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思琪
摘要:《醒世恒言》是明朝末年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书中故事鲜明生动,描写细腻,是一部通俗易懂的民众化的民间故事著作,使用白话文撰写,在语言表达手法上颇具特色。对现代国人普遍使用白话文而言,这部小说在语言词句上颇具研究价值。我们在平时语文学习中经常涉及到古文学习,对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都有较深体会,本文将就我们所学语言知识简单谈论这部古代小说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醒世恒言》;语言特色;顶真回环
中图分类号:I207.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7)12-0220-02
Abstract: wake up the constant talk is the Ming dynasty famous short stories, the story in the book so vivid, the description is exquisite, is a plain folk tales of public works, use the vernacular writing, characteristic on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For modern Chinese people, this novel is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in terms of language and phrases. We often involves the study of ancient prose in the language learning at ordinary times,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lassical Chinese and vernacular Chinese has deep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what we learn language knowledge simple talk about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ancient novels.
Key words: "the awakening of the world is constant"; Language features; Serious loopback
《醒世恒言》在“三言”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内容题材都展现出新的特色,小说艺术造诣更为成熟,书中故事情节设置紧凑巧妙,人物描写饱满生动,并且书中大量运用口语化、日常化的语言词汇,使得这部文学小说展现出别样风格,丰富多彩。小说在文章结构、词汇运用、语言描写、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等多方面相对宋元旧作都有新的发展,可以视为我国古代小说开创新领域的一个典型代表。
1 “比”字句的运用
《醒世恒言》中包含的“比”字句非常多,分析其中的“比”字句,能够加深我们对“比”字句的句法、语义、运用方面的特点的理解。我们具体看书中的等比句、异比句、差比句。
等比句看字面意思来书就是将两种事物的性质、状态等相比较,而结果是这两种事物几乎等同没什么差别,这种句式在《醒世恒言》中非常少,仅出现两次,一是“仔细看时,正比庙中所塑二郎神模样,不差分毫来去”,二是“你比他有甚么差”。等比句在明清年代逐渐绝迹,更多的是用其他介词“与”、“跟”、“和”等来代替了,由此可见“比”字句中的“比”字动词性发展到近代汉语逐渐消失,转而向介词性靠拢,这种变化性质在异比句中也有彰显。
异比句相对于差比句来说,主要侧重于“明差异”,核心在“异”,句子表达焦点在结论上,表示明显的区别内容和程度。在《醒世恒言》中,“这两个馒头滋味,比别的不同,莫要又与别人”,“足下今日之相,比先大不相牟”,“这官员却又比先前太守不同,廷秀也不与他作揖”。这些异比句的运用,体现了比较主体之间在程度、数量、语气上的差异,强调比较结果,有时会用几个副词,如“却又”。
差比句的结论表示比较的主体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比较结果上,一般充当谓语结论项的结构,《醒世恒言》中,“这段话文不比曹丕忌刻,也没子健风流”,“但遇孤孀贫苦之人,便动千动百的舍与他,虽不比当初败废,却也渐渐的十不存一”,這两句都体现了这一差比句的特色。差比句的结论项如果是多个并列的单音节形容词,可用“又”字连接,如《醒世恒言》“那些和尚们也闻之秦卖油之名,它的油比别人又好又贱,单单作成他”。由此可见,差比句中的结论项只有呈现出“性质”,同时附带具有弹性变化区间的形容词或具有程度或数量变化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才可用作“比”字句。--《醒世恒言》“比”字句研究[1]
2 顶真回环句的运用
顶真句的模式固定,即后句开头顶着前句结尾,句句首位蝉联,回环是顶真句一种特殊形式,特点是顶到最后又回到开头,顶后而回,回而成环。顶真和回环句是用来揭示事物间的特殊关系并形成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句式,这两种句式的运用让我们在阅读时更富音律感受,《醒世恒言》中,“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阙新,一阙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就属于两项以上的既顶真又回环的句式,读来郎朗上口,极富语言魅力。--如何区别顶真与回环[2]
3 疑问句的运用
《醒世恒言》中疑问句的运用非常多,根据书中疑问句的特点和疑问程度,我们将其分为特指疑问、是非疑问、反诘疑问,这些疑问句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描绘的个性。
特指疑问就是特意针对某个重点问题发问,没有任何答案暗示,目的是求得对方的答案,《醒世恒言》中这种句式非常多,比如“你却怎么还不省的?”,“今日何劳盛设?”“这两个小厮是你甚人?”“有恁话对你说?”“是那几句?”“谁在这里吃酒?”从文中这些大量的疑问词的运用可以发现,其语言性质处于近汉语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是非问句是要求听说人对询问人给出的语境内容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句,在《醒世恒言》中也非常多,如“有人么?”“环子也忘带了?”“汝能解否?”“汝以守城死我耶?”“定了未?”“这里莫是樊楼?”“是昨日登时死的?”等等。这些是非问句大多包含疑问语气词,主要依靠语境表示疑问,发展到近代汉语,是非问句的句末语气词基本由“么”、“了”、“的”等这些新兴词代替,而上古的之乎者也基本不再使用。
反诘问句就是无疑问而问的疑问句,语气上体现疑问,语意上却是确信无疑。在《醒世恒言》中,“怎么看不得?”“只有贱买,那有贱卖?”“婆子家知道什么?”“有何不可?”“我何曾回家?”“难道没有个私心?”“岂不是个圣迹?”等等,这些都是反诘问句。某种层面来说,任何疑问句都能构成反诘问句,书中这些反诘问句表明近代汉语新兴疑问词逐步取代或分担了传统疑问词的功能,不过书中“安”、“焉”、“奚”等古汉语疑问词仍旧较多,呈现并存局面。--《醒世恒言》疑问句研究[3]
4 结束语:
《醒世恒言》这部小说可以说是研究我国近代汉语发展的一部典型著作,我们学生推敲体会其中的语言特色,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我国汉语本义以及汉语发展变迁的认识,提高自身语言学识素养,更是有助于提高我们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婧芳.试论《醒世恒言》的道教情怀[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02):88-91.
[2]谭安萍. 《醒世恒言》俗语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许玲淋. 《醒世恒言》疑问句研究[D].苏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