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探究”,促进数学课堂优效发展

2017-10-20 18:11李正国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发展

李正国

[摘 要] “微探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个微课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释疑、剖析体会,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难点,实现高效学习. 概念学习中巧用“微探究”,能活化思维,促进概念理解;知识建构中巧用“微探究”,能让学生亲历过程,实现自主建构;拓展应用中巧用“微探究”,能发散思维,培养认知策略.

[关键词] “微探究”;优效;发展

“微探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个微课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释疑、剖析体会,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难点,实现高效学习.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实际,让课堂成为促进学生灵感闪现、思维创新、能力提升和长效发展的殿堂.

概念学习中巧用“微探究”,能

活化思维,促进概念理解

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在概念教学中巧用“微探究”,能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本质. 譬如,执教苏教版七年级上“有理数的乘方”,在讲解“乘方”概念時,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展开“微探究”的——

师:请同学们做一做,拿一张白纸依次对折1次、2次、3次、4次、5次……观察白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齐):白纸越折层次越多、白纸越折越小、白纸越折越厚……

师:白纸对折1次有几层?

生1:2层.

师:再继续对折1次,变成了几层?现在的层次增加了几倍?若用算式表示,该如何表示呢?

生2:4层,现在层次增加了1倍,用算式可以表示为2×2.

师:若对折3次、4次、5次,又分别变成了几层?用算式如何表示?

生3:分别变成了8层、16层、32层,用算式表示可以分别表示为2×2×2,2×2×2×2,2×2×2×2×2.

师:通过上面的算式,你能从中发现白纸对折次数和层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吗?

生4:白纸每对折一次,纸的层数就增加一倍,对折几次,白纸的层数就相当于几个2相乘.

师:根据上述同学的总结,若对折100次,就是100个2相乘,但是这样表示的话是不是显得很烦琐呢?还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吗?想一想,在小学时,2的平方和立方是如何表示的?

生5:老师,我知道了,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2×2表示2的平方,即22;2×2×2表示2的立方,即23;依次类推,2×2×2×2表示2的四次方,即24;2×2×2×2×2表示2的五次方,即25;n个2相乘,表示2的n次方,即2n.

师:说得真棒!一般地,若相同因数换成a,则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就称为乘方,读作a的n次幂(或a的n次方),其中a表示底数,n表示指数,乘方的结果称为幂.

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乘方概念及有关意义,笔者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展开了“微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白纸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探究白纸对折数和层数的关系,列出算式,从中发现变化规律. 但由于相同因数过多时,利用算式进行表达过于复杂和烦琐,于是通过平方和立方的迁移和类比,启发学生探求出乘方这一更为简便的表示方法,从而引出乘方、指数、底数、幂等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建构中巧用“微探究”,能

亲历过程,实现自主建构

在知识建构中巧用“微探究”,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定理”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微探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首先,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同学们,请你以直角顶点C为切入点,向斜边AB引一条中线CD,此时线段CD将一个一般直角三角形ABC分为两个等腰三角形.

师:你是如何验证它是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呢?

生1:我通过画图,然后用尺子测量发现的.

设计意图 通过“微探究”,让学生把握定理的内在本质. 先由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和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推出定理,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整个“微探究”过程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实现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强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拓展应用中巧用“微探究”,能

发散思维,培养认知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后,教师要注意巧妙挖掘有效的“微探究”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深入思考,自主探究,灵活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掌握知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认知策略,发展思维深刻性、灵活性以及创造性,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摇 通过对问题进行“微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问题1是在原问题的基础上改变了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此问题通过图像法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 探究性问题2是在探究性问题1的基础上将A,B,C三点的坐标做了改变,由已知量变为未知量,此时,通过取特殊值可以使问题快速、简捷、有效地获解. 探究性问题3是探究性问题1和探究性问题2的拓展深化,将问题引向更深层次,旨在强化学生对解题思想方法的掌握,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巧用“微探究”,引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自主建构知识,不断碰撞出思维火花,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促进数学课堂优效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