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薇薇
【摘要】数学是一门相对严密的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在心理学定义中,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扩散思维。
【关键词】扩散性思维;发展;培养;反思
扩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数学教学中扩散性思维的培养。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建扩散性思维的环境
长期以来,数学的教学以老师根据教材传授为主,学生容易习惯性地按照老师讲授的方式去思考,这对于学习基本概念、基本的知识有一定的益处,但仅仅依靠这种方式的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而扩散性思维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心理学家曾做过相关实验,人处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维的灵活性会更大,处在严肃焦虑紧张的情绪中,思维容易停滞。教学中轻松愉快的氛围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营造,教师需要有察觉教材中趣味知识的敏锐力,有将概念性、理论性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教学能力,还有组织学生即兴思考和团结合作的组织能力等,学生也需要保持积极思考和积极参与的心态。素质教育观倡导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学习,并且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认识事物。在课堂方面,老师可以通过活泼有趣的知识和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营造一个相对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在学生方面,老师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肯定他们提出的合理性并做出具体的解释与表扬。在教学方面,采用灵活的方式,准许课堂中的变动性。
例如初中一年级上册中,从自然数到分数的章节中有:
1.读出算式,并口算出结果:1/5+2/5=? 114+114=? 2/6+3/6+1/6=?2/9+2/9=? 2/9+2/9+2/9+2/9+2/9+2/9+2/9+……+2/9(30个)。
2.感受分数乘整数的意义:30个2/9相加读起来太麻烦了,(学生读起来都笑了)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学生会想到用乘法表示成30×2/9)然后让学生回答30×2/9表示的含义。
3.尝试计算:让学生尝试计算4/5×2=?并介绍一下计算方法,准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
上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对身边的一些分数进行思考,那些表示代表着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具体表示方法?采用比较轻松的话题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主要步骤是:首先由学生最熟悉最简单的分数加法引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引发学生的好奇,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去思考、去发散:怎样可以更简便地表达?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不过在这样的提问中,老师应该注意把握这个度和方式,尽量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为主。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和意义,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参与感。
二、在加强学生的基础上激发扩散性思维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关键。扩散性思维的培养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上的,不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扩散性思维也变成了一个空架子,并无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扩散性思维与打牢基础并不是割裂的,他们可以共同促进,在各个知识点熟练的前提下,可以做到一题多解,多问同解,甚至学生们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题目与问题,发现新的规律与方法。
在学习三角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四边形相关的基本知识。一题多解是指在已知题目的条件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方式得出正确的答案,最常见的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有求根公式法,配方法,还有利用莫性质求解等等。除了方程求解,还有几何方面等等。在几何课本上有一题:正方形的边长为a,以各边为直径在正方形内画圆,求所围成的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图略)。思路一:阴影部分面积的构成,可根据三角形和扇形的面积公式相加求得;思路二: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由圆和正方形叠加形成的,可以利用圓和正方形面积相减求得。
上面的思路都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即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法熟悉,对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熟悉,才会有相关思路的连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挥主动性去探寻各种解题的方式,在这之中老师需要进行具体的指导,几何阴影部分的求法并不仅仅局限于面积,如果联想不到扇形和三角形的组合,而一直纠结于直观的图形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发现面积的重叠,运用已知去求未知也是一种发散。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鼓励学生多做总结,多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三、在诱导变通中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扩散性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多样性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项思维,明确单项思维。单项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在相似的问题面前容易快速解决,但生活中很多问题不是相似的,单项思维反而容易起到固化作用,因此需要我们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需要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猜想大胆假设,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鼓励学生之间多交流,在学习一个知识时不仅仅只是解决书本问题,例如不等式的运算在生活中也可以运用,还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如证明题中的反证法,思考不是一维的,可以是变向的。
例题:在△ABC中,P为BC上的一点,试比较BP+PC与AB+AC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按照正常的思路常常会去想那些线段的大小都不知道,怎样去比较呢?于是就联想到相关的知识,不等式?三角形的性质?熟悉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立刻想到: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邊,于是进行验证,BP+PC=BC,BC为三角形的一条边,而AB,AC分别为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所以可以得出判断。
在上面例题中就有运用到扩散性思维,不仅仅局限于线段的距离,而是转化为相关的性质和不等式。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习总结和反思的习惯。在上面例题的基础上,还可以指导学生们去证明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定理,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扩散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不只是几堂课、几道题就可以形成的,它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认真学习,钻研,为学生们做榜样,同时也要灵活调整不合适的内容,多反思,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