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南
摘要: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面对一群语文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开展古诗词教学,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诗歌学习需要,选择农村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此,文章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具体探究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导入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导入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集中展现。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古诗词的学习存在一定难度,也是中考的难点。通过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古诗词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诗词感和鉴赏能力的责任,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需要相关教育人员加强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关注。
1强化初中学生的阅读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初中古诗词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和诵读,在古诗词学习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量的积累,在大量阅读中激起学生的阅读感悟。另外,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诵读和背诵一定量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古诗《月下独酌》的时候,学生基本都能够说出诗人所表达的思乡情感,但是这种感受不是出于自己主观感受,而是一种模式化的训练。为了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教师可以为学生的诗歌学习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更好的感知诗人形象,“诗人远离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在一个十五的夜晚,诗人看到月亮的光透射到自己的窗前,进而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所以抬头望月、低头思乡。”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感知,教师可以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学生对在外打工亲人的思念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思想情感。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的美妙
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欣赏优美的词句,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陶冶学生的语文情操。为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语文古诗词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古诗词学习成效。比如在学习《水调歌头》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诗词内容和风格的歌曲进行导入,像《明月几时有》的歌曲等,通过歌曲的引入消除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厌倦感,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开展诗词赏析活动
第一、品诗词语言。中学古诗词具有多义性、隐喻性、暗示性的特点,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这些问题。为了能够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练字学习,加强对诗歌中重点词汇的学习和理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古诗词《雁门太守行》一课的时候,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的使用奥妙,即形象生动的展现了敌人的来势汹汹以及双方军事力量的悬殊。再比如学习“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字勾勒出了一副充满活力的动态美画面。通过诗歌练字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深化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第二、组织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包含内容众多,常见的分析角度包含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①修辞手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等,对偶在诗歌中的应用能够达到理想的诗歌表达效果。比如在学习人教版诗歌《渡荆门送别》的时候,“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诗人运用对偶通过对途中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云霞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②表达方式。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比如在学习人教版诗歌《春望》的时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思念。
4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加强对诗歌情感的感知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加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在自己的头脑中勾勒出一幅理想的画面,进而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梳理相关字词,让学生在大体上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增强对这首诗歌学习的整体感知。再比如学习人教版诗词《天净沙·秋思》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发挥想象,充分感知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和情境,并应用语言将自己联想的画面描绘出来。通过学生自己对诗歌情景的描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并结合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加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古詩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灿烂精华,通过古诗词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而且还能够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把握,引导学生更好的感受生活、感悟人生。为此,在农村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通过兴趣引导、意境创设、联想激发、赏析方法渗透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古诗词,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