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芹
课堂教学不再以延续教案预定思路、带领学生参与学习为重点,而应以营造适宜的课堂生态场景、引领学生体验学习全程为宗旨。只有这样,教学才有可能真正走向生成。假如教学陷入教材设置的固有框架,那么,教学走向生成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我认为,动态生成性数学教学的归宿应该是:跳出数学学习“齐步划一”的课堂框架,实现“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教学境界。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从“学生游戏”中生成——找准起点
教学新知前,让学生先开口说说对新知已经知道了多少,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已掌握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如何因人分层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学生先“动口”,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首先和学生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学生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
2.从“巧用学生的话”中生成——趁热打铁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捕捉学生回答中有意义的“接下茬”,教师由此及彼,突破原先预案的设计,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它是教师“胸中有整体”教学观的体现。
3.从“妙用学生的错”中生成——将错就错
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它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观的体现。“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与复习课。在综合练习中有一个题目是:学校在操场空地上挖了一个长6米,宽3米,深0.4米的坑,准备装上沙子当沙坑用。旁边有一堆圆锥形的沙子。它的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这堆沙子够用吗?
题目一抛出来,学生稍加思索,认为教师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就是计算长方体和圆锥的体积,通过计算很多学生确定这堆沙子不够用.(计算过程如下)
沙坑体积: 2×2×3.14×1.5×1 3 = 6.28(立方米)
沙子的体积: 6×3×0.4 = 7.2(立方米)
因为6.28立方米 比7.2立方米少,所以这堆沙子不够用。
集体订正时,个别学生提出反对意见,我很得意地笑了,这时不少学生才恍然大悟,明白“醉翁之意不在酒。” 老师适时点拨:“同学们,聯系你所看见过的沙坑,想一想,用这堆沙子来填沙坑到底够不够用呢?为什么?” 学生的思维从课堂走向了操场, 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连在了一起。通过小组讨论,大家认为沙子够用,因为没有必要把沙坑填得很满,沙子的高度可以小于沙坑的高度。而且6.28立方米 和7.2立方米相差只有0.92立方米,实际上沙子只比沙坑矮0.92÷(6×3)=0.05米即5厘米,是完全可以的。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把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定格为“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进行研究和探索。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从“善用学生的问”中生成——顺势延伸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有师生之间的,也有生生之间的。要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情绪的最佳状态中进行,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就应使学生兴趣盎然,有启迪学生思维的魅力。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过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知教学的深化点,它是“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观的体现。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按约数个数的多少把1~20以内的数分成了两类:一种是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另一种是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初步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后,我环顾了四周,问:“大家觉得1~20以内的数你们都按规律罗列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沉默了片刻后,果然有学生提问了:“还有1没有放进去!”“那1又是什么数呢?” 我并没有正面回答同学们的疑问,最后,大家通过判断约数个数的多少得出了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从“活用学生的题”中生成——急中生智
讲"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时很多学生感觉这部分知识很简单,我顺水推舟,让他们自己出题。魏怡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姨妈买了一个蛋糕为双胞胎兄弟过生日,请问如何把这个蛋糕一分为二呢?学生由生活中的经验知道只要过中心切一刀,理由是什么呢?学生感到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济于事,形成认知冲突,由此引出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课题。又如,在讲"反比例"这个抽象的概念时,快下课时,我发现有个学生在玩一张10元的人民币。我急中生智,让他用这张人民币,提出一个反比例的问题。这个孩子很聪明,稍加思考,题目有了:把它换成5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换成1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由此让学生归纳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是亲切自然,水到渠成。
精彩在于学生,精彩在于老师,精彩在于师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自然生成的时机,带领学生共同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