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457003)常桂娟
医学界将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1][2]。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是这类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三高症”[3],俗称“富贵病”[4],且老年人(60岁以上)这一弱势群体中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或高血糖的患者不在少数,其所占比率高达40%~45%左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本文就创新型护理模式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护理的应用效果予以剖析,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80例从2014年8月~2016年3月于我院心脑血管科就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并在其知情情况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传统组和特殊组。其中,传统组女患者有11例,男患者有29例;年龄为45~76岁,平均年龄为(62.51±5.83)岁;疾病类型:原发性高血压19例,心肌梗塞11例,冠心病10例。特殊组女患者有12例,男患者有28例;年龄为46~75岁,平均年龄为(62.79±5.42)岁;疾病类型:原发性高血压18例,心肌梗塞10例,冠心病12例。对比分析两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信息,发现其在该系列数据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其具体信息如附表1所示。
1.2 护理方法 在现有护理模式下采用常规性护理法对传统组患者进行护理(随机采取常规性护理措施),在此前提下予以特殊组患者在创新型护理模式中进行全面性护理,其具体实施内容如下:①由相关医护人员在充分了解本组患者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后制定针对性的个体护理方案(包括饮食护理等),并制定和实施相关的疾病知识、用药知识以及各类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的宣教方案,同时耐心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细心为患者及其家属解释不同阶段的不同治疗方案以及正常现象和相关注意事项,并耐心回答其提出的所有疑问,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家属掌握一定应对突发情况的技能。②护理人员应主动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指导其将生活习惯合理化和规范化,辅助患者将一切影响病情的危险因素扼杀在摇篮中,提升整个治疗的安全有效性;还应适当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救能力,向患者传授最基本的应急自救方法以及检测自身各项基本生命指标的方法,并向患者介绍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规性药物。③在为患者提供优质疗养环境的同时应定时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患者对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加大巡视力度,以便患者出现突发状况时能够得到第一时间的救治,减少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危害;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出院后的康复指导方案(由家长配合)和明确复诊时间,并定时定期对患者进行病情随访工作。
1.3 观察指标 由我院从事护理工作五年以上的工作人员按我国医学相关规定制定相应的护理好感度评分卷以及护理效果评测卷对两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展开实际护理好感度和护理效果问卷调查活动。护理效果评测卷共分为五个主题(疾病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社交能力及其他),每个主题共20分,总分为100分。护理好感度评分卷以选择题为主,总分为100分,共分为三个阶段——①好评:得分在90分以上(含90分);②中评:得分在80~89分之间(含80分);③差评:得分低于80分以下。总好感度=(好评例数+中评例数)/总例数×100.00%。
附表1 传统组与特殊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信息(n,±s)
附表1 传统组与特殊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信息(n,±s)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 年龄(岁) 疾病类型(原发性高血压/心肌梗塞/冠心病)传统组 40 29/11 62.51±5.83 19/11/10特殊组 40 28/12 62.79±5.42 18/10/12 t/ x2 0.09 P值 >0.05
附表2 对比传统组与特殊组患者的护理好感度(n%)
附表3 比较两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评测情况(±s)
附表3 比较两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评测情况(±s)
组别 例数 疾病认知能力 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 社交能力 其他传统组 40 9.17±2.59 8.24±2.10 9.12±2.28 8.83±2.38 9.20±2.33特殊组 40 15.48±3.79 15.52±3.71 15.77±3.60 15.62±3.88 15.45±3.52 t 4.47 6.16 5.29 5.14 4.9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研究数据经初步性整合后录入至SPSS20.0统计学软件中予以进一步科学性的分析处理,利用(±s)代表计量资料,检验通过t进行,并采用卡方值x2对比计数资料,若其最终比较结果显示为P<0.05,则说明两者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区别性的护理后,传统组患者的护理总好感度为72.50%,特殊组患者的护理总好感度为97.50%,前者小于后者,且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特殊组患者亦在护理效果评测情况的相关数据中优于传统组患者,且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实际情况如附表2、附表3所示。
“四高一多”[5][6](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和多并发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出性特点。据相关调查统计,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目前已超出2.7亿人,每年因该系统疾病而死亡的患者竟多达300万人左右,在总死亡病因中所占的比例高达51%[7][8]。相关医学研究表明,针对性的治疗和全面性的护理是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及减轻其治疗痛楚和加快其恢复速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而予以患者创新型护理模式下的全面性护理,可在使医护人员掌握患者临床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其制定和实施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护理方案,帮助患者逐渐强化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能力以及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自救技能[9],不仅优化了护理工作,同时还大大地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患者的生存率。目前,该种护理模式因其人性化优势已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运用。
本文研究表明,特殊组患者均在护理好感度以及护理效果评分情况中优于传统组患者,且存在明显性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知,在创新型护理模式下予以心脑血管患者全面性护理能够同时提升患者的护理好感度及护理效果,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