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明珠
课堂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最好阵地,但基于应试的压力,许多学科教师缺少在课堂中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意识 ,导致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尽人意。因而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每一位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必要性和培养方法两方面进行论述。
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种能力。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的、更广泛的交际作用。
一、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远者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舌战东吴群儒;近者新中国第一外交家周恩来以其精湛绝伦的口才多少次化解刁难、赢得支持、挽回祖国的尊严和利益,所以口头表达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日益频繁,口头表达日益彰显它在沟通交流中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第5点中明确要求:“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而在“过程与方法”第5点中又明确要求:“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吸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课程标准中虽有明确要求,但学生是否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以下是笔者18年来对初中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观察与分析:总结起来是“不多说、不敢说、不会说、不能说”。
在机会上表现为“不多说”。原因是教师依然不敢放手学生,怕学生说得不好,耽误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索性来个一言堂,剥夺学生说的权利。哪种“你在台上滔滔不绝,我在台下昏昏欲睡”的课堂基本上就是因为“老师说了算”。
在心理上表现为“不敢说”,并呈现出高年级比低年级更不敢说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变化,尤其是青春期的到来导致了学生自我封闭心理的产生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担心说得不好或说错了会引来同学们的讥笑,所以初中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不敢说。
在技巧上表现为“不会说”。我们常看到初中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扭扭捏捏,说话的声音细如蚊子,甚至口齿不清。而在发言中能做到声音响亮、落落大方、语言流畅的实属少数。究其原因是在学校教育里,迫于考试的压力,许多教师更则重于学生的笔试能力,而对口头表达这一块,绝大部分的老师都不会花心思、想办法、花费堂上宝贵的时间,教会学生表达的技巧,创造机会让学生去锻炼。久而久之,学生在接受教育最重要的殿堂里得不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所以即使在学校接受了多年的基础教育,但依然没有掌握说话的一些必要的技巧,口头表达也一直不尽人意。
在内容上表现为“不能说”。学生能不能说,深层次的因素是腹中是否有墨。我们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回答常常是无法抓住关键说要领,特别是需要综合分析的问题,回答起来常常是东拉西扯、思维混乱、词汇贫乏、观点乏力、条理不清等。原因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和透彻,更缺乏丰富的课外知识。
所以无论从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还是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或是从中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来看,培养学生过硬的口头表达能力都应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及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培养学生口頭表达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一)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教育方法里,其中之一:就是解放学生的嘴,使他能说。从教18年,我一直认为课堂的精彩源于学生的“说”,学生的“说”里包含着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他对历史事件的情感态度以及学生本人的价值观,而且“学生的本事是练出来的”。所以多年来,我一直在每一节课里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创造机会的:
1.“把你所知道的告诉你的学习伙伴。”
我课堂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法,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一名学习上的伙伴。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先自行阅读课文,阅读课文后,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将自己通过初步阅读所获得的历史知识与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有时我还会随机抽取一两名学生在班上作交流。
长期坚持这一做法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自我阅读的质量以及加强学生的记忆都有着明显的成效。首先是这种“告诉伙伴”的做法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其次是因为要将初次阅读的收获告诉伙伴,所以学生都会认真阅读。第三是通过“告诉伙伴”的办法加强了自己的记忆,是实际上是一种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2.“请回答我的问题。”
问题式教学本来就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常常将一节课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来呈现,让学生在回答这些精心设计好的问题中掌握知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这不失为一种应试与能力培养两不误的好方法。
3.“请提出一个问题。”
上世纪40年代陶行知就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具有价值。”所以第一节课,我都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学生提问题可以在一节课中的任何时候。简单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同学直接回答,而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时,可让全班同学共同探討。
以下笔者举两个在任教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有学生问:“红军长征为什么不走大公路,大公路不是更好走吗?”;在学习《战略大决战》时,有学生提出:“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后,中共为什么不乘胜追击而导致了今天台湾与大陆分离的局面?”这些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教师可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讨。学生在提出问题和共同探讨问题中又得到了一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
4.“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展示和评价。”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小组成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他人发言时自己又要寻找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小组讨论确实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用于讨论的问题应是具有探究性、发散性的问题,实际上教师大可利用教材中“活动与探究”一栏中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
小组讨论完成后,要求每组派代表在全班中汇报展示本组讨论成果。因为有汇报展示的压力,所以学生在讨论时会更认真积极,同时汇报展示的是本组的讨论成果,所以学生需要综合本组所有同学的意见,筛选有价值的意见,这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是一种挑战,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必定得到极大的提高。
小组展示汇报后,其他组的成员要对发言人提出质疑、评价或补充。当他人的观点与你不一致时可提出自己的质疑,当他人的汇报不完整时可提出补充意见,当他人的汇报精彩时可由衷的赞美。
按照以上的几个方法主动创设让学生说的机会,经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便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敢说”。
上文已提及初中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表现为不敢说,要让学生敢于开口,教师就得在营造“说”的氛围上下点功夫。
1.说错了不批评,能主动发言就表扬。
学生敢不敢说,老师的态度很重要。每接手一届新的学生,我都会对他们说:“课堂是允许犯错的地方。如果你们都说对了,知道后果是什么吗?——老师都得下岗了!”轻松一笑,让学生放下了怕说错的恐慌心理。无论学生说得如何,只要是能主动发言,都应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要真诚的表扬他有勇气、能争取机会、有动脑筋思考等。若是发言精彩,老师还得大加赞赏:如“真有天赋!”“在这个方面可以当我的老师了!”“我们班可能出一个未来的历史学家!”等。只要老师不吝惜你的赞美,学生定会张开他的嘴巴大膽说。
2.引导学生善于倾听。
一张会说话的嘴巴是很有魅力的,一双会倾听的耳朵也是很受欢迎的。倾听是一种修养,是对发言者的尊重。有人愿意听,才有人愿意说。只有听众都能认真听时,发言者才会备受鼓舞,才有想说和说下去的勇气,相反有人说没人听则会使发言者倍感受挫。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有一妙招:就是随时让学生点评同学的发言或让学生给发言的同学打分。
3.加分激励。
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凡是能主动回答问题或点评他人发言的都应给他的小组加分。能为小组赢取分数是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的骄傲,所以能发言就加分的方法激励着一个又一个的学生争取发言的机会。
(三)传授要领,让学生“会说”。
说话是一门艺术,它是需要技巧的。我们所教的虽不是专门训练口才的课程,但是要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一些基本的口头表达要领还是要教会学生的。
课堂发言的基本要领包括:1.说话要响亮,至少在班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见。这是最为基本的,也是需要老师反复提醒和耐心训练的。2.吐字要清晰,不拖泥带水。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把所要表达的内容说清楚。3.语速宜适中。太快了不易听清,太慢了老师同学要焦急。4.眼睛宜望人。发言的效果如何,我们常能从他人的眼神表情中得到最真实的反馈,而且眼神的交流也是一种表达。
以上的要领不但要告诉学生,还要在课堂上反复的训练,只要老师有意识、有耐性,学生掌握这此要领也并不是一件难事。
(四)丰富知识,让学生“能说”。
那些在说话时能够深入浅出、顺手拈来,以随意态度输出的人,都是具有深厚知识储备的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腹中无墨,即使有再高超的表达技巧,也说不出令人满意的内容,学生的“能说”是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作为前提的。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说,就要在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上下功夫。
如何丰富学生的知识?
抓好课堂是关键。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大部分来自教材,课堂效果好,学生基础知识就扎实,就能答之有物。
海量阅读是必需。人类历史浩瀚如星海,教材所写不过是主骨。要让表达的内容更丰满,说服更有力,就必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老师可给学生推荐可读性强的历史读物。如当年明月著的《明朝那些事》、余秋雨著的《千年一叹》《寻觅中华》《摩挲大地》、R·特里尔著的《毛泽东传》……
史料補充是良方。初中历史教材受到篇幅的限制,对史实概括多而具体描写少,结论多而史料少,要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史料的补充不可省。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对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探索与实践,愿与同行分享。希望大家一齐践行,让学子之声在课堂中绽放异彩。
(作者单位:江门市蓬江区荷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