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津贴管理知多少

2017-10-19 20:51李永超
人力资源 2017年9期
关键词:个体经济高温作业防暑降温

李永超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规定,津贴是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者额外的劳动消耗或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的津贴,包括补偿職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年功性津贴及其他津贴。高温津贴则属于职工特殊或者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故此,高温津贴并非是企业可选择支付或不支付的,而是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均应当依法享受高温的一种特殊福利。对于劳动者依法应当享受的高温津贴,用人单位选择不予发放或者用其他方式进行替代,这里不仅关系到对劳动者敬业度的影响问题,同时涉及是否符合劳动法律法规的要求,甚至成为引发劳动纠纷和争议的诱因。

发放主体

2012年6月29日,人保部、卫生部、安监局等联合发布的《防暑降温管理措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存在高温作业及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即在国内依法注册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都属于发放高温津贴的主体。

对此问题,各省市有进一步的规定,比如,上海市规定,发放主体是企业,有雇工的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参照执行。北京市规定,《劳动合同法》意义上的“用人单位”均属于发放高温津贴的主体。广东省规定,发放主体是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工作参照执行。山东省规定,发放主体是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之建立劳动关系参照执行。

发放条件

根据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发放对象

高温津贴的发放对象是符合发放条件的员工。实践中,有些企业将高温津贴与员工的级别、职位或职务进行挂钩,而不是根据与工作环境有关系。所谓“临时工”“派遣人员”不享受高温津贴,显然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发放时间

高温津贴的发放时间由各省市自行规定,由于我国地域差异较大,各省市发放时间也存在差异。比如,江浙沪地区为每年的6月至9月,北京市是6月至8月,广东省是6月到10月。

发放标准

高温津贴的发放标准,在各省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北京市规定室外高温作业人员,是180元/月;室内高温作业人员,是120元/月。上海市、江苏省则为200元/月。山东省室外作业和高温作业人员是200元/月;非高温作业140元/月。浙江省则分为三类标准,高温作业人员,225元/月;非高温作业人员,180元/月;一般工作人员,145元/月。

发放方式

实践中,高温津贴的发放方式包括按月、按天、按小时三类,对此各地高温津贴相关政策亦有明确规定。

监督、监察

根据办法规定,工会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的高温天气保护措施实施监督。发现违法行为的,工会组织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用人单位应当及时改正。用人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组织应当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用人单位在高温津贴支付方面存在违法行为的,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依法责令改正。

高温津贴性质

根据办法规定,高温津贴纳入工资总额。高温津贴纳入工资总额,这就意味着将纳入应缴税基数,在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和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时,也应当将高温津贴计算在内。以往有些企业习惯打“擦边球”,将高温津贴当作“福利费”的一部分,以后这种“球”将无边可“擦”。

高温津贴与饮料、药品等

根据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冲抵高温津贴。可见,高温津贴、防暑降温饮料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同时亦不能用发放现金来代替上述降温饮料。用人单位除了支付高温津贴之外,还应当配备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

中暑与工伤的关系

根据办法规定,劳动者因高温作业或者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换言之,员工在工作期间中暑的,应当首先经过专业医疗机构诊断为职业病后,方可进行工伤认定,从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从实务的角度而言,当员工出现中暑的症状之后,除了应当进行紧急处理、救治之外,还应当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在员工被诊断为职业病之后,企业须在一个月内为其申请工伤认定,反之则需要承担未进行申请工伤认定的责任。 责编/寇斌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体经济高温作业防暑降温
城乡个体经营者从业行为的决策差异及动机
夏天除湿邪和防暑降温同等重要
公路工程高温条件下水泥砼路面施工技术探究
山西省个体经济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烈日炎炎养殖场如何防暑降温?
农资人防暑降温,你准备好了吗?
中国个体经济:30年的变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