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乐娴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学校班级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小学高年级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和初入学校不同,此时他们的身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由原来的懵懂无知逐渐向有一定生活阅历,能够初步辨别是非善恶过渡。对此,依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在班级内实行有效管理,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但是相关调查发现,目前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管理方式和学生的成长不相适应,对此,本文立足于此类问题,重点介绍了如何进行高年级班级管理,以期为小学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教育;高年级班级管理;办学目标;策略措施;创新意识
十九大召开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教育是决定人类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人类借助教育培养人才,通过教育学习新知,更新旧知,探索未知,從而为自身和民族创设更好的未来。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每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过程中,班级管理的好坏也将直接决定学生身心能否健康成长。我国小学实行六年制,高年级学生分布在五年级和六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正式开始,亟待用正确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手段对其进行影响。因此,班级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是,目前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却存在诸多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具体涉及哪些方面?又应当采取何种策略加以改正呢?
1当前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现状及问题分析
1.1从学校层面来看。首先,部分小学大班额问题突出,即五年级和六年级班级平均人数超标,有的学校甚至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达70多人,导致班级纪律难以控制,活动较难组织,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对加重,压力过大。同时,大班额问题也不利于教师及时因材施教,只能采取统一化管理模式,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不到及时发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矛盾普遍严重。
其次,学校对高年级采取的班级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如,采用传统终结性评价模式,即简单将学生服从班级管理的标准定为是否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是否发生事故、有多少次不遵守班级纪律的行为等,这种专制式的管理反而不利于学生成长。另外,有的学校仅仅将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认为只要某个班级整体成绩高,则说明班级管理效果好。
1.2从班主任和学生层面来看。首先,高年级班主任承载的升学压力过大,且日常除了负责班级事务管理,还要承担教学任务,分身乏术;班主任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即一些班主任属于“走马上岗”,未接受专门的管理培训,部分班主任沿用低年级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且班主任对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存在不平等心态,对学困生和班级内部的小团体不重视,师生之间矛盾突出。其次,高年级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班级管理难度大,而且学生受父母溺爱,自理能力差。
2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具体策略分析
2.1学校要致力于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工作考核机制,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首先,转变旧有管理理念,重视班级管理思想的评价和班级管理过程,以及管理方法,而不是一味以管理结果评定好坏。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如调查研究法(班主任主动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及时引导沟通,贯彻因材施教理念)、目标管理法(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对班级部分学生采取个性化管理)、榜样示范法(实行帮传帮带的管理模式,增进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友好情谊)、情景感染法(将学生的不良表现或者优秀事迹编成幽默情景剧进行表演,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感染)、心理疏导法(班主任要做学生的心灵沟通者,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摆脱困扰)等。
其次,学校要开展多样性的班级管理培训,提升班主任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一些班主任过分看重学生文化课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学校要加强培训力度,特别是对新教师必须进行入职前的专项培训,并且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经常召开班级管理经验分享交流会,帮助班主任实现理论和实践管理的双重提升。另外,班主任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如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教育专家的名作,积极参加校外交流研讨会,找准自身管理不足,及时加以改正等。再次,教师要在班级内部选出副手,即采用公平公正的竞选手段,选出让学生信服的班干部参与管理,制定明确的规范条例等。
2.2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多渠道实现与学生的及时有效沟通。在高年级班级管理中,最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就是谈话。期间,教师最好选择单独谈话的形式,能够成为学生的倾听者,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还可以深化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如及时进行家访,与家长召开座谈会,或者让家长加入班级交流网络群组,及时获知学生的在校表现等,但是班主任不要一味向家长“告状”,而是应该及时将学生在班级活动或日常生活中的有趣动作、语言也上传到群组中,增加互动性,为班级管理起到辅助作用。
结束语:总之,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需要学校和教师多一些耐心,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但是也要为管理制定规范条例,适当约束学生的言行,综合实现有效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