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
在别人眼中,宋为是教师,而在宋为看来,他是教师,也是个孩子。
教师这个身份不是他“高高在上”的保护伞,而是他做一个孩子的通行证。因为只有做一个孩子,才能读懂孩子,才能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只有做一个孩子,才能和孩子做朋友,才能以孩子更容易接受的平等姿态去引导他们;只有做一个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的意义,才能真实感受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他们还只是孩子”
很多教师都说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难做,因为中学教师面对的是有着一定基础知识,具备基本逻辑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准成年人”,简单地说就是能听懂老师的话;而小学教师面对的是较为单纯的儿童,很多小学生还未形成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懵懂而“无知”,所以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和耐心。
在成为小学教师之前,宋为老师曾认为“孩子的世界我们成人不懂”,可当真正走近这些天真烂漫的儿童他才发现,当好一名教师,必须做一个孩子,要学会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而不能始终站在成人的视角“居高临下”,不能强制性地向孩子灌输成人世界的处事逻辑和生存法则。
面对孩子们稀奇古怪的想法和行为,宋为老师首先想到的不是糾正,而是尝试着去理解,告诉自己“他们还只是孩子”,要站在他们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用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引导。
在一次为偏远山区捐款献爱心的活动中,一个孩子理直气壮地说:“我三年级时捐的钱,他们还没还我呢!又让我捐,我才不呢!”他的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宋为老师哭笑不得的同时也气愤难当,认为这个孩子太看重金钱,过于自私。但宋为老师当时没有责备学生,只是先搁置了这件事情。事后,他仔细考虑,才明白这个学生只是没有理解“捐款”的意思,他以为“捐款”就是暂时把钱借出去,别人还会还给他。理解了孩子天真的想法,宋为老师才找到了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件事也让宋为老师明白,很多时候孩子不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做,可能并不是不想做,而是没有理解教师的真正意图,所以,一个小学教师必须要有“童心”,要站在孩子的视角思考问题,要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实施教育。
刚开始当班主任的时候,宋为老师每次走进教室,看到吵吵闹闹的“猴孩儿们”,总觉得有点头疼。后来,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宋为老师终于明白这些都是儿童的天性啊。他们还是孩子,教师不能压制儿童生长的能量,不能用简单粗暴的规则和秩序去“打压”他们,必须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有序地引导。
于是,宋为老师引导学生将在无序的追跑打闹中所释放的能量转化到有序的体育运动中来,为学生提供了必备的游戏、运动器材,如篮球、毽子、飞盘、羽毛球拍、沙包等,还带领学生组建了篮球队,定期进行训练,这样不仅让孩子们释放了过剩的能量,还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而面对孩子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等问题,宋为老师也没有采取常规的“长篇大论、苦口婆心”的教育方式,而是顺从了孩子爱玩的天性,采用了“趣味评比”激励法。宋为老师将当时流行的电脑游戏——“开心果园”的情境引入班级评价中来,设计了“开心果园”评比,从四年级时的“开心果园队队碰”故事背景,到五年级的“探访北京名胜古迹”故事背景,再到六年级的“太空探索”故事背景,孩子设计出了生动、有趣的评比故事,在积分、闯关、晋级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上进心在提升,学习兴趣在加强,好习惯在形成。
“他们不只是孩子,
还是渴望被尊重的生命个体”
面对孩子,有些人会产生优越感,觉得“不就是一群小毛孩吗”?在他们眼中,当小学教师很容易,“就是骗骗小孩子而已”。但宋为老师却从来没有以成人和教师的身份与姿态轻视这些孩子,而是设身处地地以孩子的身份与他们平等对话。在他的教育观里,这些孩子或许还懵懂无知,或许还天真烂漫,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应该被尊重、被珍惜。
宋为老师经常想起几年前的一个场景:他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来看他,看到桌上放着两本曾经做过的练习册——《帮你学口算练习册》和《轻巧夺冠数学练习册》,几个孩子笑嘻嘻地跟宋老师开玩笑说:“呦!宋老师,您现在还‘骗你学呢!”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却让宋老师重新思考教育方式。很多教师总是用简单的方式把所有的事情堆到学生面前,自欺欺人地认为“他们只是孩子,轻轻松松就可以对付他们”,可是殊不知,“被尊重”还是“被欺骗”,这些孩子心里也有一面镜子。教师认真对待孩子,孩子自然会感受到尊重和珍视;教师敷衍了事,孩子也必然会叛逆抗拒。
宋为老师遇到过让他异常头疼的孩子。因为家庭原因这个孩子常年独自和保姆生活在一起,由于缺乏爱和陪伴,他常常情绪不定,不守纪律,不做作业,成为了“问题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宋为老师到孩子家里跟他谈心,当看到家里只有孩子和保姆,还有满满的书籍,当听到孩子说他最难忘的事是妈妈临走前去超市给他买好吃的,他最开心的事是和一个小朋友一起玩耍,宋为老师才深深地理解他内心的孤独和恐惧。此时,宋为老师不是教师,而是读懂孩子孤独与渴望的朋友,他想“如果我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作为一个孩子,宋为老师终于明白,这个敏感的孩子不是什么都不懂,而是什么都懂,他最缺乏的不是教育,而是爱和陪伴。面对这样的场景,宋为老师没有拿出老师的姿态去教育他,而是以朋友的方式跟他谈心,走进他的内心。当知道孩子的父亲用暂停买书的方式惩罚他时,宋为老师成了他的“战友”,帮助他跟父亲谈判。通过这样的方式,宋为老师赢得了孩子的心。
“他们首先是父母的孩子”
作为一个教师,宋为老师深知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而作为一个孩子,宋为老师也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因此,宋为老师坚信,在教育的路上,教师永远不应该孤军奋战,教师和家长应该成为最坚定的“盟友”,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彼此促进。
宋为老师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通过建立班级博客、微信群等网络交流平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每学期组织亲子长走、登山、阅读、慈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增强家校互动,并在学生成长的几个关键期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以此来提高家长教育的能力,在这种与家长的彼此了解、互动、指导中,实现家校协同教育。
例如,瑞瑞经常不完成作业,做事拖拉,宋为老师多次与他的家长沟通都没有什么效果,所以就到瑞瑞家进行了家访。家访中,宋为老师得知瑞瑞从小是由姥姥带大的,父母工作繁忙,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三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教育上难免会产生一些分歧,父母往往屈从于隔代溺爱;父母工作忙碌疏于教育就致使瑞瑞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从而也影响到学习习惯的养成。了解了瑞瑞家的实际情况后,宋为老师才明白为什么对瑞瑞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为不论在学校教育得多好,一回家瑞瑞就“现了原形”。宋为老师认识到光靠教师的说教是没有用的,必须改变家庭环境,让父母亲身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于是,他向瑞瑞家人提出了几条建议:瑞瑞姥姥要和父母的教育思想保持一致;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尊重他作为家庭一员的权利,一些事情征求他的意见,但不要完全顺从他;爸爸要在忙碌的工作中挤出一些时间陪伴瑞瑞,等等。瑞瑞和他的家人欣然接受了宋为老师提出的这四条建议。从那次家访后,瑞瑞果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虽然没有一下就做得特别好,但是每天都能够感受到他在努力地改变自己。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力量。
作为一个教师,宋为老师不想长大,因为这样才能离孩子近一点,更近一点。
编辑 付江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