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辉
【摘 要】习近平同志“11·7”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向四做”,是新闻工作者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指南。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坚持正确的工作取向。
【关键词】四向四做;职业道德;舆论导向
新闻行业中,新闻从业人员的个人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新闻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也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习近平同志“11·7”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向四做”,是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最好的诠释,他勉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立场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一、讲政治才能更好发挥“耳目喉舌”作用
(一)坚持党性原则
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以党性原则为根本,体现党的意志和主张,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树立和增强看齐意识。看齐,就是要向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看齐。齐,才有序;齐,才有力。有序和有力,才能保证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敏感性,才能在形形色色的诱惑前,保持气定神闲的政治定力。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山无脊梁要塌方,人无脊梁会垮掉。因此,处于纷繁复杂舆论环境下的新闻媒体,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格局时,只有深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闻观教育,才能有效引导新闻从业人员固守新闻之根本,做好党的“耳目喉舌”,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新闻事业应当是人民共同的事业,需要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并要积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央电视台在2016年年末发起了以“2017新年愿望”为主题的视频征集活动,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次积极、有效的成功实践。
每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该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守纪律、讲规则,把党的方針政策体现到新闻采编工作中去。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才能引领时代
如今,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准确把握新闻宣传的主题、主线、主调,认真做好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各项工作,传播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显得尤为重要。
(一)舆论导向的内涵
舆论导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媒体自身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指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要统率和指导社会舆论。这就要求在大是大非面前,新闻媒体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和舆论导向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态度明确。
因而,新闻工作者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应达到四个要求:宜解不宜避,坚持舆论引导的鲜明性;宜缓不宜急,把握舆论引导的渐进性;宜全不宜片,讲求舆论引导的辩证性;宜诱不宜硬,注意舆论引导的启发性。
(二)判断和立场是关键
文者,贯道之器也。
导向性贯穿于新闻报道的始终,要做什么样的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报道,这其中的每一个决定都隐含着新闻媒体自身的观点立场和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标准。所以,新闻工作者要以传递正确的立场、态度、观点为己任,敢于发声,紧跟时代、放眼全球,多写作一些脍炙人口的文章,多写作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展现时代主旋律的好文佳作。
我们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作为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感受到时代的铿锵脉搏,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之中,淬火铸炼,在时代的浪潮中捕捉激越的潮声。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才能把正能量的新闻,把有思想性、有故事性的好新闻传播给大家,才能反映出老百姓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以接地气的选题,表达炽热的人文关怀,小切口讲述大主题,彰显新闻的温度和价值。在去年11月份,市场星报刊发《网瘾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 银发族玩手机也疯狂》,以“母亲迷上上网打牌,夜里两点还不休息”、“用手机看电视剧,做饭时也不停歇”的实例作为切入口,直白地点出了老年群体沉迷网络的问题,并给出“上网要有度,老年人还是要出去走走,寻找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圈”的建议;《临近退休话夕阳如何规划才最美?》这篇报道,主要以社会发展和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为切入点,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新社会环境下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引导社会的积极思考。
三、有融合意识才能实现业务精湛
全媒体时代,也是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握有“麦克风”和“摄像头”,在这种全民皆“媒体”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就不仅仅是要能写出文章,更要有融合意识,才能让业务更加精湛。
(一)媒体融合是趋势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媒体兴起之后,传统媒体在这种新形式的撼动下也发生了传播形式上的变化。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从业人员,不光要懂新闻、懂技术,还要知管理、擅策划,新闻工作需要大量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
2016年,全国首个纸媒航拍专题《星眼看合肥》隆重面世。她融合了平面纸媒、H5、微信、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百万以上点击率的视频记录着多媒介融合的光辉业绩;其中VR《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给力G20”等专题,点击率超500万次,得到了国信办的充分肯定和推广。
航拍+网络直播,这一科技与新闻的有效融合不仅弥补了纸媒时效性较弱的不足,也带给受众前所未有的现场感、参与感,有力提升了受众的媒介黏合度,传播效果更好。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创新融合意识的体现。
(二)个人的媒介素养要提升
新闻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和责任,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极高的个人综合素养。一方面是业务素养,对自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有较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媒介传播方式与技能,在内容的选择、价值的判断、动机的确定等过程中,要有能力去进行鉴别;二是品德素养,记者应坚守职业道德,客观报道事实,尊重公民权利,具有自律意识。endprint
四、以人民为中心才能赢得信任
近年来,传媒行业大力弘扬新闻工作者“走、转、改”精神,要求新闻从业者积极走进基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要深入一线,采写具有现场温度、充满真情实感的报道。
(一)发挥社会价值
2011年,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曾热评“俞佳友现象”。说的是一名普通记者俞佳友,下派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期间,走遍所在乡镇72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头和村落,写实事、说实话、诉真情,切实架起了贫困山乡与外界的畅通桥梁。俞佳友的事迹告诉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记者的职业生涯,不光要有长度,还要有厚度。这个厚度,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心系群众,为人民群众鼓与呼。新闻工作者手中的笔,到底应该写什么?答案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做到无论身在何方,始终要心系人民群众,始终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热忱,报道最真实的群众生活,只有时刻做到“心中有人民,笔尖写人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一名新闻从业者应有的社会价值。
(二)抵制不正之风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闻行业不断爆出新闻勒索、有偿新闻、不实报道、虚假广告等现象,这些不正之风极大地破坏了新闻从业者的形象,部分媒体和新闻采编人员在职业道德方面的严重缺失,也给整个新闻行业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
几十年前,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就曾撰文,他说,“今天的中国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记者呢?我觉得我们最需要敢于说真话,有气节,对事物有清醒认识的记者。”当今社会,我们所在的新闻行业虽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每一个新闻从业者仍应该把“说真话、有气节、有认识”作为我们崇高的职业追求。早些年,上海、河北等地纷纷建立了省一级的新闻道德监督委员会,希望能够通过把社会力量的监督和新闻媒体内部的行业自律结合起来,从而对新闻行业内的职业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查处。这些机构的成立对新闻从业者在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素养提升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采取有效方法
近年来,我们要求新闻从业者们必须要走到新闻一线去,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俯下身、静心听,让我们的作品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同时,切实反映民声,弘扬时代主旋律。
习近平同志一直号召新闻从业者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技能,还要多多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报道。
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我们一定要时刻将人民记在心中,将责任扛在肩头,将担当落在笔尖,将大义牢记于胸。我们要时刻以“四向四做”为标杆,做一名既懂政治,又讲规则;既守纪律,又擅创新;既勤奋工作,又甘于奉献的新闻传播者。
参考文献:
[1]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 陈亮等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
[2]崔保国.媒介变革与社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海贵.现代新闻采访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4]路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作者单位:市場星报社)
责编: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