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肢体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2017-10-20 06:56王小伟吴庆文郭瑞玉董胜莲刘广天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双侧单侧患侧

王小伟 吴庆文 郭瑞玉 董胜莲 刘广天 刘 浩

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①北德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

双侧肢体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王小伟 吴庆文 郭瑞玉 董胜莲 刘广天 刘 浩①

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①北德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

①目的 评价双侧肢体训练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康复效果。②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病变性质进行分层,层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双侧训练组(双侧组)和单侧训练组(单侧组),每组30例。单侧组进行传统康复训练,双侧组进行双侧肢体的训练(健侧、患侧),两组患者训练时间频率相同,每次训练45分钟(单侧组只训练患肢,双侧组先进行30分钟的患肢训练,再进行15分钟的健侧肢体训练),每天一次,每周治疗5天,连续4周。在训练前和4周后采用运动功能评定(MAS)量表、DELSYS表面肌电图仪测量随意收缩状态下的积分肌电(iEMG),以评估患者的康复效果。表面肌电测试脑卒中患者患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股直肌。③结果 治疗后两组MAS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治疗前后MAS差值变化双侧组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各肌肉随意收缩状态下的积分肌电值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双侧组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 双侧肢体训练有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脑卒中 双侧肢体训练 运动功能 表面肌电

脑卒中是全球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有将近六百万人死于中风,而人一生中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高达8%~10%[1]。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我国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正规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以降低患者致残率,使患者的功能得以最快恢复,早日实现患者的康复目标,降低资金成本,节约社会资源[3,4]。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康复治疗技术不断衍生,康复训练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属所认可,近来有研究提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双侧肢体训练能够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故双侧肢体训练逐步成为脑卒中康复的科研热点。双侧肢体训练是健侧、患侧肢体同时进行康复训练的一种运动模式。早在1996年由Mudie等人提出,其训练方法多样,不受环境等外在因素限制,可运用于各期脑卒中患者。双侧肢体训练不仅仅是一种训练手段,更是一种训练理念,其注重将健侧肢体融入到康复训练中。本研究以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双侧肢体训练应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康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0例。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34~78岁,平均(57.85±10.17)岁;脑梗死45例,脑出血15例;左侧偏瘫37例,右侧偏瘫23例;病程(2.67±1.27)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侧训练组(双侧组)和单侧训练组(单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偏瘫类型、运动功能评分(MAS)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 采用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作为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颅脑CT或MRI检查,临床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2) 存在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布氏分级为Ⅱ-Ⅳ级。(3) 初次发病,且病变部位在大脑基底节区。(4) 无肌肉骨骼疾患,无精神性疾患以及严重的脏器疾患。(5) 无理解、听觉、视觉障碍,能正常沟通者。(6)患者知情同意。

1.2.2排除标准 (1) 严重心脏、肝脏和肾脏等功能障碍者。(2) 治疗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梗死或出血灶。(3) 不能坚持者。

1.3训练方法 双侧组和单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的摆放、体位转换、肢体的被动活动、肌肉牵伸、诱发肌肉主动收缩等运动疗法以及作业疗法、理疗和针灸按摩等。双侧组的康复训练包括常规康复训练和健侧肢体的康复训练。两组患者训练的时间频率相同,每次训练45分钟(单侧组只训练患肢,双侧组进行30分钟的患侧训练,再进行15分钟的健侧训练),每天一次,每周治疗5天,连续4周。

健侧肢体训练:以主动功能训练为主,在早期患者患侧肢体不能活动时,先指导患者用健侧肢体去完成生活的自理,并鼓励患者患侧肢体的积极参与,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注重加强双侧肢体的协同训练,防止患侧忽视和废用[5]。训练方法灵活可变,如:(1) 仰卧位,对健侧各关节(肩、肘、腕、髋、膝、踝)给予轻微全关节范围抗阻训练。每个关节抗阻15次。(2) 仰卧位,双桥(下肢屈曲,足踩在床上,用力将臀部抬离床面)10次,每次坚持30~60秒。(3) 仰卧位,对健侧上下肢运用PNF的螺旋对角线模式,运动中给予轻微阻力。20次。(4) 辅助其完成从健侧坐起,练习健侧肢体的支撑。(5) 坐位,患者坐在磨砂板前,健手带动患手推动磨砂板,20次。(6) 坐位,用健手握住患手向前、向后和向下伸,去触碰木钉。每个方向各10次。(7) 坐位,双足踩地,将身体重心逐渐移到健侧下肢上,练习健侧下肢负重。20次。(8) 坐位,练习健侧和患侧下肢交替踢球。(9) 坐位,嘱健侧上肢做出梳头、穿鞋等动作。(10) 对于功能比较好的患者,练习双侧肢体的协调性,如双手轮替、摸肩、双上肢举体操棒、双下肢踏步、双足轮替翘脚尖等。

1.4疗效评定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四周后采用MAS量表和表面肌电测试仪进行评定。MAS按照量表逐项对患者进行评定,给出分数。表面肌电的无线传感器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贴在患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股直肌的肌腹上,其放置方向与肌纤维长轴走向一致。被测试对象仰卧位,测试前给予3~5分钟的训练,让其理解整个测试过程,测试时要求患者分别做肩外展、屈肘以及伸腿动作的自主随意收缩10秒,通过信号接收器采集数据,用肌电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截取波形稳定的3秒进行5~400Hz的过滤,将其导出到Excel表里并对其数据进行求和。

2 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MAS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MAS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双侧组提高程度大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MAS提高值比较分)

2.2治疗前后两组表面肌电图iEMG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股直肌的iEMG比较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均升高,且双侧组较单侧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6。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iEMG比较

表5 双侧组患者治疗前后iEMG比较

表6 单侧组患者治疗前后iEMG比较

表7 两组患者治疗后iEMG提高值比较

3 讨论

双侧肢体训练是患侧、健侧肢体同时进行活动或功能训练的运动方式,早在1996年被提出并首次应用于临床脑卒中康复。目前康复训练大多只针对患侧,忽视了对健侧肢体的训练,但是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密不可分,且左右大脑半球通过胼胝体相连,具有可塑性,脑功能可进行功能重组,这就提出了双侧肢体训练。既往有研究表明,对一侧肢体进行肌力训练在提高训练肌肉力量的同时也能够使对侧肢体相对应的同源肌肉的力量得以增长[6,7],这种训练一侧肢体也可使对侧肢体受益的现象即为交叉迁移现象[8]。本研究以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双侧肢体训练应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效果。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对于双侧肢体训练的研究层出不穷,训练方法多样不一,于俊海等[9]以健康男性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单侧肢体电刺激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训练侧的肢体肌肉力量,而且也可以改善对侧肢体的肌肉力量。龙耀斌等[10]利用爬行训练和双侧肢体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发现其功能改善显著优于传统的康复训练。郑雅丹等[11]发现反复多次让脑卒中患者进行双侧(患侧、健侧)上肢的同向、节律性运动,其康复效果优于传统康复训练,表明双侧肢体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何斌、张超的研究[12]发现双侧肢体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及缓解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肩、肘以及腕关节的肌张力过高现象,且有利于促进患者腕关节以及手功能的运动功能恢复。这些结果都表明双侧肢体训练对于运动功能的恢复是有促进作用的。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双侧组患者MAS的改善程度优于单侧组,说明双侧训练更能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sEMG是将表面电极贴在待测肌肉上,通过无线传感器记录到的肌肉运动或静息时的肌电信号,并传送到电脑上形成图形,通过对波形的处理分析,可以对肌肉功能进行定量分析,估计神经肌肉系统的病理学特征,主要用于康复医学评定以及康复效果的观察[13]。作为一种客观和定量的评估工具,表面肌电图的应用可以从电生理角度评定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情况。iEMG 的值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的放电总量的大小。它代表一段时间内肌电值输出的加和量[14],时间固定时,在一定程度上,该值的大小反映了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量的多少和运动单位群放电的大小。通过对iEMG的计算和分析就可以判定肌肉的功能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患侧iEMG数值都增大,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显著;双侧组iEMG比单侧组提高显著(P<0.05),表明双侧肢体训练更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募集运动单位、提高患侧肌肉的兴奋水平和运动速度,健侧和患侧肢体同时训练相比单纯患侧训练,可以将这些效应叠加,更有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也进一步表明双侧训练可以产生神经系统的改变,引发肌电信号的变化。

综上所述,双侧肢体训练相比于常规的患侧训练更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由于条件限制,本研究缺乏远期疗效观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Trent M,Woodruf F,John T,et al.Pathophysiology,treatment,and animal and cellular models of human ischemic stroke[J].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2011,6(1):11-30

[2] 汤永国,宋水江.急性脑卒中并发高渗状态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2):199

[3] 屈 云.脑卒中生存质量健康因素康复现状问题与展望[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8):591

[4] 冯锡洪,邓素荣,林 漓.早期康复训练对卒中单元脑卒中患者疗效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6(6):16-17

[5] Rossiter HE,Borrelli MR,Borchert RJ,et al.Cortical mechanisms of mirror therapy after stroke[J].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2015,29(5):444-452

[6] Farthing J P,Zehr E P.Restoring symmetry: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ross-education[J].Exerc Sport Sci Rev,2014,42(2):70-75

[7] Magnus C R,Boychuk K,Kim S Y,et al.At-home resistance tubing strength training increases shoulder strength in the trained and untrained limb[J].Scand J Med Sci Sports,2014,24(3):586-593

[8] Merletti R,Farina D,Gazzoni M,et al.Surface electromyography:A window on the muscle,a glimpse o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Europa Medicophysica,2001,37:57-69

[9] 于俊海,周 石,黄力平.单侧肢体电刺激对双侧肢体力量和表面肌电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3):209-214

[10] 龙耀斌, 郭利平.爬行训练结合双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18(9):805-807

[11] 郑雅丹,胡昔权,李 奎,等.双侧上肢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 26(6):523-528

[12] 何 斌,张 超.双侧训练在脑卒中急性期康复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2016,31(5):342-344

[13] 高 庆,方诗元.肌电图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康复,2011,15(13):2438

[14] 李建华,王 健.表面肌电图诊断技术临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74

(2017-03-30 收稿)(张爱国 编辑)

Theapplicationofbilaterallimbsrehabilitationtrainingforstokepatients

WANG Xiaowei,WU Qingwen,GUO Ruiyu,et al

(College of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063000,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bilateral limb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hemiplegic dysfunction.MethodsA total of 6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bilateral training group (bilateral group) and unilateral training group (unilatera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 Unilateral group of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bilateral group of bilateral limb training (contralateral, ipsilateral) and the frequency of training was the same for each group of 45 minutes (the unilateral group was trained only in the limb, the bilateral group was 30 minutes of ipsilateral training, and then 15 minutes of contralateral limb training), once a day,5 days/week, for 4 weeks. The integral electromyography (iEMG) was measured by the motor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 (MAS) and the DELSYS surface electromyograph in random contraction stat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to assess the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effect.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was used to test the ipsilateral deltoid muscle, biceps brachii, rectus femoris.ResultsAfter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01). Compared with the unilateral group, MAS of bilateral train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P<0.001). And the integral electromyography valu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bilateral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unilatera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Biateral training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and the effect is better than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troke.Bilateral limb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Motor function.sEMG

R 743.33

A

2095-2694(2017)05-396-05

王小伟(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康复。

吴庆文。

猜你喜欢
双侧单侧患侧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更 正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关于单侧布顶内侧安装减速顶的日常养护及维修工作的思考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保元排毒丸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TGF-β1、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同期双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严重髋部疾病的临床比较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