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享经济促进社区融合的趋势及机制
——以北京S社区共享生活为例

2017-10-20 02:56:41何俊芳
城市观察 2017年5期
关键词:社群信任社区

◎ 陈 晶 何俊芳

社区共享经济促进社区融合的趋势及机制
——以北京S社区共享生活为例

◎ 陈 晶 何俊芳

通过北京S社区共享生活呈现互联网时代下社区共享经济兴起和发展的新趋势,尝试探讨社区共享经济促进社区融合的可能机制。研究发现,社区共享经济不仅酝酿着社区新业态、经济新模式以及社区经济发展的无限潜能,还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区共享经济与社区融合在不同的层次上相互作用、互相促进,不仅是由于空间、资源、社群在社区内部的交叠、重组和变革,也是“利益驱动”和“关系驱动”并驾齐驱的社区价值观以及人际信任与市场信任互构共赢的社区信任结构升级的过程与结果。

共享经济 社区融合

社区共享经济是以社区信任为前提,以经济互利为基础在社区范围内展开的集体行动,它能够促进社区融合。“互联网+”时代下的城市社会,“共享”发展理念正由宏观经济运行逐渐向社会生活方式渗透,共享性的生活方式开始重新整合日常生活空间。李克强总理指出,共享经济让“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共享经济不仅是人们在互联网时代以共享为特征的经济活动组织方式,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资源共享条件下的分工合作与共享发展,实质是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1]。城市社区共享经济对于社会治理创新、社会信任体系建设、社会关系的重建以及社会公平与进步均具有颠覆性的价值和意义,大大推动了城市社区的社会融合。本文尝试通过对北京S社区共享活动的实践分析探讨社区共享经济活动促进社区融合的新趋势,深入剖析社区共享活动促进社区融合的内在机制,体现共享经济对社区生活以及社区中的人们的深刻影响和深度变革。

一、文献回顾:社区融合与共享经济

社区融合是以构筑良性的互动交往与和谐社区为目的,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形成稳定的生活、地域共同体的状态和过程,具体表现在社区各群体之间经济生活、社会关系、社区互动参与、社区归属感和社区信任等方面。一般说来,社会融合与社区紧密相连。目前不少研究将社区融合看做是社会融合在社区层面的微观体现,它表现在社区经济、社区公民权利及公民待遇、社区心理融入及社区认同感等维度层面(童星和马西恒,2008[2]①;郑祥福、杨美凤,2012[3];李增元,2013[4]);另一种观点更突出社区融合的“社会关系融合”性质,关注文化价值、归属感、心理认同、人际互动交往等层面(唐钧,2006[5];王桂新等,2007[6];崔岩,2012[7]),特别是强调社区融合侧重于“强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公共利益的维护、社区自治、社区参与、人际网络体系、培育普遍信任的邻里关系、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等(孙肖远,2010[8];陆自荣,2014[9])。社区融合充分体现了“共享”的价值观和互动体验。同样地,共享经济发生的初衷正是在于满足人们社群意识的认同和增加社会联系的渴望(Gorenflo,2013[10])。

共享经济的实质是将个人、集体或企业的闲置资源,包括商品、服务、知识和技能等,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平台,实现不同主体之间使用权的分享,进而获得收益的经济模式[11]。共享经济不仅满足了物质资源共享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社会交往、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心理文化的需求。随着共享经济从国家战略转向社会行动,共享经济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且难以预见的影响。一是它正在构建一种休戚相关、伦理价值共享的共同体社会。龚天平(2016)[12]认为经济共享是稳定社会成员心理、增强社会成员情感联系、维系社会成员团结的基本纽带,能够增进社会凝聚力。吕本富(2016)[13]提出,共享经济能够重塑城市文化价值。何方(2016)[14]认为,共享经济的兴起与发展通过建构新型社群塑造了一种新型社会结构,推动人的关系和角色向本源回归,构建强社交关系,使人们在共同体内“不仅具有物的连接、钱或利益的连接,还有价值的连接和情感的连接,彻底摆脱工业化对人性的异化[15]”。宋逸群(2016)认为共享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就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组织关系方式的跃变,真正具有了马克思预言的“自由人联合体”特点[16],个人的地位得到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跃升形成了新的组织方式。二是共享经济的发展正在改变并重构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由此带来的新型社会关系将对人际交往、信任体系、职业与阶层结构、资源流动,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平与进步都产生不小的影响(蔡丹旦等,2016[17])。国外很多研究都指出社交网络对于在共享经济中建立信任的重要性(Botsman和Rogers[18])。三是改善了人际信任模式。信任是推进社会融合和保证社会运行的主要因素,是社会融合的基础(Simmel,1950[19],陈捷等,2011[20]),而信任也是共享经济的前提和核心。不少学者将“信任”视为共享经济的重要特征或基本内涵之一,认为只有建立起比传统经济更为牢固的信任关系,陌生人之间才能够接受共享模式(佩珀斯和罗杰斯,2014[21])。四是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社会互动的强度和社会关系的亲密度增进人们的归属感(蔡丹旦、于凤霞,2016)。共享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身份、价值观念多元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自我认同和以往基于单一身份形成的归属感[22]。共享经济预示着一个追求节约、低碳、实现物质与精神均衡的新生活方式与新生产方式的革命正在兴起(张孝德,2015[23]);而新型社群的网络交流、平台构建、活动传播、生活分享等,也正在引领社会价值观,即对“社群精神”“社群情感”的价值认同。由此,我们看到,共享经济正在致力于重构和唤醒社会的文化价值、社会关系、人际信任以及互动与归属感等,与城市社区共同体的精神价值是一致的,形成了促进社区融合的新动力和新趋势。

二、社区共享经济促进社区融合的实践

本文主要以北京市海淀区S社区的共享微信平台的共享经济活动为实践案例,展现社区共享微平台经济活动促进社区融合的发展状况,分析S社区共享活动促进社区融合的状况和特点。本文所说的社区共享平台主要指以社区成员为服务对象、以社区资讯和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微信公众号、社区微平台以及社区论坛等。S社区是集大型购物商业区、教育区、超市、银行、医院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的大型中高档成熟生活社区,社区居民约12000户,包括16个小区,其中,4个高档小区,3个多产权(回迁户)小区,2个高校家属院小区。从2016年初见端倪至2017年3月,建成运行的社区公众号及社区共享微信平台近百个,涉及社区成员家庭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主要集中在二手闲置转卖、信息资源分享、各类社区活动、兴趣社交、生活服务等。本文调查涉及了S社区2个公众号、12个二手闲置微信群、8个小区邻里微信群、6个孩子家长微信群(本学区)、9个团购微信群、10多个兴趣微信群以及房产租赁、商业服务微信群。其中以二手闲置转卖等为主题的微信平台占40%以上,参与人群98%为女性。这些社区共享微平台以社区居民自发组织为主,也包括提供生活服务的商户所搭建的微平台,主要分为居民自组织型平台、物业导入型平台、精英引领型平台、商务拓展型平台、邻里微商型平台等五种类型,活动情况见表1。

社区共享平台的发展状况和共享活动为社区居民营造了符合共同价值和需求的共享环境。一是微平台共享活动活跃频繁,基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物品置换交易蔚然成风。例如,由社区居民自发组建不以营利为目的、自主运营仅限社区居民身份居民自组织型平台,群成员可以自由交换信息、交易物品等,此类平台的活跃度很高,共享活动频繁,成交笔数最多,发言频次月均5000余人次,闲置物品交易额也绝不可小视,其中一个二手闲置互动群月均交易额近6万元(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二是由微平台确认的社区邻里身份与群友们互助友善的群生活使得群成员增强了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交流过程中,彼此亲切问候、幽默调侃、办事求助,在旧物转让、邀约活动、分享趣闻、反映问题、利益维权等事项上都倾向于从社区居民的友好关系和共同利益出发进行互动。三是社区范围内的线下交易方式更增进了彼此的认知和邻里情谊。例如,微平台组织的售卖、团购、参观、旅游、跳蚤市场等社区居民公共线下活动,通过信息和物品共享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较多的见面和资源共享机会,提高了居民的熟识度和信任感,还为邻里互助创了可能。四是满足了社区居民对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资源的需求。如“辣妈群”“羽毛球群”“瑜伽群”“茶吧”等微平台发言频次最高,利用自身社交聚集能力和优势搭建平台,组建社交俱乐部,营造了许多邻居见面和互动的机会和场景,加强了社区内的社会网络。五是微平台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S社区公众号每天推送社区范围内发生的大事小情、物业信息、失物招领、闲置置换、入学报名、送餐洗衣、社区事务论坛等各类资讯信息和服务,既解决了社区居民的燃眉之急,也有助于对社区公共管理和治理事务进行监督。六是微平台满足了社会范围内近距离、可信度高、可及性强的各类生活需求。以商业拓展性为主的微平台在社区范围内的实体服务商业创造了社区居民在生活圈范围内的消费惯性和便捷性,不仅满足了生活需求、兴趣爱好等,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平台上的消费体验公开还有利于营造公开透明的社区市场环境。

表1 S社区共享微平台活动情况

三、社区共享经济促进社区融合何以可能?

博茨曼认为,共享经济的产生依赖群聚的社会群体、闲置产能、共同享有的理念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24]。因此,社区共享经济至少应具备共享社会群体、共享资源、共享理念和信用机制等基本条件。“共享”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一种包涵并联结了人、物、关系在其中的概念。不仅如此,它还天然地具有空间的概念,“共”从根本上拉近了空间距离和一些“看不见”的关系。本文在梳理社区共享经济与社区融合关系的基础上,从社区共享经济促进社区融合的主要动力、网络基础和信任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一)空间、资源、社群三者叠合重组——社区共享经济促进社区融合的主要动力

1.社区共享空间和阶层增强了社区同质性

空间形塑着邻里互动,植根于邻里间的空间认同和阶层认同。社区成员进入了微平台后,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熟人,原本异质性的个体克服了身份和阶层的约束走向一个同质性群体。在共享经济情境下,同一社区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在阶层上会逐渐越来越接近和同质化[25]。同时,共享微平台的“去阶层化预设”增进了不同阶层社区成员间的认知和感情,有助于瓦解阶层性排斥。S社区共享平台就是在其成员不了解各自经济背景的情况下,共同构筑互动平台,而且在身份、职业、地位“无标签”的情况下进行信息交流分享。

2.资源分享促进社区阶层融合

社区共享经济加速了社区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越来越接近真正的需求,并满足了不同阶层群体的需求,同时促进了阶层的互动和流动。信息带来的机会是促进社区阶层间流动的核心。信息资源分享有助于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的提升。社区共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资源匮乏者降低流动成本,提升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公平(王家宝等,2016[26])。通常来说,高价值的信息和更优质的资源总会在高价值的阶层内流动。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有效减少了对信息流通的阻碍。也有研究表明,中低收入消费者是共享服务主要的需求方,也是共享经济服务供方的主力军,同时也正是通过共享经济消费转移效应实现福利提升的最主要获益群体[27]。《瓶颈》[28]一书指出,居住在一起的一群人却无法接触到彼此的网络,这仍然是阶层流动的瓶颈,因为只有接触到网络才能接触到机会。因此,社区空间内的共享平台对于创造机会和弥合阶层资源不通畅具有重要作用。

3.社群化②重建社区交往结构

在共享时代,社区个体的生活世界不断被社群化,在城市中构成了一个个社群化的社区。S社区成员在参与社区共享经济的过程中,通过正式的经济往来加深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形成社群化的生活轨迹和习惯,这种新的社群化关系会在不断重复中建立忠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参与者之间通过频繁的互动不断形成互惠的行为规则和诚信的交易环境,社会关系不断从熟人圈子向陌生人圈子拓展。段永朝(2012)[29]认为,网络群组织是“一个不断发育、生长的网络”,它使得个体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更为凸显,成为一种“主体间的共同体”。当基于社区认同的社交网络、社区信任与社区网络平台的社群认同和信任相互叠加,就更有利于促进社区融合。

(二)互利社交型社会资本——社区共享经济促进社区融合的网络基础

1.“关系驱动”和“利益驱动”并驾齐驱

社区共享经济得益于社会交往网络的连接,也促进了社会交往。社区共享经济在实现满足社区成员生活类需求的同时,还发展了社会资本。社交化的社区共享平台是促进社会融合,助推城市空间更新,以信任为前提、以经济互利为基础展开的集体行动。共享平台成员之间不仅具有物的连接、钱或利益的连接,还有价值的连接和情感的连接,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市场交换关系的零社会交往的状态,它在社会资本的积累方面也存在着积极的作用[30]。社交化依赖于每个社区成员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等内在驱动性。

我们看到,精英引领型微平台的发言次数月均14000余条,进行充分的朋友般的互动交流。即使其他微平台也都发言活跃,参与率高;二手闲置群成员原在“闲鱼”等二手交易网上没有交易的宝贝很快就在社区内部完成交易,并且能放心地进行面对面交易,从社区“陌生人”变为熟悉的邻居。社区共享经济让社区成员从互联网平台转移过来,因为只有在共同社区中的交往才有可能是持续性的。社区融合的纽带将共同体情谊联通共同利益和需求,将共同体关系更私人化、个性化、具体化,利益交换也更明朗化、纯粹化。以社区为引擎的共享经济模式,依赖的是在资源共享过程中与所有参与者形成的强社交关系,建立在“共同意识和利益”价值观基础上“以人聚商”的商业模式。

2.共享经济活动使社会关系价值增量

社区共享经济活动对个人在社区强社会关系的形成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形成的社区邻里社会关系将对个体的信用威望、职业发展、社会地位,家庭发展乃至整个社区的发展都产生不小的影响。“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友善的举动,每个人都想在邻里间传递友善的讯息,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威望,以期获得更多更优质的社会关系资源。调查发现,分享行为越多的成员,识别率越高,信誉度和威望越好,线下结识为朋友的概率也最高。在S社区共享活动中,每个个体不但可以享受到低价与个性化的服务,也获得了可靠的社会关系资源。通过共享机制盘活并整合物质和人际资源,使社区成员在更近的时空内以较低的成本享受到更高品质生活的同时,构建新型社群关系,推动人际关系和角色回归本源,这种“生活过程分享”和“社会记忆共享”的社会交换方式追溯和丰富了社会融合的价值内涵。

(三)人际信任与市场信任的互构共赢——共享促进融合中社区信任的建构逻辑

1.共享活动催生新的社区信任结构

社区信任是促进社区共享的重要基础,与社区融合和社区发展密切相关。S社区成员通过共享活动增加了认知、互信、交流、互动,通过自律以及平台规范和监督的约束,加强了彼此交往行为的可预期性。在共享的社会里,信誉资产是获取陌生人信任的凭证[31]。因此,社区信任是社区共享行为产生的前提,信任基础决定着信任的程度,进而影响共享行动的活跃度和平台的发展。现代化就一定“破坏了社会关系网和以关系为基础的信任”吗?当城市化“遇上”共享经济,由于经济活动往来,各阶层的互动联系反而是越来越紧密了,个体在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和信用基础上的各种资源分享和交换越来越决定了个体在社区互动中的角色、地位和声誉,并越来越重视并积极维护自身在社区互动中的形象和作用。

2.共享经济对社区信任的潜在培育

信任是共享经济的内核。社区原本陌生的个体,尽管没有任何信任背书,但通过平台最大限度地参与资源交换、社区协作等,释放了个人生活时间和空间。“分享”的社交特性可以帮助社区成员打开更宽广的生活圈,有助于在社区内形成社交强关系,让人与人在分享过程中产生连接互动,实现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重收获,从而有效提高社会的信任水平。更重要的是,共享经济让社区信任得以通过共享平台相互传播,S社区成员通过线上建立起信任,之后在线下进行交易,使平台成员切身感受到社会距离的缩短和信任力的上升,并且随着共享模式的常态化,社区信任的门槛也进一步降低。

3.人际信任与市场信任共建社区信任

卢曼将信任区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或系统信任),制度信任主要以人与人交往中所受到规范准则、法纪制度的管束制约为基础(Luhmann,1979[32])。基于市场的交换信任是一种制度信任,它依赖于市场社会的运作逻辑,甚至“接替和取代了若干具体的‘人际信任’的功能”[33]。S社区共享活动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共享经济将“市场诚信”带入社区,且深得人心。在分享经济模式下,社区内人与人互通、互联、互动造就了信任流程,而资源与资源的互通、互换、互惠也培育了交易流程。这就是为什么社区中的历次交易都不必担心先付款却收不到货。是市场规则建立的货币信任构成了信用保障。但同时,大多交易由双方分担所有风险,因此,在人口流动速率加快和阶层间充分互动的形势下,仍需要强调人际信任对于弥合制度信任失灵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共享时代的社区信任是在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相互校验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四、问题与思考

本文研究表明,社区共享经济逐渐为城市社区广泛接纳,它不仅酝酿着社区新业态、经济新模式以及社区经济发展的无限潜能,还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区共享经济与社区融合在不同的层次上相互作用、互相促进,不仅是由于空间、资源、社群在社区内部的交叠、重组和变革,也是“利益驱动”和“关系驱动”并驾齐驱的社区价值观以及人际信任与市场信任互构共赢的的社区信任结构升级的过程与结果。如今,共享经济的热潮引发了关于城市共享经济发展的一系列讨论,其中,共享经济基础上的“共享城市”概念应时而生。本文认为,共享社区是共享城市建设的基础,而进一步“融合”不仅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后果,也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本文认为,研究还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深度梳理共享经济与社区融合乃至社会融合的内涵和外延。两套理论皆内涵丰富但外延模糊,明确的界定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两者的关系,探究互动的本质和实践策略。

二是实证研究中,结合实际地创新分析社区共享经济与社区融合关系的方法,探究二者互动过程中的影响、问题及原因。共享经济在社区内的拓展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比如共享平台、社群和经济活动的监管问题、交易信用问题、社区公共干预问题等。

三是在政策应用层面,政府应立足于“共享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从社会政策和社会治理视角,深入研究将“共享经济”的理念融入到民生所需的产业链中”的行动策略,结合智能社区建设,根据社区需求顺势而为,重视对共享社区的建设规划,探索实现智能共享社区治理的“平台化”管理及运作方式,挖掘社区经济潜能,为社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和便利环境,进一步促进社区融合。

注释:

①他们认为,社区融合是社会融合的浓缩。城市社区这一区域性社会共同体为移民是否实现融合提供了综合性考察的可见场所。而且,新移民与城市社会(社区)的融合是一种自下而上启动的融合,并提出了外来新移民与城市社区或城市社会融合的三阶段:“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同质认同”。

②社区社群化主要是指社区成员借助互联网社交工具,因兴趣追求、价值认同、共识达成、情感交流和信任建构而聚集在一起的相对固定的群组及其社会关系的趋势。越来越多人借助微信、微博、QQ等社交工具建立各种如闲置社群、兴趣社群、行业社群、学习社群、消费交流社群、商业投资社群、文化社群、健康养生社群等不同主题内容、功能属性的新型社群,是共享经济不可或缺的组织单元。这里说的社群,不同于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个体基于共同的生活为目的、以个体的自愿为基础在社会交往中所产生的社会共同体,它是相对于国家公共空间来说的“社会空间”。而社群主要是指基于偏好、价值观、利益、情感需求等形成的同质性群体,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兴趣-利益聚合体或者社交圈。

[1]宋逸群,王玉海.共享经济的缘起、界定与影响[J].教学与研究,2016,(09):29-36.

[2]童星,马西恒.“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J].社会科学研究,2008,(01):79.

[3]郑祥福,杨美凤.村庄社区融合的困境及其对策——以浙江省金华市高校新区周边G村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88-94.

[4]李增元.分离与融合: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与社区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唐钧.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社区建设:江东经验[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6+95.

[6]王桂新,罗恩立.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合现状调查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97-104.

[7]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2(5):141-160.

[8]孙肖远.社区党建创新:走向社区融合的现实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0,(02):54-57.

[9]陆自荣,徐金燕.社区融合测量的去经济维度?——兼析“整合”与“融合”的概念功能[J].广东社会科学,2014,(01):214-221.

[10]Gorenflo,N.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is dead,longlive the real sharing economy,https://pando.com/2013/ 03/19/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is-dead-long-live-the-real-sharing-economy/,2013.

[11]刘莉琼.分享经济背景下中国闲置品网络交易市场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6,(33):1-2.

[12]龚天平,周丹.作为经济伦理的经济共享理念[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21-28.

[13]吕本富,周军兰.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前景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07):88-95.

[14]何方.新型社群与共享经济的持续发展[J].浙江学刊,2016,(06):215-221.

[15]廖建文,崔之瑜.共享经济开启商业民主化时代,原载于Http:// news.hexun.com/2016-02-26/182443454.html.

[16]韩松,蔡玉冬,闵文文.从共享经济到共享金融 通向自由人的联合体——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博士[J].当代金融家,2015,(10).

[17]蔡丹旦,于凤霞.分享经济重构社会关系[J].电子政务,2016,(11):12-18.

[18]Botsman R,Rogers R.What’s mine is yours[J].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2010.

[19]Simmel,Georg.The Socaiology :Inquiri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ail Forms Volume 1[M].New York:Free Press,1950.

[20]陈捷,呼和·那日松,卢春龙.社会信任与基层社区治理效应的因果机制[J].社会,2011,(06):22-40.

[21]唐·佩珀斯,玛莎·罗杰斯.钱峰,译.共享经济:互联网时代如何实现股东、员工与顾客的共赢(第一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2]同[17]。

[23]张孝德,牟维勇.分享经济:一场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2):6-15.

[24]富切尔·博茨曼,路·罗杰斯.唐朝文,译.共享经济时代:互联网思维下的协同消费商业模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9.

[25]方亚琴,夏建中.社区、居住空间与社会资本——社会空间视角下对社区社会资本的考察[J].学习与实践,2014,(11):83-91.

[26]王家宝,敦帅,黄晴悦.当闲置资源遇见“互联网+”——分享经济的风靡之道[J].企业管理,2016,(06):55-57.

[27]Fraiberger & Sundararajan.Peer-to-peer rental markets in the sharing economy[D].NYU stem school of Business,Working paper,2015(10):6.

[28][美]约瑟夫·费西金著.瓶颈:新的机会平等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26.

[29]段永朝,姜奇平.新物种起源——互联网的思想基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12-114.

[30]同[17]。

[31]同[24]233。

[32]Luhmann,N..Trust and power.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79.

[33]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87.

(责任编辑:陈丁力)

The Trend and Mechanism of Social Inclusion in Urban Communities Promoted by The Sharing Econom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haring Economic Activities in S Community of Beijing

Chen Jing,He Junfang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haring economy development of general urban communities by investigating the sharing economic activities in S community of Beijing’s Haidian District,attempt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n social inclusion in urban communities of the Internet era.The study shows tha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haring economy,the sharing economic activities have been gradually accepted by the urban communities.It is not only brewing emerging economic mode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urban communities,but also profoundly affects the community’s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It has changed the status of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nstruction,returning the urban community to its natural community ecologic essence.It founds that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inclusion in Urban Communities promoted by the sharing economy mainly includes the restructuring of space,resources and communities,mutually beneficial social capital as well as the winwin relationship on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system trust.

sharing economy; social inclusion of urban communities

F49

10.3969/j.issn.1674-7178.2017.05.00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国来华居住、学习与就业人员的社会交往与融合研究”(17BSH106)。

陈晶,社会学博士,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研究。何俊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语言社会学等。

猜你喜欢
社群信任社区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社群短命七宗罪
现代家电(2019年4期)2019-06-12 15:59:52
表示信任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桃之夭夭B(2017年2期)2017-02-24 17:32:43
从生到死有多远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创业家(2015年9期)2015-02-27 07:54:23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创业家(2015年6期)2015-02-27 07:53:43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