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上当受骗
看电视读报纸,经常会看到有人因受到不法商人的欺骗而上当的消息。其实有些奸商手段并不高明。“欺骗”这一现象,游荡在各种非法推销、谣言传说,甚至是刑侦取证、现场目击证词等许多意想不到的地方,为什么就有人那么轻易上当受骗呢?
骗子总是会哭泣或以痛苦的声音来让老人产生同情,或引起他们的注意、悲伤,这样,老人容易在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被骗。这是因为哭泣能使声音有特殊的痛苦,能打动人;二是哭泣还会让对方立刻采取支援行动起效果
20年前,在日本曾经流行过一种游戏,玩法是先让你连续说10遍“大吊灯”,然后问你吃毒苹果的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许多人会说是“灰姑娘”(译注:大吊灯与灰姑娘的日语发音相近)。但事实上,吃毒苹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白雪公主。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游戏。比如,问“三点水加一个来念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涞”;再接着问“三点水加一个去呢”,这时,许多人就会落入圈套,本能地说“去”(法)。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语言游戏就能让我们的头脑迷糊呢?这种容易受骗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事前激活”。比如,连续说某个单词,这个行为过程就会使人联想到与其意义相近或发音相近的其他词汇。在现代社会,人们并不会在意这些游戏,但比这严重得多的欺骗行为却正在泛滥。
为什么奸商能从简单的“对不起,请问……”开始下手呢?
“您好!用很少时间,能不能征询一下您的意见……”像这样发生在电话或路边的问候式征询的请求并不少见。但征询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你回答了询问之后,还会有更进一步非常麻烦的请求在等着你。
有些商人上门推销使用的就是(上门推销技巧,又称“得寸进尺法”),它先是利用一般人容易接受“小小的请求”的心理,然后再步步紧逼,直至对方最终接受更麻烦的请求。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通过实验明确了这种方法的心理效应。
首先,研究小组以消费生活调查员的名义,以家庭主妇为对象打电话。接受测试的主妇分成两组,各36人。对第1组开门见山,说将有五六名调查员请求到家里调查您的家具情况,这当然是件很扰人的事情了,结果只有22%的主妇同意接受调查。对第2组先是小请求,比如随便征询一点对家庭用品的意见,3天后,再给这些主妇打电话,同样说有几名调查员要去的事,结果大约有53%的主妇同意接受调查,概率相差两倍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作用呢?广义上说,就是前面提到的事前激活效应。先用一个小的请求,让人容易接受并产生信任,接着再提出麻烦的请求,也就是常说的得寸进尺。
在奸商推销术中使用的心理技巧还有“闭店时间效应”。对某些对象来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一概念很有效。常遇到这样的场面,“千载难逢,今天是最后一次机会啦”,这种说法的诱惑力就是利用了时间效应。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布莱恩·古德拉等人通过实验得到验证。
实验在大约能容纳200人的舞厅内进行,因为在以寻找恋人为目的的男女聚会的场所也有这种现象。学者们向周围的男宾和女宾询问“你是否觉得舞厅内的所有异性都很有魅力?”实验共进行了3个月,有217人回答了征询。
以这些人的回答为基础,把每经过一定时间感觉异性魅力的程度用曲线表示出来。研究发现,随着舞厅关门时刻的临近,男女对异性感觉的魅力曲线都会上升。一些超市的限定日期优惠或定时优惠就是利用这种闭店时间效应。
除了上门推销技巧和闭店时间效应之外,在奸商推销术中还有各种各样心理学的技巧。
比如在日本,不管警方有多少次提醒警告,2003年1-10月,仍发生约3800件“汇款欺骗”事件。手段就是假装儿女或孙子的声音给家里的老人打电话,让家里赶快汇钱。这种欺骗事件急剧增长的关键在于,骗子总是说“是我,是我呀”,在欺骗老人的同时,还发出哭泣或痛苦的声音。
这种方法之所以奏效,一是哭泣能使声音具有特别痛苦,特别打动人的特点;二是哭泣还有动员对方赶快采取支援行动的效果。实际上,为了确认哭声的效果,曾经有让母亲听孩子哭声的实验数据。母亲听到孩子哭泣时的生理变化是脉搏加快,精神处于一种慌乱的状态。
受骗上当并不只限于一个人,有时是群体受骗,其典型就是并非事实的信息以道听途说的谣传方式散布开来。传说或谣言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闲聊,对自己身边的熟人随便说到其他的人或事;第二类是谣言,比如有关地震、传染病的流行等社会信息。
当第二类谣言的错误信息快速扩散时,有可能导致发生重大事件。为什么有的谣言很容易传播呢?
著有《流言心理学》的美国心理学家奥尔伯特和波斯特曼把谣言容易扩散的程度用R=I×A的公式来表示。R是谣言容易扩散的程度,I是信息的重要程度(越重要,数值越大),A是信息证据的模糊程度(越模糊,数值越大)。也就是说,信息越重要或证据越模糊不可知,谣言也就越容易传播开来。有趣的是,I或A只要有一个为零,谣言也就难传自止了。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规律。1973年,在日本爱知县发生过某银行的骚乱事件。事件始于当地一名高中女生毫无根据地胡说“某某地方的银行可能要破产”,谣言通过口口相传而很快扩散开。没过两天,人们就都蜂拥至银行窗口取款。顺便说一下,就在几年前,在这一地区确实发生过金融机构破产的事情。
在日本,除了那次银行事件之外,因大面积传播而造成社会问题的谣言还非常多。凡是与人的生命安全、健康、财产等有直接关系的重要事情,对模糊信息又没有查清的办法,再加上信息渠道不畅通,像地震预报、传染病的谣言都很容易快速传播。
人容易受骗的心理在审问犯罪嫌疑人的审讯室里似乎也有作用。
一种审讯是使犯罪嫌疑人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并不可靠。比如提示嗜酒者的生活习惯会影响记忆,这样就使犯罪嫌疑人不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了。
另一种是提示物证的审讯。没有犯罪本应没有物证,但由于物证的错误鉴定,或想得到供词的审讯员的谎言所致。人们总是觉得警察不会弄错,不会说谎。这样,犯罪嫌疑人觉得物证(虽然鉴定错误)就是铁证了。
1996年,有心理学家通过试验确认了“强制自己同化型”的招供。参加试验者共有75名大学生。首先告诉他们要以一定速度按照指示在电脑键盘上打字,并且注意“不要打Alt键,打Alt键数据就会消失”。其实电脑已预先设定成打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死机,当然,参加者并不知道这个设定。
电脑一停,研究小组就问参加者“你打Alt键了吧”,于是有69%的学生承认了。接着,还有研究人员冒充是参加者在外面等着,询问走出房间的大学生“出什么事了?”这时,深信自己确实打了Alt键的人还能占28%。
谁能记得清自己打过或没打过哪个键呢?这个试验表明,人对自己的记忆力不太自信的时候,往往会有所示弱。
我们可曾想过,骗子的成功并不是因为骗术的强大,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有可供骗子方便利用的认知偏误、情感弱点和欲望失控?我们无法阻止别人说谎欺骗,但我们可以让自己不上当欺骗,或者至少不那么轻信易骗。
但是专家认为,不仅是人,从长远来看,相信他者并互相帮助的生物要比总是怀疑他者、唯我正确、任性生存的生物更为有利。所以对他人的信任是人心的基本价值,好人总是多嘛。这也就是人容易受骗的原因了。
(《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3 0期、《科学世界》2 0 0 9.1.1 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