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嵘
[摘 要] 课堂教学督导评价是最常用、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区域性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要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出发, 实施客观、科学的课堂教学督导评价,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和质量,推进学校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化,增强教学督导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提高工作的信度和效度。
[关 键 词]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督导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138-02
区域性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只有秉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从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的高度,构建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导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课堂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督导评价则是确保课堂教学活动得以循着预期轨道运行的监控器。本文拟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督导评价若干问题作出探讨,借以服务于学校的转型发展,促进教与学的双赢共进,扎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和质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呼唤课堂教学督导评价的改革和
创新
学校要落实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的变革,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对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以及与教学相关的方方面面进行整合和梳理,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上下一番变革、创新、组合、优化的解构和重构的工夫,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才会确立和完善。鉴于教学督导评价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课堂教学督导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一)监控和考评的价值
学校管理层面的教学督导评价,通常是由被赋予教学督导权力的教学督导员承担,他们能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和掌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运作情况,洞悉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科学性,教学手段的实用性与先进性,教学方法的精准性与适应性,教学态度的认真性与严谨性;判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满意度,对其间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确保课堂教学能优质高效地运行。其评定结果与教师个人的转正、评优、晋级挂钩,充分体现教学评价的监控和考评的价值。
(二)咨询和参考的价值
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教学督导员必须力求比较全面地做好学科、专业、课程、行业、职业、岗位等环节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和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整理、筛选和加工,发现教学管理、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同时,课堂教学评价也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咨询帮助,提高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和整体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指导和引领的价值
教学督导队伍大多由具备丰富教学或管理经验的名师、专家和企(行)业中比较优秀的、具有一定管理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课堂教学督导评价是教学督导人员亲临课堂,在亲历体验教师的施教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下的面对面交流和指导,践行了“督导并举,以导为先”的原则。
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对课堂教学进行督导评价,要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论组织实施,对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作出分析和判断。要强调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督导评价,必须对教师教学能力与质量的提升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由于教学能力与质量的提高见效慢、周期长,教学评价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更要求高度关注它的科学性。因此,对教师所作出的评价,必须是以尊重教师主体性为前提的,是对教师工作努力和进步的认可,是激励和促进其教学能力的和谐发展的。所提出的具体意见、建议应具有一定的弹性,避免高压态势和过分要求,对教师健全人格、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积极性带来破坏。
(二)客观性原则
课堂教学督导评价不能凭个人的情感或印象作主观的臆断,必须依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做出实事求是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教师朝专业发展的方向努力。课堂教学评价如缺少客观性的描述和分析,不仅会助长被评价者个人或所在教学单位出现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还会打击被评价者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评价的效果。教学评价者所持的态度、评价标准和方法、最终的评价结果都要符合客观实际,才能保证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三)相长性原则
“教学相长”的教学观是我国古代首篇教学专门论著《学记》提出来的。它启迪我们: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督导评价方案,既要关注教师的施教活动,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后的实际专业能力与水平的发展程度;不单要评价教师的教,也要评价学生的学,关键在于牢牢观察和剖析师生协同互动和相互影响,使教学趋于教学相长的境界,促进学习主体的学生和施教主体的教师的互动双赢和共同发展。
(四)全面性原则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定量評价方面,主要对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评分。在定性评价方面,主要对教学资料、教学环境与设备、教学过程等进行判定。最后,综合定性与定量的结果,从专业水平、教学能力、课堂教学管理等方面对任课教师作出评价结论。
常规评价项目与特别评价项目相结合。既要注重对任课教师教学特色的考查,又要注重对任课教师教学纪律和教学常规的考查。
三、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督导评价方案的制订
课堂教学督导评价方案是课堂教学督导评价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是依据一定的评价目的,根据教育活动和评价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评价的内容、范围、方法、手段和程序等方面加以规范的基本文件。其中,方案中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为主体部分,它由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权重三个系统构成。
(一)评价体系力求简约,注重适用性和可测性
不同级别的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对象本身的逻辑结构形成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处于课堂教学督导评价工具的首要位置。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所使用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往往过于繁琐、笼统,表面上看似全面完备,但操作起来缺乏可行性,有的指标更未能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应体现的课堂教学特征对接。因此,评价指标与其标准要力求简约,注重适用性和可测性。在适用性上,应是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而不是针对课程教学或者全面的教学工作,且应具有比较明显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特征。在可测性上,对评价指标体系中最高层次和最低层次的标准,应运用可操作化的语言加以界定,便于直接测量,并取得明确结果。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可由如下四个一级评价指标构成。
1.素质评价指标
这是从教师承担或完成教学任务所应具备条件的角度来评价,可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语言等二级指标。
2.职责评价指标
这是从教师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教学任务情况的角度进行评价,包括教学内容处理、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等。在具体内容上,要有关于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发挥教书育人功能方面的评价标准描述;要有关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理念与特征落实体现在课堂教学上的评价标准描述;要有关于任课教师双师教学水平表现的评价标准描述;要有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深度融合的评价标准描述等。
3.效能评价指标
关注课堂气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度,学生能力的提升度,要有关于学生专业能力与水平有效提高的评价标准描述。
4.特项评价指标
该指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特色与创新,即存在某方面的特别亮点,并取得显著的效果。主要观测点包括:充分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教学设计新颖、有开创性;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机智有独特之处。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违反教学纪律而酿成严重教学事故的(按学校相关规定认定),除给予文字记录外,该次课堂教学质量等级应直接评定为“不及格”。
(二)权重确定力求科学,注重客观性和实证性
对课堂教学评价而言,权重可以反映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如果将非本质的、次要的内容作为指标进行评价,将会与客观的评价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权重也可以反映变量价值的大小、界定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所以,权重的确定要力求科学,注重客观和实证,如发现权重分配不当要及时做出有效调整。可以考虑直接设置几套权重系统,对每套系统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从中挑选出最切合实际的权重系统,以保证课堂教学督导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课堂督导教学评价的反馈
(一)完善督导评价手段,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督导评价,要有名师、专家、领导、同行、企(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学生等方人员的共同参与,对督导评价手段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有效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根据现代课程结构的特点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把评价主体加以区分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学督导员和学生两者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关注点是有差异的,如教学督导员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理念、授课内容与学科、专业、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具有独到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更为注重对教师个人魅力、个人能力的判断。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督导评价的效果,需要把上述两种评价体系结合在一起作统计分析,以达到互补的效果,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理论课程、实验实训课程、一体化课程评价指标的权重也应有所区分。另外,要运用大数据、数学建模理论对课堂教学评价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统计分析,使督导评价结果的应用与研究更为精准。
(二)评价结果的反馈要及时和有效
课堂教学督导评价结果要及时、有效反馈,以期更好地发挥它的引导、激励作用。这不仅可以保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可以为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門的决策提供参考。教学督导员在听课后,要通过启迪点化、沟通谈心的方式,让被督导评价人员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获得改进的意见,从而更好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马小南,韩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J].中国高等教育,2016(3):60-63.
[2]王萌,王晓荣,余晓玲.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
[3]张喜英.转型背景下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督导工作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