倡廉构筑在党的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中。中共十八大的报告中,党强调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要求“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分析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党提出“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务。必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党始终保持着对腐败问题的清醒认识,并经由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提高对腐败的治理能力。一方面是如何最终消除腐败,另一方面是使防治腐败有效地支援国家各项建设,当然,也包括了经济建设。
十八大以来,党在坚决反对腐败的同时,首先是利用积极有效的反腐举措,有效支持中国的经济转型。反腐是顺应民心、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大势下,完善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一是逐渐减少权力的设租空间,推动政府转变职能、转变方式,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有利于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二是逐渐减少不利于市场自由竞争的寻租行为,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地增长。从政府方面考量,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阶段,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优化升级,政府需要加强政策性引导,同时经济增长的动力又要求向正常的市场驱动转变,政府又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总之,作为政府方面,就是该管的事情一定要管好,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加大反腐力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减少政府在行政审批方面的行贿受贿以及吃拿卡要,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正是简政放权的重要举措,将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使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乃至不能腐,将有效纯洁和净化党的队伍,使各级党员干部与中央步调一致,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政策性引导,并加强和完善政府调控。从市场方面考量,在如今我国经济新常态环境下,政府不缺位也不越位是为前提,而加大反腐力度,减少寻租行为,同样是重中之重。企业用于“公关”的经费少了,既净化了市场环境,又减少了企业运行成本;“权钱勾结”等黑幕少了,同样净化市场环境,同时释放正常的市场信号,加强投资创业者信心;破除行业“官僚背景”,打破“官商”利益纽带,加强市场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潜能,又有利于创新驱动。
其次,党的积极有效的反腐举措也在为经济建设的改革创新积蓄力量。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同样永无止境,对于经济建设来说也是如此。加强和完善反腐倡廉建设,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净化党的队伍,将有效地为各项改革事业保驾护航,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已被反复证明的。在一个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下有序、全面推进改革,将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也将不断释放经济发展的新红利。
总之,无论高水平的腐败还是低水平的腐败都不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高压反腐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怪论既经不起推敲也经不起科学的检验,全面从严治党势在必行,高压反腐已得民心。
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党积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各方面的严格要求,但还是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这次党的“全面从严治党”只是一阵风。如果我们体察过往,“一阵风”的声音在党成立以来屡屡出现,从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不曾消弭。党在一些历史时期的严管作风,有人认为是一阵风;大力惩腐,也有人认为是一阵风。中共十八大召开至今,党的反腐败高压态势持续不断,关于反腐一阵风的论调似乎已经不再流行,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在党的全会的高度部署完毕,一阵风的论调则开始转移到“全面从严治党”上来,认为“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阵风。如果仔细考量这“一阵风”论调的内在逻辑,再联系党具体的反腐倡廉建设,不难得到这样一种逻辑:“全面从严治党”只是党一时的举措,过不了多少时日,党将放松各方面的严格要求,那么反腐高压态势也将有所松动。如果任由这种“一阵风”的论调蔓延,不仅危害“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更危害党的自身建设,包括反腐倡廉建设。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是不是一阵风的问题,首先以党对“从严治党”的决心为出发点进行考量,结合党的从严治党方针在理论、实践两个层面的发展,此次的全面从严治党绝对不是一阵风。早在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在同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就针对新形势下党内存在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告诫全党:“全党必须警醒起来”。中共十八大召开后不到一个月,中央政治局就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带头执行八项规定,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和主要抓手,发出了从严治党的明确信号。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2013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党范围内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了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八点意见,为新形势下从严治党指出了方向。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立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上,多次重申和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不断提出管党治党的新要求。2016年1月12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系统阐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即:“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于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使党的从严治党的方针在理论层面有了重要提升。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程,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时至2017年,党对于从严治党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而“全面从严治党”由于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和理论发展,必然已经落地生根。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严格要求已逐渐升华为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标准和内在要求,也不断融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成为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
全面从严治党既然不是一阵风,那么由全面从严治党的中断导致反腐高压态势松动的逻辑自然也无从谈起。其实,如果再仔细梳理党关于从严治党的内在机制发展和现阶段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部署,党其实一直在着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管党治党能力。一个先进的、科学的执政党建设体系,这就是对“一阵风”论调的更加有力的回应。
改革开放以来,在面对执政条件变化的同时,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的历史征程中不断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经过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政党建设理论体系。在不断围绕党的任务,并丰富发展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建设已呈现了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五大建设为重点的总体布局。对于党的建设内在机制的发展,其实已经满足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就全面从严治党是否是一阵风而言,在党的建设体系内,制度建设贯穿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建设,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坚强保障。党内法规、相关备案审查及解释等系列配套可以经由制度建设长期稳定地固定下来,而在具体实施方面,在“三严三实”的要求下,不断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不断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党风廉政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有效地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使“全面从严治党”形成内在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务实性和实效性相统一的长效机制,使“全面从严治党”很难蜕变为所谓的“一阵风”。
另外,“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还伴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紧紧围绕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要求,将党的建设同党领导的事业有效结合。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使“全面从严治党”融入党治国理政的整体战略。“全面从严治党”使党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领导核心,成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举措的前提条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的根本保证。如今的“全面从严治党”并不是单纯地就党的建设而进行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在国家层面也有了新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只要党努力推进治国理政水平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就能始终保持常态化。
综合以上,“全面从严治党”不是一阵风,高压反腐的态势必然还将持续,那些高谈“一阵风”的论调可休矣。
[1][2]卢毅.国民党眼中的延安整风[J].党的文献,2010(3):76-81.
[3]关于整党的基本总结和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DB/OL].(1987 -5 -26)[2017 -11 -1].http://cpc.people.com.cn/GB/67481/77196/77202/5293474.html?kfr.
[4]姚树洁.对“反腐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的科学解析[J].人民论坛,2015(03):24-27.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5-10-30)[2017-11-2].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30/c64094-27756155.html.
[6][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6-10-28)[2017-11-5].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028/c64094-28814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