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
摘要:高三生物复习时间紧,内容多而琐碎,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效率最大化?在本文中我通过课件、展台、阅卷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与《染色体变异》复习课深度融合,打造互动高效课堂。
关键词:深度融合;高效课堂
高三生物复习时间紧,内容多而琐碎,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效率最大化?这是摆在我们全体高三教师面前需要深思的问题。近年来我校积极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互动高效课堂。下面我以《染色体变异》一轮复习为例,浅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深度融合来打造高三高效课堂的。
1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并展示《染色体变异》思维导图
《染色体变异》内容多,一个一个知识的复习容易造成“抄冷饭”,学生在学习时易分心,复习效率十分低下。我在复习时采用信息技术制作一张PPT,内容是以“染色体变异”为核心概念,要求学生回归教材,结合考纲,在一节课时间内建构与之有关思维导图。
利用展台让学生解说其构建的思维导图,注重介绍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理清易错易混点,为后面更深层次的复习奠定坚实基础。
2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染色体变异》重难点
在《染色体变异》重难点复习时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如染色体组的概念复习,如果只是从文字的角度进行简单重述背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不仅能化难为易,使抽象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其关键要点的把握。具体做法如下:
请分析该细胞中分到一极的染色体:
1.这些染色体的大小形态相同吗?它们是什么关系?
大小形态不同,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2.若该个体的基因型为Ee,e位于几号染色体上?
4号
3.5号、6号、7号、8号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相同吗?
不同,所以非同源染色体功能不同,它们能控制本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等功能。
然后在PPT上利用动画将问题去掉后,再提练出染色体组的概念,即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让学生透彻理解概念内涵,以便灵活掌握和应用。
3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染色体变异》问题情景
如何将《染色体变异》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典例是无籽西瓜培养过程。我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必修二教材89页介绍其培养过程,以期获得以下系列问题的情景。
①用秋水仙素诱导获得四倍体植株,为什么需在种子萌发或幼苗期进行处理?
②获得三倍体西瓜种子时,用二倍体为四倍体提供花粉,如果反交能否獲得三倍体西瓜种子?
③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发育过程中需要不需要生长素?若需要,生长素从何而来?
④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培育有何区别?无籽的原因相同吗?可否遗传?
在形象了解无籽西瓜培养过程后,学生比较轻松愉快解答上述问题,彻底理清无籽西瓜培育的所有知识,理解了多倍体育种的有关知识。
4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训练量实现能力提升
有效的练习可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发展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可以发展学生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求异思维能力,实现能力提升。在《染色体变异》课堂训练中,我首先通过ppt出示对位训练,要求学生定时完成。利用展台让学生分享答案,交流解题心得。对于错误率高的练习利用白板的交互性进行讲评,针对性强,修订错误快。
通过学生的回答梳理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将其生成知识点在PPT上一一罗列呈现,如进行了几种育种方法训练之后小结:(1)单倍体育种主要包括杂交、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和筛选四个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花药离体培养就是单倍体育种的全部。(2)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的操作对象不同。(3)通过育种目标确定育种方案。
这样的训练若没有信息技术做支持,往往会费时费力,且明显缺乏直观生成性,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通过信息技术与高三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不仅能有效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而且能极大地提升课堂的生动性、交互性和实效性,使课堂容量明显增大,实现了高效课堂地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