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惠
[摘 要]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文中21个“也”字的运用构成17个判断句,令《醉翁亭记》在语言上抑扬顿挫,灵动悦耳。从《醉翁亭记》中“也”字的用法入手探讨文言文判断句的判定标准问题,从而用于指导中学文言文教学。
[关 键 词] 判断句;判定标准; 词性;逻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標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119-01
古汉语中的判断句在结构形式上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上古汉语中“是”是一个指示代词,不能够如现代汉语一样做谓语动词表判断。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中“是”的意思是“这样”;再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的“是”是“这”的意思。
由于没有专职的判断词,上古汉语中名词与名词性词语不需要判断词即可构成判断句。从形式上看,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时在名词性词语后加“也”来帮助表示判断;有时在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句尾用“也”加深判断语气。因而形成了古汉语中典型的判断句式:“……者,……也”式、“……者,……”式、“……,……也”式。那是否所有具有此形式的句子都是判断句呢?答案是否定的。
王力先生认为:“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郭锡良先生对此作出补充:“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这样就从形式和逻辑两方面定义了判断句,并且逻辑关系成为落实判断句的重要特征。从主谓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谓语所指用来断定主语所指是什么或者属于什么,也就是说两者要么是同一事物,要么是同一种类。因此判定判断句必须坚持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从形式上来看是名词性词语作谓语,从逻辑上来判断,主语所指与谓语所指必须是同一事物或属于同一类,两者缺一不可。
以《醉翁亭记》为例,首先从形式上来看,《醉翁亭记》中的“也”字都用于结尾,可构成“……,……也”式,这种句式共计二十一处,但是从逻辑关系上来判断这21句只有17句属于判断句,按原文的顺序分析如下: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判断)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
7.故自号曰醉翁也。(助词,表陈述)
8.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陈述)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
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
12.而乐亦无穷也。(助词,表陈述)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
1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
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
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
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判断)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
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
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表判断)
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
具体来分析,句6比较有迷惑性。“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可翻译为“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号命名的”,这句话从逻辑关系上来看符合判断句逻辑上的要求。但是问题在于“自谓”是动词性短语,所以从词性上来说,这句话不符合判断句形式上的规定,因而不属于判断句,而是叙述句。
句7“故自号曰醉翁也”可翻译为“所以自号醉翁”,从形式到逻辑都不符合判断句的断定标准。8、9两句的问题也在于此。
那么有没有形式上符合,逻辑上却不符合的例子呢?也有。“夫战,勇气也”(《左转·庄公十年》),从词性上初步判断,“勇气”是一个名词,符合判断句形式上的规定。再看译文,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从逻辑关系上来辨别,“作战”和“勇气”既不属于同一事物,也不属于同一类别,因而这句话不是判断句,而表示主谓之间有某种关系的叙述句。
只有严格按照判断句的双重标准来断定判断句才能避免出问题。例如“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如果不从逻辑上加以限制,将这句话定义为判断句,翻译的时候显然是会出问题的。事实上,这是一句表示描述关系的描写句。
由此可见,名词性词语作谓语可以表判断,但也有可能表示叙述或者描写,因此,名词性谓语句不一定都是判断句。要断定一个名词性谓语句是否是判断句,必须进一步明确主语和谓语的逻辑关系。单纯从形式上断定判断句是不可行的。在教学中,这一点是必须对学生加以明确的。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古代汉语(上册)[M].北京出版社,1981.
[2]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M].中华书局,1982.
[3]朱明来.论古汉语判断句的辨别[J].广西社会科学,2005(12).
[4]周永沛.文言文的判断句式[J].语文教学通讯,1982(5).
[5]冯胜利,汪維辉.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J].古汉语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