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修读、学分互认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2017-10-19 22:35陈文铭张娆陈嘉馨李慧
财会学习 2017年20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应用研究

陈文铭?张娆?陈嘉馨?李慧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国家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又投入巨资在各高校打造资源共享课实时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习其他高校的课程提供了便捷的条件。这些工作的完成都为各高校间跨校修读、学分互认项目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跨校修讀;学分互认;课程建设;应用研究

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是指在各所专业互补性高等院校之间借助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搭建的教学管理平台,充分运用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本校不出校门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学其它院校的相关课程,严格依据开课院校的考核要求进行学习并修得学分、经相关学校审核后给予认可的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管理模式。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项目的开展能够更好的发挥协作院校的优势教学资源的应有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优势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运用他校的课程弥补本校课程,这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学到在本校无法学到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使得教师通过交流和互访,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开展院校间的相互学习和促进提供便利条件。

一、实施跨校修读学分互认项目的意义

一所高校的优势教学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愿望和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间的合作就成为了弥补这种缺陷的一个必然选择。每所高校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优势课程,将这些优势课程的资源运用在在线学习平台对其他院校的学生开放,这不仅能够解决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也避免了相同课程重复建设的问题,这也是实施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真正做到优势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这一项目的真正意义所在。

当然,在我们实施跨校修读、学分互认项目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分如何互认。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一种单位。一般情况下,学分应根据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时间和难度折合为一定的分值,当学生按规定要求学完该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并通过考试达到要求,就获得了相应的学分。实施学分互认项目,选学修读协议中约定的其它高校课程的学生,在学完协作院校课程之后,只要通过了协作院校的该门库存的考试,当然就获得了该门课程的学分,而且这个学分在协作院校之间是相互认可的。因此,实施跨校修读、学分互认项目打破了过去各高校间的各自独立、自成一体的封闭状态,为学生跨校选课提供了方便而快捷的途径。

二、高校间跨校修读、学分互认项目的实施模式与办法

(一)高校间跨校修读学分互认项目的实施模式

就目前已开展的跨校修读、学分互认项目来看,其具体的实施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模式是课程建设方将优势课程资源建设完成,由使用方高校根据本校学生的选课意愿和要求确定所选课程,然后与课程建设方的相关任课教师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团队,共同完成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课程使用方需要安排专门的导学教师辅助课堂讲授课程内容,包括结合课程建设方完成的视频授课内容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带领同学讨论课程中的某些重要内容,布置和批改学生作业,检查学生的视频观看进度以及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等。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平时成绩—由网上教学管理平台根据学生观看视频课程的时间长短、线上提交作业情况以及参与线上课程讨论等内容而产生;另一个是期末成绩—采用闭卷答题方式,由课程建设方根据该门课程的考试大纲确定期末闭卷考试题,选课学生答题后评定卷面成绩。这两个部分的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折合形成最终的总成绩,由课程建设方和使用方共同认定成绩和学分。

第二种模式比较简单,具体做法就是课程建设方高校将优势课程资源开发完成后置于网络平台,课程使用方高校的学生直接通过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在线观看、在线修读和在线考核,全部的教学环节统统在网上平台中完成。选课学生的学习成绩由课程建设方出具,课程使用方予以认定。

(二)跨校修读学分互认课程的实施办法

在课程开始前,课程的建设方与使用方的相关人员及时取得联系,按照所选课程内容及双方实际情况,商讨确定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成绩构成等教学过程各要素,并共同制定所选课程的教学大纲,准备教学材料,熟悉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方法,做好课程开课准备工作。开课后,由课程使用单位组织本单位学生进行选课并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跨校修读学分互认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与交流大大减少,采用Email、QQ、微信等各种实时的、非实时的、网上的、网下的形式,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信任并保证联系上的畅通性,保持教学支持系统畅通无阻,随时进行解答疑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适时布置课后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和单元测试督促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牢牢掌握知识点,并借此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课程导学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平台跟踪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业完成以及各个环节的考核、考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组织授课教师到课程使用单位进行面授,及时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学习,并考察跨校修读项目实施的效果,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完善。

认真布置期末考试的命题工作,并严格控制命题质量。试题的题型丰富,难易度、题量适中,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跨校修读学分互认课程的应用—以《基础会计》为例

跨校修读学分互认项目的实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极为快捷、直通的学习平台,学生不用出校门就能学到其它高校的优势课程,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课程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反复学习,也给每个同学留下了对某些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思考和仔细消化的时间和空间,毫无疑问这必将能够大大的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跨校修读学分互认项目的实施,对课程建设方和使用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课程建设方而言,要密切与使用方的联系与沟通,随时更新课程资源,对使用方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等;对课程使用方而言,要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各项协调工作,适时细致安排学生的导学等各教学环节的工作。

以下以东北财经大学的《基础会计》课程为例,了解跨校修读学分互认课程的应用过程。

《基础会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既有特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又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必备基础。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跨校修读学分互认政策的指引下,《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迎来了新的契机,在不同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沈陽工业大学、渤海大学等)中进行《基础会计》课程资源的共享,从而使该课程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跨校修读学分互认过程中,《基础会计》教学应使得选学东北财经大学《基础会计》课程的学生们在浩如烟海的会计学知识中,不受初学会计所制,不受无实际工作经验所约,不受未能亲临东财校区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所影响,通过跨校修读课程这种新生的授课方式,接受东北财经大学《基础会计》课程的授课体系和授课方法,领会东北财经大学《基础会计》课程多年积淀的会计精神,从而实现对深奥的会计知识有明确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把握,在初涉会计领域之时,对会计方法和会计概念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见解的教学应用。与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基础会计》课程的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具体实施过程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包括课下运用平台资源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课堂运用灵活多样的研讨方式,最终达到实现《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策略与方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

兴趣是迈向知识殿堂的第一步,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是跨校修读《基础会计》教学的关键。教师教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对于主讲教师而言,对《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把握必须全面、深刻、前瞻而又务实。也就是说,导学《基础会计》课程,只掌握《基础会计》课程本身的内容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还须学习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中级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知识,为学生兴趣的发展提供拓展的空间。要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基础会计》兴趣的目标,需要上好导学的第一堂课,通过这第一堂课让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同学们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同学们以后步入会计殿堂打下牢牢地基础。在随后的辅导过程中可以增加关于会计职业、会计准则制定、会计学科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等课程之间的关系的探讨等内容。使学生对会计学科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避免单纯学习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枯燥性,从而对会计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二)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基础会计》跨校修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功能从 “教”向“导”转化,教学理念上应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学习者放在重要的位置,关注学生的需求、感受和体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以“主体”身份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导学教师需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观看视频课程内容的时间,适时提醒同学们的学习进程,预约并告知与教师沟通的时间,督促学生参加小组讨论。教师还要恰当地设置线上、线下与课程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自发讨论和独立归纳总结,从而提炼知识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采取分小组研讨等方式,每个学生都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有机会进行思考、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通过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联系与交流

《基础会计》跨校修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与交流大大减少,这样可能会使有些学生产生学习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会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影响。因此,导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联系与交流是必需的,可以采用实时的、非实时的,网上的、网下的等各种形式,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信任并保证联系上的畅通性。现在常用的Email、QQ、微信等等,都可以使师生间的联系方便快捷,教学支持系统保持畅通无阻,教师就在身边,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联系上教师,解答疑惑。

(四)重视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

《基础会计》课程是学生的第一门会计专业课程,讲授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作为初次接触会计的同学来讲,其中很多会计或经济上的专门术语比较难于理解。因此,在跨校修读的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一些经典案例或总结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经验等方式作为新知识的铺垫,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的内容。《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切记平铺直叙或照本宣科,而是多以案例、特别是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论,才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会计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基础会计》跨校修读教学中,导学教师应积极把握在线学生的心理,利用网络教学,为学生在线展示各种发票、单据等原始凭证,收款、付款、转账等专用记账凭证,通用记账凭证,各种各样的账簿以及报表等,丰富学生的视觉感知,通过感官上的体验,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得基础会计的学习不再枯燥,变得具体而生动形象,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提倡实验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会计专业课程都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应用型,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也更应该强调实践环节。基于此,我们在实施《基础会计》跨校修读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课程导学教师务必处理好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培养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书本知识和实践动手之间的关系。对此,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实验室的功能,使学生在模拟的会计环境中,增强对从课堂课本中所学到的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感性认识,加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和领会。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企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拓宽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使选学《基础会计》课程的同学能够在真实的会计环境中,感受和从事会计工作,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而避免了学会计眼高手低的弊端。

(七)适时布置线上、线下作业

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仅靠书本的学习是不行的,必须结合合理的作业布置,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在《基础会计》跨校修读教学中,通过作业的完成和单元测试既可以督促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牢牢掌握知识点,并借此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可以成为跨校修读教学效果评价的一种及时的反馈机制。导学教师应充分运用总结分析、点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平时测试结果,让学生及时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并提供恰当的帮助。

四、跨校修读课程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通过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的方式,盘活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存量,挖掘我省高等教育资源的潜力,推进我校《基础会计》课程建设深入发展,发挥培养会计人才主渠道、主阵地的最大作用,巩固并提高我校《基础会计》课程的建设水平,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全面发展的管理人才。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建设和应用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第一,注重合理安排教学管理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有两项工作要做好:一是做好课程选择,要清晰的明确本校学生要选择的具体课程内容,要考虑学生的愿望要求。二是授课内容的及时更新,高等学校的教育应始终走在学术领域的前沿,因此,课程的使用方与课程的建设方应共同关注课程内容的更新。

第二,教材选用上的差异。课程使用方在选课过程中必须注意课程建设方在建设中所依托的教材,双方应尽可能在选用教材方面达成一致。

第三,关于期末考核。按照跨校修读、学分互认项目实施的相关要求,为避免試题泄露,双方应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期末笔试并使用同一套试题,由建设方统一出题,但在实践中双方由于不同高校教务管理的差异,往往导致双方在考试安排进度上的不同步,需要双方的良好沟通与协调。

第四,关于课程平台建设。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对于第三方平台建设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否则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缺课管理等环节不能很好地进行监督,这就要求平台的设计更加人性化,做到既方便教学管理,又能够随时进行技术更新。

五、跨校修读、互认学分课程的未来发展

通过启动跨校修读学分互认项目,使高校在校学生有机会不出校门而修读到本校未能开设而又感兴趣的课程,拓展其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及文化品位。在跨校修读学分项目进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相信通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在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下,可以更好地实现精品资源公开课的跨校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我国各高校间实施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项目,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线跨校修读学分,突破了地域、校际限制,实现了校际间专业优势互补,激活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互用与共享;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受地域限制的局限性,使得全国各高等院校之间的优势课程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成为可能,这是顺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所做出的积极有益的尝试,也必将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纪常鲲,冯文艳,纪常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跨校修读学分的研究与实践—以辽宁省大学生跨校修读学分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

[2]杨天明,杨天舒.“基于‘互联网+理念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调整与完善”[J].现代教育管理,2015.

[3]吴爽.“高校资源共享背景下的跨校修读学分互认”[J].理论观察,2015.

[4]罗菲.“对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项目的思考—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刘眉.“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背景下的学分互认制度探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应用研究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空域分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