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改革探究

2017-10-20 03:26杨永平
黄河之声 2017年22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类专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其培养基础教育合格师资的保证。我国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受到前苏联模式影响,虽然也进行了多次修订,但总体来看还属于修修补补,与我国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当前,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国考”政策。如何遵循“国考”导向,建设科学、合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是新时期教师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类专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改革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在校生2680.21万人,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开设约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1]。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从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反馈回来的大量信息却显示:职业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有学历无能力,有知识没文化;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严重缺失等现象普遍存在[2]。当前,时逢国家推行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如何遵循“多元化、专业化、重能力、重实践”[3]的“国考”导向,建设科学、合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职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

一、教师资格证“国考”相关背景

在“国考”视角下,职业院校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进行改革。改革的前提必然是科学的、恰当的分析研究,找出问题所在。什么是“国考”?“国考”考什么,怎么考?“国考”特点和核心是什么?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问题究竟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

(一)什么是“国考”

教育部于2013年8月15日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为了区别省组织的考试,简称“国考”)。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正式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从2016级开始,师范生在毕业时不再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想要获得从业资格就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证统考,通过考试才能获得从业资格[4]。

(二)“国考”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特点分析

教师资格证“国考”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考试形式为笔试+面试的形式。笔试通过,可报名参加面试,其考试科目如下:

从表1分析得出:①“国考”科目多、内容广;②综合考查学生的职业素养、基本素养(自然科学、人文社科、文化修养、艺术鉴赏、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交流沟通、信息取处等)、教学素养、教学能力;③以能力性考查为主,侧重测试学生运用教育教学知识、教学技能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强化能力考查。

从表2[3]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资格证“国考”中,教师职业专业化方面的考试内容比重较大,占到了52%,非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完成以上内容考核并非易事,“国考”教师专业化导向明显。

据统计,从2011-2014年,15个试点省(区、直辖市)共有816561人参加笔试,309767人(占比38%)参加面试,笔试和面试均合格人数为216794人(仅占比27%)[5]。

就业率是职业院校的生命线,教师资格证又是中小学教师入职的准入证。改革陈旧的课程体系已刻不容缓,这既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师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类专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

我国的高职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开创之初是参考了日本的模式,后来又借鉴了美国的课程设置[6]。20世纪50年代,“苏联经验”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过很大影响,1952年,在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中,曾将专门化课程的总学时订得高达4000学时左右,基础课程被减弱。“苏联模式”在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下,曾在我国高等师范类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弊端显而易见:重学科纵向发展,缺乏横向联系、学科专业课程比重过大、缺乏灵活性等。直到今天,我国高职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还存在“苏联模式”的影子[7]。

在“国考”的视角下,要解决这个问题,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比、学习国际上发达国家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二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高职院校师范类课程体系入手。从类别上来分,各国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包含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普通教育课程或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8],对比研究从这三类课程切入:

(一)公共基础课程比较研究

从表3[2]研究成果可见:表中所列其他三国公共基础课程,具有文理渗透、内涵丰富,广博性、基础性强等特点。与之相比,我国师范类公共基础课:①只占21%,与列表中其他国家相比相差甚远;②知识面窄,缺失人文、艺术、自然学科等方面内容;③课程过于单一,难以为未来教师提供丰富的知识滋养。

(二)学科专业课程比较研究

从表2[8]研究成果分析:①美国、日本专业课程针对性强,分小学师资教育与中学师资教育,且所占比例不同。②我国学科专业课程冗杂,比重过大,没有对象划分,过于强调向学科的高深领域发展,重专业、“学术性”倾向突出[9]。

(三)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从表3[2]研究成果来看:我国教师教育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显得微不足道,課程单一,“师范性”不足。

(四)教育实习环节实效性不足

从表4[10]研究成果来看,美国将教育实习分为:①到学校为教师充当助手;②参与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两个阶段,共18周。法国将教育实习分为:①感知;②协同;③责任三个层次,占总学时比例为33%。英国则是以中小学为基地开展教学,开设《学校工作体验》课程,学生参观、听课、见习活动贯穿教学始终。我国的高职师范类实习一般集中在最后一学期,不分层次、分步骤,占16周左右的时间。实习结束后仅依据实习鉴定表来评判实习结果,缺乏监管,考核方式单一、实效性不足。

三、“国考”制度视角下,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索

教育必须主动与社会、经济,人才需求发展相适应。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必须审时度势,根据时代对基础教育人才的要求,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国考”的要求,这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类专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提高公共基础课的开课比例,增加开课门类

从以上研究结果显而易见:我国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开课门类过于单一,占本专业总开课数比率低,特别缺失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这已成为教师资格证“国考”中突显的短版。对于高职师范类学生来说,这一问题更为严重,他们中间长期存在着重技能、轻理论;重专业、轻文化等现象。因此,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提高公共基础课的开课比例,增加开课门类势在必行。

(二)精简、融合学科专业课程

我国师范类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比例高达72%左右[2],学科“学术型”专业化教学倾向突出。这与高职院主要培养“够用、能用、会用”实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与精简,可以解决这一久而未决的问题。融合与精简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专业课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精简,淡化“学术型”学科专业化的培养模式,精简教学内容,在教材深度、广度、实用性上做研究,探索将几门课程合二为一,开发校本教材等做法。二是指教学内容的融合与精简,体现师范性。精简更新那些陈旧的、实用性差、基础性弱的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师范教育特色。这一尝试必须从教师身份的转型开始。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教师必须实现由学科身份向专业身份的转型,从改变自身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做起。精简学科性内容教学,凸显师范性,要将专业课程的讲授与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指导、班主任工作、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内容融合,实现教师学科教学身份向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专业教学身份转型。

在专业教学身份的理念下,教师不再仅是把学科体系的知识、能力教给学生,而是要探究融合性的学科专业课程模式,基于学科体系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学习、育人、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仅单一的学科教学是无法承担的[11]。

(三)突出教师教育课程的“师范性”

从对比研究来看,我国教师教育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显得单一、微不足道,师范性不足。没有突出高职师范类课程的实践性及应用性,忽略了有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方面的内容,欠缺课程之间的融通、衔接、不利于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高[12]。

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职师范类专业必须突破《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为主的老三门,增加教师教育课程的开课比例,提高开课门类,丰富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的、突出师范性的、有专业特色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

(四)增加实践课程与实践环节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指出:教师资格证“国考”除了完成对教师队伍的选拔功能外,还要告诉师范大学生该怎么教书,学生如何学习,不仅考知识,更重要的是考能力[13]。

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活动,包括教育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等。①分阶段、分层次、有目标地进行教育见习、实习,强化监管,注重实效。②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的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功能。开展诸如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简笔画训练比赛等课程或环节,以强化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③开展演讲比赛、讲课比赛、说课比赛、MOOC、微课、课件制作、翻转课堂、同课异构研讨等活动,提升学生教育教学能力。

(五)建立与“国考”相适应的课程考核制度

尝试建立与教师资格证“国考”相适应的、具有高职师范类专业特色的课程考核制度。在课程考核中不但有专业技能、知识的内容,还要融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养的考核,特別突出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如:使用形成性考核+诊断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模式,即:课程成绩=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50%+考试成绩30%,提高实践成绩的比重。实践成绩包括课堂练习、自主探究训练,模拟课堂、撰写教学心得等,将教学实践活动落实到每一节课中[14]。

通过梳理我国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内容及特点,可以看出:“国考”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与国际教育前沿接轨的产物。通过将高职师范类课程体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发现自身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差距。在“国考”视角下,高职师范类教育专业,必须认清形势,把握发展方向,在客观地研判自己处境的基础上:①掌握“国考”特点,领会其精要;②把握契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③不断总结创新,用决心和智慧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同时也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谋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继平.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N].人民日报, 2017-05-05(16).

[2] 李盛兵.我国高师课程体系的缺失-人文性和师范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8,05:52-55.

[3] 王世存,王后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必要性、导向及问题思考-基于对浙江、湖北两个省份首次考试情况的统计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04:32-37+18.

[4] 陈尚琼,余仁胜.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回顾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5,04:98-104.

[5] 何丹.“国考”背景下教师教育专业教师资格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104-107.

[6] 陈蓉.中国与芬兰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7] 刘茗,王鑫.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13,11:55-57.

[8] 曾洁珍.若干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J].教育导刊, 2003,10:52-55.

[9] 冼秀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2,03:118-120.

[10] 杜静.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向[J].教育研究, 2007,09:77-80+85.

[11] 朱旭东,李琼.论我国教师教育的二次转型[J].教育学报,2014, 05:98-104+112.

[12] 高俊学,刘伟光.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09:87-88.

[13] 王世存,王后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教育发展的里程碑[J].中国考试,2012,07:36-43.

[14] 陈淑睿,谢红燕.基于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的“两学”课程改革之思考-以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173-174.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科研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6SA0166)

作者简介:杨永平(1977-),男,甘肃古浪人,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音乐教育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