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知识的增殖

2017-10-19 16:32李世伟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5期

李世伟

摘要:知识增殖是指一个知识引发多个新知识的现象,是学习过程中知识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增殖的知识既可以是具体的知识,也可以是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向改变等。知识增殖需要对教材知识重新定位,需要方向的引领。教材知识增殖主要通过知识的验证、解析、价值实践、关系建构、发展趋势预测来实现。

关键词:知识增殖;教材知识;知识类型;增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9A-0045-06

创新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教学过程中,创新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这种实实在在主要表现为创新的真实发生与恰当合理的表现。创新的发生和表现需要相应的载体,知识增殖是课堂创新的重要载体。知识增殖应成为课堂的常态,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和提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材知识增殖,需要重新定位教材知识,需要明晰知识的类型,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验证、解析、价值实践、关系建构和发展趋势的预测等。

一、重新定位教材知识促进增殖

知识增殖是指一个知识引发多个新知识的现象,是学习过程中知识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增殖的知识不仅包括学习过程中新发现的陈述性知识(各种定律、定理、规则、主导思想、规范和其他概括等),也包括技能技巧、策略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还包括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向改变等。

知识增殖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诉求,也是发展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由于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外在意义(即工具性和功利性)而忽视知识的内在意义(即人文性和精神性),过于偏重知识的公共意义而忽视知识的个人意义,[1]过分强调知识的功利价值而忽视知识的育人价值,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知识的创新与增殖、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对学习者来说,教材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其中的知识是浓缩的基础知识,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具有很强的增殖趋势。从这个角度上讲,教材知识是思维创新的催化剂,是知识增殖的引燃物。

知识观作为学习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的思想、意识、目标、行为和结果。重新定位教材知识的地位和价值,对促进知识增殖的学习价值观形成有重要意义。知识增殖环境下,教材知识是公共知识,是个性化知识形成的基础,是知识增殖的源泉和引子。这样定位会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获得教材知识不是学习的全部,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从而主动地挖掘隐性知识。这样定位教材知识还会使师生从狭隘的应试环境中走出来,用全新的角度审视知识,从更新的视角和更宽的视野来验证知识、解析知识、实践知识、建构知识关系、预测知识发展趋势,促进知识在更广的领域里相互融合,从而在不同维度和不同领域促进知识增殖不断发生。增殖的知识都是个性化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决定基本性质,个性揭示相互差异,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共性产生众多个性,而后再由个性上升到共性”。学习过程中“共性奠定基础,个性促进创新”。公共知识是个性化知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个性化知识会促进公共知识的发展与完善。在学习和研究中个性是至关重要的,失去个性只会停留在基础领域,走不到高端和前沿,往往只能“跟跑”,更不可能“领跑”,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和民族都是不利的。教材知识的重新定位能促进个性发展,促使创新理念和意识的形成,促进学习价值观的逐渐改变,使知识增殖逐渐成为学习价值观。

二、明晰知识的类型引领教材知识增殖

知识有不同的类型,明确知识的类型对知识增殖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

(一)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

依根本性质为标准,知识可分为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客观知识凝结于文字符号系统,通常表现为书本知识,但它蕴含着知识创造者建构知识的认识活动过程,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主观认知活动方式的统一体。主观性知识依附于认识主体的大脑之中,构成主体的观念系统,包括个体的认识过程与认识结果以及个体的情感、态度、信念等要素,两类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主观知识是客观知识的前身,增殖的知识最初都是主观知识。客观知识一般都要通過主观知识才能全面地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即丰富思想、提升思维、实现创新。客观知识往往是主观知识的归宿,客观知识转化为主观知识是学习者理解建构的结果。主观知识转化为客观知识能体现更普遍的价值和意义,是知识增殖的重要体现。学习总是伴随着主客观知识的相互转化,没有这种转化学习是无法真正进行的。

(二)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依来源为标准,知识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经验知识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感官和认识工具,直接或间接与认识对象互动而获得的知识。理论知识是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推理而把握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3]教材知识大多是理论知识。初期的经验知识大都属于主观知识,而理论知识则大都属于客观知识。经验知识离不开实践,实现其增殖必须增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以便有更多机会体现知识价值、检验合理的假设,产生更多新体验和新感悟,形成新的理解与判断。理论知识增殖一方面需要提升思维能力,及时把有价值的经验知识归纳总结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结论;另一方面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建构知识,使其与更多知识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作用,进而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三)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

依具体作用为标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是什么的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的反映,有关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简单命题或事实等都属于事实性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是关于事物运行、变化、发展的‘为什么的知识,体现了人们对事物运行规律的认识,用以阐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所处的复杂关系以及变化发展的根本道理。”[4]教材中的各种公理、定理、公式、规律、学科观点等都属于原理性知识。“方法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属于操作技能,策略性知识属于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知识,是元认知技能。”[5]事实性知识的增殖,既要靠博览群书获得广泛的知识作基础,又要靠积极主动地广泛实践,以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悟。原理性知识的增殖需要运用高阶思维,透过表象抓本质,对有关事物的运行、变化、发展等方面进行归纳、综合、推理、验证。方法性知识的增殖,需要把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做中学”感悟出做的原理、做的过程、做的结果和做的技巧,从而达到“熟能生巧、巧能生智、智能生创”的境界。endprint

(四)有价值倾向性知识和中立性知识

依价值属性为标准,知识分为有价值倾向性知识和中立性知识。一般来说,自然科学类知识中立性偏多,社会科学类知识中有价值倾向性知识偏多一些。通常情况下,中立性知识大多属于客观知识,具有较大的普适性。有价值倾向性知识大多属于主观性知识,主要涉及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世界观、价值观等,其普适性往往比中立性知识要小。有价值倾向性的知识对认知有很大的影响。不同认知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又反作用于认知。知识的中立性是相对的,往往也蕴含一定的价值倾向性,只不过隐匿在更深处而已。没有深刻理解和创造性建构,隐性的价值倾向性知识不易被发现,而这恰恰是知识育人价值的最重要部分。实现有价值倾向性知识的增殖,要透彻地体验知识的价值倾向,深刻感悟其中蕴含的意识、情感、态度、信念、价值观等。

(五)确定知识和不确定知识

依稳定性为标准,知识分为不确定知识和确定知识。“从知识发生学的角度看,许多知识都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知识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时空理解的逐步加深,一方面原有的某些具有个体性的知识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另一方面原有的某些阶段性或地域性知识得到充实和提升,使知识具有相对稳定的普遍意义。知识的不确定性,向人们昭示知识并非永恒的真理,而有待人们通过实践和研究去完善、提升和发展。”[6] 知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相对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体。确定性使知识相对稳定,不确定性使知识拥有增殖空间。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可相互转化。知识由确定性转为不确定性是个性化理解和建构的结果,会产生许多个人知识;由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是个人知识质量的提升,是高质量知识增殖的表现。

(六)个人知識和公共知识

依所属主体的类型为标准,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公共知识。个人知识是在理解建构公共知识和各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性化、主观性、隐匿性的特点,而公共知识是在个人知识的归纳总结、论证检验、精练和推广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客观性、普适性和公开性的特点。教材知识增殖需要一些媒介作引子。这里的引子首先是公共知识,而后是各种实践活动。增殖的知识最初属于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有着密切关系。增殖的知识能丰富公共知识内涵、透彻解析公共知识、充分体现公共知识的价值、及时补充和修正公共知识。增殖的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需要三方面的条件。首先,增殖的知识要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公共影响力,并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其次,要具有科学性和概括性,科学性保证知识的正确,概括性保证知识的精练;第三,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检验。个人知识和公共知识相互作用会实现知识增殖,个人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是更高水平的知识增殖,会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能充分激发非智力因素。

三、利用基本策略实现教材知识增殖

以知识增殖为目的的学习,要经历知识的解析验证、关系建构、价值延伸与拓展、发展趋势预测等环节。

(一)验证教材知识实现增殖

验证知识需要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怀疑的、审慎的、反思的心态,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品质。这种思维不会对知识一味臣服,更不会迷信已有的答案,而是会针对知识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假设并及时地进行检验论证。检验有理论和实践两种形式。实践检验是基础,可以对理论检验进行再检验。论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后者比前者思维层次更高。

1.知识验证的必要性

知识都有一定的存在条件和使用范围,其正确性是相对的、阶段性的,要论证才有被学习的资格。任何时候学习不是拿来主义,而需要辩证地思考和理性地吸收。否则,很容易失去独立判断和个性化建构,从而失去许多创新的灵感和机会。检验论证会促进知识的深刻理解建构和创造性运用,使许多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进而产生一些独特的体验和创新发现。教学中组织学生对知识深入思考和创造性质疑,并对一些有价值的质疑合理假设,而后进行相应的研究论证,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知识论证是普遍存在的,教材呈现知识蕴含论证,教师解释知识也蕴含论证,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同样蕴含一定的论证。如果教学过程过分关注知识本身及其应试价值,就很容易忽视其中丰富多彩的论证,也就很容易错失许多知识增殖的机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不仅要读出其中的知识,更要读出其中丰富的论证和知识增殖。这样才算读懂教材、读透教材,才会达到“读书要读空白处”的境界。

不同地区学生的思想意识、知识基础、认知方式、思维水平等方面是不同的,教材对知识的论证往往是建立在不同地区学生的“平均认知思维”基础上的。教材往往都是最大限度地关注公共性,而很难顾及个体学习认知的独特性。如果教材对知识的论证不能充分满足学习需要(如论证较浅不能激发求知欲,或论证较深超越最近发展区)就需要补充论证。验证知识需要严密的思维、丰富的论据和恰当的方法。这既需要平时不断积累,也需要相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全面搜集资料和积极实践尤为重要。论证知识过程中教师有四方面作用:其一,当学生读不出课本中的论证,及时给予适当点拨;其二,当学生找不到适宜的论证材料,及时给予相应的帮助;其三,当学生理不清论证思维,及时给予适宜的引领;其四,当学生对论证方法迷茫,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

2.检验论证知识促进知识增殖

常见的知识论证有事实论证、推理论证、实践论证等。事实论证就是以具体事例说明知识的正确性及其价值,事例既可是正例也可是反例。推理论证就是利用已有的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已知条件,通过逻辑思维论证新知识。新知识首先是被论证的对象,而后又转化为论证其他新知识的材料。推理论证过程中,新旧知识与思维频繁碰撞并产生强烈的引燃和促进作用,使知识联系更紧密、相互作用更显著,进而引发更深的思考、产生更多创新灵感、拥有更多新发现。实践论证主要包括实验论证、调查论证等,涉及原理的选择、方案的优化、操作的创新、数据的搜集、信息的分析处理、结论的获得、成果的推广等,每一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增殖资源。搜集文献、调查、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会接触很多教材上没有的知识,引发更深思考,产生更多新认识、新发现。论证检验的内容包括知识价值和知识的正误。论证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形成“大胆假设,小心谨慎求证”的意识,另一方面能不断地培养和训练论证思维。价值论证就是创设各种情景体现知识的不同价值,正误论证对激发和培养批判性思维有重要作用。知识的物质价值蕴含许多财富和创新资源,对其论证会激发创新,验证知识的精神价值会提升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endprint

(二)解析教材知识实现增殖

解析知识包括理解和分析两个过程。理解过程是内隐的,分析过程是外显的。理解是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分析是理解的深化与发展。

1.理解知识实现增殖

知识增殖是基于深度学习之上的,深度学习始于深度理解。深度理解不是就知识论知识,而要在明晰知识的内涵、来源、价值、内在关系和发展趋势的同时,赋予知识新的价值和意义。

(1)理解知识的涵义

理解是人的精神變革、意义把握和生活实践的过程,……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新事物的过程中,养成德性,发展能力,知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7]全面透彻地理解是知识增殖的首要前提,需要站在整体高度、运用批判性思维、全面地审视知识、思考知识,促进更多知识建立联系,把知识背后的知识充分挖掘出来。教材知识几乎都是集“事实性、方法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知识的事实性很多都是显性的,涉及知识的内涵、外延、来源、发展和显性价值等,是理解的入口。知识的方法性和育人性大都是隐性的,其方法性主要包括学科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等,其教育性主要包括与做人、做事、做学问密切相关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理解“知识的事实性”会厚实基础、发展思维,理解“知识的方法性”会优化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理解“知识的教育性”会提升道德品质、促进个人修养。以知识增殖为价值取向,就会全面而又深入地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建构广泛的联系,使更多知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而自觉主动地追求知识创新,提升知识增殖的敏感度和效率。

(2)知识呈现对理解的影响

教材呈现知识时往往省略一些内容(如知识的产生背景、过程和存在条件等),导致理解建构都是从知识的中端或终端进行的。这既不利于自主学习,也不利于知识增殖。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背景知识,把与理解建构新知识密切相关的知识,以恰当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思维才流畅,理解建构才顺畅。

(3)理解知识的层次

理解知识通常有三个层次:一般理解、深度理解与核心理解。一般理解涉及知识的来源、内涵、外延和基本价值等,目的为了形成最基本的学科素养,增殖的知识主要有知识的新体验、新感悟和基本价值等。深度理解涉及知识的创造性理解与建构,增殖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主要表现为知识内涵的丰富、外延的扩展、价值的延伸、意义的拓展、隐性关系的发现等。这种理解涉及知识的范围广,增殖知识的数量多、质量高。核心理解体现知识价值倾向和学习者价值取向,增殖的知识几乎都是隐性的教育价值和创新价值,主要包括思想观点的形成、行为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向改变,以及思维方法的优化、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等。

(4)理解知识促进增殖

在理解过程中,要给予学生理解同类事物的原初体验,让他们发现新事物的价值[8]。理解知识要把其置于相应的背景知识中。背景知识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是系统学习,受学段限制。其二是广泛阅读,需要相应的阅读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三是增殖的知识,需要创新意识和能力。背景知识越丰富,越利于拓展思维空间、增加思维深度,越利于深刻、全面、透彻地理解知识,越利于创造性地建构知识,越利于促进知识相互作用,越利于隐性知识的外显,也越利于知识的发展完善。丰富的背景知识会促进更多知识(包括学科内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建立联系。知识增殖应首先立足于学科内,而后打破学科屏障实现跨学科增殖。

2.分析知识实现增殖

理解过程是内隐的,由于思维水平和知识基础所限很容易出现偏差,理解的过程和结果及时外显就能有效避免之。分析是“理解”外显的主要形式,会促进理解的深化,会及时纠正偏差,会提升知识增殖的质量。分析涉及思想意识、基本观点、策略方法、论据论证和运用规律等,不仅与知识的来源、发展、内涵、表现形式、内在关系、价值和创新有关,也与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分析过程中,思维会不断受到启发和引燃。分析知识有“说与写”两种形式,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分析知识首先立足于“说”的层次,包括阐述、解说、辩论等形式,而后再逐渐过渡到“写”的层次。写的形式主要有总结报告和小论文等,会促进广泛的交流和更深层次的思维碰撞。没有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透彻分析,很难通过一个知识联想到一个体系,很难感悟知识蕴含的智慧,更不可能实现知识的高质量增殖。

(三)建构教材知识关系实现增殖

知识关系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条件反射与后天性行为的关系是显性的,非条件反射与后天性行为的关系是隐性的,反射与细胞核的关系则更隐性。不孤立地看待任何知识是建构知识关系的前提。建构知识关系需要媒介知识。建构知识的显性关系需要的媒介知识一般不会太多,也往往较容易一些;隐性关系建构则需要较多的媒介知识,其难度相对变大。表面上看,越是没有关联的知识,建构其内在联系需要的媒介知识越多,越能体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越能体现思维能力和水平。可见,建构知识关系与思维密切相关,思维层级越高,思考得越深、越广,知识关系建构就越具有创造性,知识增殖越丰富、质量也越高。建构知识关系先立足学科内以积累经验、提升能力,而后再逐渐过渡到跨学科。建构学科内的知识关系,增殖的知识对学科的促进更大;建构跨学科的知识关系,增殖知识的价值更宽、更广。

建构知识关系能促进知识相互作用、实现知识广泛融合。知识融合主要包括关系融合、价值融合、发展融合、创新融合等。关系融合就是通过媒介知识,把众多知识联系起来并融为一体,使知识体系的容量不断增大、结构不断完善。每个知识都会与其他知识共同作用于思维,促进“知识共同体”的形成。知识共同体就是指以某个知识为核心,联系其他相关知识形成的团体。知识共同体的容量随着融合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增大,进而促使思维单位不断扩大。思维单位的扩大会使思维更快、更广、更深、更敏锐、更创新,从而提高知识增殖的敏感度和质量。蕴含在关系中的隐性知识和隐性价值会不断显现出来,为价值融合奠定基础。价值融合主要指拓展知识价值的领域,使相关知识的价值出现更大的交集,以“知识共同体”来体现综合价值。此时会产生更大、更多的创新合力,在更多领域实现更高层次的知识增殖。发展融合指“知识共同体”的发展完善,知识关系会因此更密切、相互作用更强,不同领域的知识界限会逐渐模糊。创新融合促使众多领域的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知识的跨学科增殖。endprint

(四)实践教材知识价值实现增殖

人类实践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理解行为。[9]这种理解促进了知识的运用,实现了知识价值的拓展与创新。

1.知识价值的类型

知识价值可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物质价值属于功利价值,主要表现为解释现象、解答问题、创新发现、应对考试等,往往会促进物质文明;精神价值属于育人价值,与做人、做事的认知,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密切相关,会改变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提升精神境界、丰富人文情怀、提高道德品质,使人具有良好的修养。知识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都要重视,不能偏离任何一方。偏离精神价值会导致急功近利,偏离物质价值会导致虚无主义。知识价值的任何偏离都会造成学习者价值观畸形和异化,都不利于知识增殖。知识价值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显性价值容易发现,隐性价值需要深入思考、创造性建构和广泛实践才能显现。知识价值按属性可分为公共的和个性化的。公共价值多为显性,个性化价值多为隐性,创造性一般集中在知识个性化价值领域。

2. 知识价值的验证与实践

获得知识后首先要验证其价值,然后才能实践运用。验证涉及调查、实验、文献资料分析处理、逻辑推理、获得结论等。调查结果、实验结论、搜集的资料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都是验证知识价值的论据。调查和实验会在不同领域引发知识增殖。知识价值经过验证后便进入到实践运用环节,知识的运用条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隐性条件需要深刻理解、细致分析和充分验证才能被发现。明晰知识的运用条件,是正确而又全面实践知识价值的基础。

实践知识价值主要包括知识价值的运用、拓展、创新等,而不是单纯的应试。把应试作为知识的唯一价值来追求,必然使学习目标狭隘,进而导致急功近利、道德滑坡、扼杀创新。实践证明,知识增殖会促进考试成绩的提升,因为拥有知识的全面价值,会站在更高角度来思考知识的应试价值,会明晰各种试题的产生过程。实践知识价值,有时是知识修正实践,有时是实践修正知识。学生的想象力不断丰富,创造力不断增强,从更新、更独特的角度体现知识的综合价值,从而促进知识价值的拓展。拓展知识价值主要表现在扩大知识使用领域、发现知识新价值两个方面。前者促进知识在更多新情景中创造性运用,进而发现知识运用的新规律,后者主要指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新价值。知识的实践应用不能仅仅局限在已知领域,还应适当地鼓励和支持学生在陌生领域里实践知识价值。

(五)预测教材知识发展趋势实现增殖

预测知识发展趋势需要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创造性地质疑,在知识的验证、分析、建构关系和实践价值的诸环节中,不断地体验和发现知识发展完善的方向。由于知识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知识发展完善具有定向性和不定向性。知识的定向性发展完善,增殖的知识很容易在预设范围内;不定向发展完善,增殖的知识往往不局限于某一具体学科领域而很难准確预设。在知识定向发展完善过程中实现增殖相对容易些,在知识不定向发展完善中实现增殖的难度较大,因为其中很多都是原创。

总之,知识增殖需要重新定位教材知识,需要明晰知识的类型,需要拥有相应的策略。知识增殖会促进对知识内涵的透彻理解、知识来源的主动探寻、知识关系的创造性建构、知识价值的全面实践、知识发展的合理预测。知识增殖促进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促进学习的理念、意识、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化为“知识的发现者”,由“知识人”转变为“智慧人”,进而全面地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栋,等.“转识成智”:课程知识教学的破与立[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7).

[2][3][4][5][6]廖哲勋.构建新的知识观,深化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 2016(6).

[7][8][9]余庆,等.教育意义的本体论追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13).

责任编辑:丁伟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