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安全研究

2017-10-19 01:13王安浩
企业文化 2017年35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王安浩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和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维护面临着迫切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文化安全

一、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

关于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由于学科差异,学界还有不小的争论。在信息科学领域,侧重于从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的角度审视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强调信息内容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最主要的构成要素。[1]在哲学、政治学领域,网络文化安全被理解为“网络文化中的各种信息内容的安全”。[2]

二、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技术滞后,网络自身安全难以保障,导致维护物质性的网络文化安全困难。网络及与此相关的网络技术是网络文化得以正确传播的基础构成部分,属于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的成分。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硬盘、防火墙、杀毒软件以及网络文化内容的检测、审查、过滤、预警等网络安全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它们是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技术保障,构成了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第一道屏障。目前我国在网络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网络技术手段比较薄弱,网络文化安全管理存在漏洞;二是网络技术发展準备不足,滞后于网络应用的发展;三是缺乏关键的网络核心技术,受制于西方技术的发展;四是网络文化载体缺乏安全,难以有效保障网络文化内容的安全。

(二)法律与制度不健全,难以有效规范网络文化的传播环境,导致维护制度性的网络文化安全困难。网络信息是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流动速度的加快导致信息数量急剧增加,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由于网络文化本身具有的开放性与多元性、自主性与参与性、虚拟性与隐蔽性等特征,使得互联网就像是没有把关人的论坛,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传播自己的价值观,这就使得网络上的信息泛滥、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网络生态环境堪忧,严重威胁网络信息内容安全和网络文化安全。

(三)网络主体自身的文化安全意识、行业素质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导致维护精神性的网络文化安全困难。网络精神文化安全是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核心,而精神文化主要涉及的是人这一网络主题。从学理角度讲,网络文化安全指的是人的安全,人的安全的目的是发展人类自由和实现人生价值。[3]但是在网络文化肆意发展的今天,人的自由与社会规范之前得矛盾,人的自我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及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人的自知、自省、自觉、自律能力,不断锤炼着网络主体的素质,拷问着网络主体的灵魂,影响着精神性的网络文化安全。

(四)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挑战,威胁我国执政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为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根本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更为突出。网络黑色信息不断冲击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我国传统文化与国家文化安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发达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优势,借助网络这一国际化平台,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入侵与和平演变,向我国不断推销带有其民主模式、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各类文化信息。

三、应对网络文化安全挑战的措施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牢网络文化安全的技术基础。维护网络文化安全,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所具备的技术水平,才能将有害信息阻隔在外。因此加强互联网技术、无线技术、杀毒软件等核心技术的开发与研制,不但有助于提升我国互联网的竞争实力,更是抵御互联网技术入侵、提高网络质量的基石。

(二)加强网络法制法规制度建设,为网络文化安全提供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我国各行业、各部门、各领域的发展必须遵循法治要求,维护网络文化安全也不例外。我国网络文化发展必须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标准,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制度,这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制度基础。因此要维护网络文化安全,必须要健全网络法制法规,并依法打击网络犯罪。

(三)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主要靠人才。遵循“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基本战略,维护我国的网络文化安全,必须要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技术水平一流的专业化网络队伍。为此,必须要注重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和技术开发队伍,培养一批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从业人员。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文化建设。面对多样化的网络信息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维护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着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注重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抵御不良文化的影响,传承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1]杨义先,钮心忻.网络安全综论[J].信息系统工程,1998(9).

[2]谷志远,梁俊娟,杨文阳.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文化安全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5).

[3]丁海琴.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2).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