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理娜
21世纪随着新兴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教育进入了以人为本注重创新的互联网教育时代。英语教学在理念、内容、方法、教师角色和课堂教学模式方面都应随着时势的发展不断变化。本文主要探析手机App在艺术院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的可行性,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英语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一、引言
21世纪的中国已经和世界融为一体,中国人的英语学习,也从工具时代进入到了能力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不仅仅是敲门砖和工具,更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真正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作用。同时,21世纪也是数字时代,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在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满堂讲的灌输式教育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呼之欲出。
二、艺术学院学生的英语学习与自主学习理论
一直以来,艺术院校学生因其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和投入的时间及精力不足等原因,大学英语学习的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如何在以往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更适合于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如何有效激发和提高艺术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自主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选择、监控、反思以及与其他学习者合作的能力。因此,英语自主学习应为传统课堂环境之外的学生独立或自我指导式的学习;以及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够独自确立学习目标,对自己的英语学习具有责任感,从而最终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目标。
三、手机App在艺术学院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中的必要性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知识社会创新。当前的互联网不单纯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而是发展为联接无所不在的数据、终端设备,将互联网作为媒介联接真实世界中的万物。在此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可以推动各类创新,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07年教育部修订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要想充分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英语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我们必须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做出改革。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成为大学英語教学改革的重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手机作为网络运行的终端,随着它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各种新型App软件的不断研发,它必将成为新形势下教育革新的最佳载体,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及其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极大改变。
四、手机App在艺术院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的运用策略
笔者在统计与英语学习相关的手机App的过程中发现,可用于英语学习的手机App种类繁多,如各级各类英语词典、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方面的手机App以及英语考级方面的手机App。此外,还有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微信和QQ 等App也可以运用到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
以我院为例,尔雅和智慧树等平台和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同时,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手机App,如英语的听说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以所学内容为基础设置听说练习,在课下的时候学生可以在App的引领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反复多次跟随练习口语和听力,日积月累之后产生质的飞跃;在阅读App、写作App以及中英双语翻译App的辅助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监督和指导,制定学习计划、调节学习过程,学生和老师及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最后以形成性及多元性的评估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过程既能够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能够创新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方式,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例如在艺术院校中,音乐专业的学生可选择与音乐相关的英文歌曲App、传媒专业可选择强化自己专业知识的英语配音App,表演专业可选择英文电影的App等,他们可以自己掌控英语学习的切入点和进度,从而可以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最终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结语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新时期及新形势下,探索以手机App形式促进英语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完善,让英语能够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展;其次,学生能够在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这样的过程势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文化素质。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手机App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號:JG16DB105。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