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开飞
摘要:本文从以生为本,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朗读感受,深化语文诗歌理解;搜集资料,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品味语言,强化学生分析意识;分析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五方面重点探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日常教学及高考试卷中所占比重较大,加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反思与研究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审美意识的形成、分析表达能力的培养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深入分析诗歌鉴赏规律,并形成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对此,本文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以生为本,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改精神为引领,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诉求,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具体要求精准定位诗歌鉴赏教学目标,确保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对此,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中诗歌的篇目分布在每一册教材当中,教师要明确不同年代诗歌在教学上的联系,在具体教学环节当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
2朗读感受。深化语文诗歌理解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生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得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感受诗歌语言的音韵、节奏,于字里行间当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达到深化高中语文诗歌理解的效果。
例如,在李清照《声声慢》、白居易《琵琶行》、杜甫《望岳》等诗歌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途径为学生播放相应的诗歌朗读片段,使得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情感,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潜在的情绪、思想及情感,为学生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3搜集资料。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诗歌之前要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背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其中包括作者生平经历、诗歌创作背景、作者政治倾向等,确保学生可以明确诗歌整体方向,于无形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琵琶行》诗歌的授课时,教师可以于课前为学生布置相关背景资料搜集的预习任务,在明确白居易早年生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从而感受白居易在创作这一诗歌时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4品味语言。强化学生分析意识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诗歌语言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诗歌阅读理解过程中加强对语言的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的诗歌创作思路,实现由点到面的全方位分析,这对学生分析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行路难》诗歌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一句为例,重点解读“停”、“投”、“拔”、“顾”四个字,透过字面的分析体会李白被权贵排挤后愤恨离开长安的复杂情绪,彰显李白满腔热血却无处施展的怀才不遇之恨。
5分析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師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讲解、引导作用,为学生讲解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使得学生在思想认知中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并将所掌握的表现手法知识运用到诗歌鉴赏活动当中,使得学生的鉴赏能力有所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对诗歌中所运用的典故进行分析,掌握用典这一表现手法,体会辛弃疾报国无门的忧郁愤懑之情。
总结: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改精神为理念引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朗读感受,鼓励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搜集诗歌的背景信息,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表现手法,达到强化学生分析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